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探索发展期、蓬勃发展期和转型发展期等重要历史阶段。伟大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完备的学校实践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的研究力量。展望未来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将更加深入,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成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将更加凸显,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将更加健全。
[关键词]建党百年;高等职业教育;轨迹;成就;前景
[作者简介]闫俊(1978-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融合机制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GLX61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21-0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回望高等职业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系统梳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演进轨迹,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展望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对建党百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轨迹进行回溯、发展成就进行解读,有助于汲取精神力量,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砥砺进取的坚定信心;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有助于增强时代意识,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轨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轫于19世纪末的实业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建立实业教育系统,明确各级各类实业学堂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改实业学堂为实业学校,改高等实业学堂为专门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职业教育制度正式取代实业教育制度,1928年改专门学校为专科学校,1929年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1933年进行学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黄炎培、蔡元培、陈嘉庚等人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思想,为推进专科学校发展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轨迹,主要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一)1949年以前:萌芽发展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从革命战争的需要出发重视工农职业教育,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1931年,中央苏区设立教育人民委员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央党校、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先后在江西瑞金成立,开展军事、政治和职业教育,制定《女子职业学校暂行简章》《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等。1935年至1945年,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职业教育呈现兴盛景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师范学校等先后成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工作一致等原则,培训内容包括政治、军事、职业技能等,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苏皖地区财经干部学校等分类培养农业干部、卫生干部和财经干部。1946年至1949年,东北、华北和华中解放区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军政干部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与专门教育等得到快速发展,各解放区纷纷举办农业职业学校、地方干部训练班、卫生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职业教育体现出人民性、服务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①。
(二)1949—1979年:曲折发展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制约,职业教育层次长期定位为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水平。1951年进行学制改革,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一些专科学校被拆解到本科学校或降格为中专学校。“文革”10年,大学学制缩短,专科学校的学制也被压缩,入学对象由高中毕业生改为相当于初中毕业生。厂办学校、职工学校和成人学校等工人大学兴起,实行脱产或半脱产学制,学生毕业达到大专水平的,同等使用对待。1979年全国职工教育会议召开,工人大学改名为职工大学或业余大学,其中部分職工大学为高职院校的前身。这一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和质量难以达到大专真实水平,许多大专院校一度停办、撤销。
(三)1980—1997年:探索发展期
1980年开始,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各省纷纷筹建职业院校。1980年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江汉大学等职业大学获得国家正式批复,这些学校属于专科层次,以三年学制为主。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在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至1988年,全国发展到119所职业大学。这一时期内建立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技术专科学校也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199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任务和政策。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改革、改组、改制职工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为高等职业学校,在重点中专举办高等职业班。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政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至1998年,全国发展到1394所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这一时期,受人才观念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招生规模相对社会需要量来说明显不足。
(四)1998—2011年:蓬勃发展期
1998年起,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扩招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随之进入大发展时期。“扩招初期,着重于大量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名额。”②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1999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探索发展民办高职教育。1999年教育部将举办高职院校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战略要求。2002年教育部颁布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2006年教育部颁布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2008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启动。“至2008年,全国发展到1184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形成每个地市一所高职学校的格局。”③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大幅扩招,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开始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五)2012年至今:转型发展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转型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要求“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下一个5~10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与目标做出顶层设计,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双高计划”,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这一时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为前所未有”④。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业已形成完备的学校实践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的研究力量。
(一)完备的学校实践体系
我国业已形成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民办职业院校为补充的办学格局。民办职业院校逐年增加,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素质显著提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职(专科)院校322所,教职工123018人,专任教师88913人。民办职业院校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形成与公办职业院校平等竞争的双赢格局。
我国业已形成专科性、综合性互存的高职院校办学格局。职业技术学院、农民职业学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职业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学院等在各省“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业已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教职工699400人,专任教师514436人。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引进、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教育普惠性得以充分彰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高等教育普通专科毕业3638141人,招生4836146人,在校生12807058人。2019年在原有学生规模基础上实现扩招116万人,2020年继续大幅扩招,从而使更多达到条件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生源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自此,全国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已经全面超过全国普通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贡献者。
(二)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许多高职院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职业人员,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助于满足大批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需要,满足企业招聘技术工人的需要,有助于大国工匠的培育。
在专业设置上,许多高职院校避开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模式,选择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专业类型,这样的专业设置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实需要。许多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类别和生源规模精准设置适合扩招生源特点的专业,如涉农单招专业、适合退役军人的救援技术、社会工作等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许多高职院校合理设置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调研、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设施等因素,满足学生就业创业、企业用工、家长期待等多重现实诉求。
