[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促进个人更好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良性运转,最终满足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模糊、职业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受阻,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的主线,构建“三课堂”联动教学,实施“双学分制”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刘荣红(1979- ),女,江苏南通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Z02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69-04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给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全新目标。2019年6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的基本原则。当前,高职院校还存在重显性职业技能、轻隐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培养脱离社会实际等现象,而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还不足,职业素养比较薄弱。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实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一)职业理想模糊
职业理想是人的价值观、职业目标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理想规划的关键阶段,但部分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过分依赖于学校及教师的帮助,自身缺乏对学习和未来的思考,导致了職业理想规划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甚至职业理想淡漠、模糊。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职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愿意从事普通基层工作,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不准确,难以形成科学良好的职业规划,最终即使在实现就业后仍有较高的离职率。
(二)职业能力不足
从现实需要而言,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当地或原籍的中小型企业供职。而中小型企业为跟上国家经济规划的步伐以及适应高速运行的经济发展需要,无时无刻不在谋求更高更快的发展,因此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企业招聘条件中,不仅要求专业对口,还要求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尽快上手进入工作状态,降低用人成本。此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意识等其他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在德体美劳方面教育引导不足,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教育方法和内容仍以传统课本教授为主,忽视了实践技能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了解甚少,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和要求认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给学生职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时代发展中衡量个人职业素养的新指标,也是目前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教学渗透。然而,“95后”或“00后”的学生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适应团队协作的工作项目或艰苦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着重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专业技能过硬和职业素养优异的社会新人。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能力。”这明确了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既包含职业本身的内在规范,也包括对从业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如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职业技能等多个维度。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具体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时代,职业素养内容进一步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应立足现实,帮助学生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等问题,培养符合现代化企业需要、新时代人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推动学校良性运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加之国家的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因普通高等教育长期积累的舆论优势、资源优势等,又使得高职院校在招生比例和生源质量上举步维艰。高职院校往往过于关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持续地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高。因此,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对接国家、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纯机械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转向丰富化、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多方面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其培育成国家、社会和企业认可的优质生源、合格人才。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认可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好的生源、更好的资源,推动高职院校良性运转。
(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顺利步入职场、适应社会需求、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只靠在职业岗位上的锻炼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学生阶段是良好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实际需求,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期,也是职业理想形成、职业素养发展的黄金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等职业素养中各种隐性素养的培养,因为隐性职业素养往往能更加凸显个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总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使其在掌握显性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较为全面的隐形职业素养,以支撑显性专业技能的展示和发展,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完善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1.增设职业素养专题课,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紧扣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为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增设职业素养专题课,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职业素养专题课可包含教育引导课、规范导学课、文明礼仪课、行业文化课、价值培育课等。在教育引导课中,要增加教育仪式感,如开设“班长论坛”“扬帆讲堂”“团支书沙龙”等学习讨论会,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规范导学课和文明礼仪课中加强各类规章制度学习和文明礼仪教育,如开展“领学《学生手册》”“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节”等活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强化文明意识;行业文化课可以开设职业讲座、企业文化体验等,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价值培育课可通过爱国、爱校、爱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红色故事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开设职业素养选修课,为学生兴趣化发展构建多元载体。课程安排以专业课程为依托,适当增加艺术鉴赏类美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手工劳动课程、生活方式课程等职业素养选修课,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劳技动手能力。与此同时,丰富和增设德育、体育、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学,從而培养职业素养优异的新时代高职学生。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的主线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工作主线。一是拓展德育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如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爱心捐献”等活动;二是加强德育指导,增加思政教育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学习强国”App、线上时事政治竞赛等活动;三是营造德育环境,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主题班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题教育活动。总之,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围绕德育为先来进行顶层设计,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来教,学生围绕“思政课堂”来学,充分打造思政育人环境,推动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推进校园文明建设,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我发展的职业品格和综合素养。
(三)“三课堂”联动教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三课堂”)的联动运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发挥多种平台力量,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的共同发展。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理实并进新模式转向,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大方面有机结合,构建“课内理论+课外实践+全程素养”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丰富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活力和课堂吸引力。二是统筹安排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对学生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如定期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就业知识竞赛”等,定期组织“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思维训练”等主题教育和专题讲座,开展“书画评比”“教唱校园歌曲”等活动,丰富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外感受多元的校园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三是深入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联动发展,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车间,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同时培养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此外,还要开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新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快速成长,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实施双学分制考核
目前,高职院院校要落实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不仅仅在实施举措上要科学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更要在考核中有体现、有标准、有激励。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专业学分+素质学分“双学分制”考核方法,推进素质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三课堂”联动有效性,使活动开展有质量,学生教育有成效。将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志愿服务等纳入素质学分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只有“双学分”合格方可毕业,“双学分”优秀方可参与评优,深入推进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人先正己”,想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教学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是组织学习,强化理想信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引导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更新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学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材料和实验设备、订阅教学书刊、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讨论教学成果等方式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开阔眼界。三是开展技能大比武,提升教学能力。举办公开课评选、教学成果认定、示范课观摩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团队学风建设。与此同时,坚持教学常规检查,查找问题,解决不足,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蔡欣桐.技工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培训,2019(7):24-25.
[2]熊秀琼,李茜.基于“00 后”特点的高职院校“五育”并举探索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6):101-102+106.
[3]陈卫莉.基于“一、二、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4):160-163.
[4]刘彩琴,任源,祁凤华.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9(18):85-90.
[5]蒋妍.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研究[J].智库时代, 2019(37):2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