在课程结构上,许多高职院校在深入调研企业用工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修改和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学时、考核标准,及时增加新技术新知识的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知识和落后技术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许多高职院校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输,综合应用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频率和质量。处理好课内集体教学和课外个别辅导、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究、乐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成果评价上,许多高职院校扭转“唯分数”的课程评价方法,采取课程统考成绩、学习综合表现、实践教学表现和职业培训证书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采取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习努力程度。采取整体评价和分类增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全面评估学生的阶段性整体表现,也评估学生的分项进步幅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激发学校、教师和学生改进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许多高职院校加强分类管理,对学生按照生源类型、层次和学习背景等实际情况实行专业单独编班、课程单独编班、课程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和弹性学时等针对性措施,以照顾学生类型差异、层次差异、教育背景差异和个性需求差异,兼顾企业生产实际和工作要求。
(三)多元的研究力量
群众社团发挥积极影响力。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或地方职业教育联盟、全国或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全国或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等职业教育相关社会团体是在党和政府指导下,团结、联系教育界、产业界和关心职业教育人士的民间性、教育性群众组织。这些团体和协会在宣传政策方针、交流办学经验、组织教学观摩、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中华职业教育社至2017年底在全国共有省级组织31个,省辖市(区)、县、乡级社624个,团体社员近4000个,个人社员4万余人,是当代职业教育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群眾组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研究队伍素质逐步提升。我国业已形成关心职业教育的人士、职业教育实践者、职业教育科研人员和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等组成的研究队伍。研究素质与研究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者通过专业培训和自主学习端正研究动机、掌握研究方法、凸显创新意识,从而提升研究质量。研究者增强合作意识,开展合作研究、集体攻关等,从而取得具有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二级学科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为研究队伍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为科学研究储备高端研究人才。
研究成果正在丰富。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既要用理论指导和引领的方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发展和实践创新,又要用创新和传播的手段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广大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局、文本、历史、时代、比较和本土等视角的科学研究,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本土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为学者研究、交流等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展望未来,在“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总体目标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应找准时代定位,做好重点工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更加深入
一是指导地位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职业院校办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的根本指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职业院校应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办学自觉,做实重点工作,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二是贯彻力度更加强化。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贯彻于改革发展全过程,贯彻于教育教学全环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教师和学生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理念信念教育、党性修养教育等,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三是党建引领更加突出。党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建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应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院(系)党建工作,加强师生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高职院校应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教育教学的全面领导,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应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改革的方向性、人民性、前瞻性、协同性和特色性。
(二)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加成熟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逐步上移。我国业已形成大专层次、本科层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办学层次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大专层次为办学主体,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做好提质增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促进了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原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升格、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升格和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要途径”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规模和比重,推进研究生教育从理论型人才“学研结合”培养向实践型人才“产学研用结合”培养的转型。
二是全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成熟。许多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多种社会要素参与办学,积极协调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学术协会等多种社会组织的协同育人关系,形成“紧密对接、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体和教育共同体”⑦。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可极大地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技术和知识进入职业教育,及时更新专业和课程体系。管理进入职业教育,可切实提升管理效能。各级政府应发挥政策优势,有力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企业应发挥市场资源优势,较好地履行合作职责。行业组织应发挥标准制定资源优势,较好地参与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制定和管理。各类职业教育协会、学术团体和智库应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职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信息化辅助教学应用更加普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技术正在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添彩”,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因素,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各要素优化整合的基本机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信息化教学使信息传递更加直观、具体和形象,互动更加深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和翻转教学得以广泛实施,教学时空从课堂时空延伸到24小时的泛在时空。信息化2.0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赋予更多的信息化内涵、形式和手段。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一是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人才观念正在转变,“白领人才”和“蓝领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都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新时代科学的人才观,应以业绩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培养定位正在转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需求、行业产业需要的教育类型,基本职能是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⑧。高职院校应摒弃模仿和参照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做法,建构和创造体现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彰顯自身的价值和特色。
二是更加反映社会变革和职业结构变化。社会未来发展将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城镇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就业创业、人民福祉等方面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的要求和期望,高等职业教育应在社会变革和职业结构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办学层次、招生规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调整和优化,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能够提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质量。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以1+X证书为核心优化师资队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准备水平。
三是更加彰显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地方性人才为主要价值取向,面向当地社会,服务区域经济,体现嵌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挖掘区域化人力资源,培养了解地方社会、对地方发展有感情、愿意并有能力为地方发展做贡献的区域化人才。高职院校应以专业设置为手段,注重专业目录、人才培养层次和数量与产业目录、劳动力需求層次和数量相匹配,提升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契合度,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更加健全
一是政策更加完善。政策是国家政治意志的体现,具有权威性、目的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依据。今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出台的频率会进一步增加,政策解决实践问题和基层问题的意图会进一步凸显,政策出台的质量和水平会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涉及多类主体、多个领域和多种资源,尽管具体政策的指向不一,但强化各主体、领域和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发挥所有参与者的异质活力,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异质关切,应是政策制定的基本意图。“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改革应在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本体可操作性、明确政策定位和改善财政投入政策等着力推进,提升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制定应体现出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特征。教育部的政策制定应体现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分类指导、精准管理等特征。各省市的政策制定应体现出地方的创造性和因地制宜等特征。
二是政府管理更加高效。“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已从管理权高度集中阶段、管理权逐步下放阶段发展为国家宏观调整和简政放权阶段。”⑩国家负责宏观政策供给,进行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顶层设计,进行宏观规划和战略指导,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力度。地方政府履行管理主体职责,负责分级管理和统筹,出台地方性政策、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履行出资主体义务、制订招生计划、审批职业院校设置与变更、协调各方利益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政府指导下合理安排院校招生计划,加强办学资格审查,评估教育质量,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规范,对违规违纪行为采取警告、减少招生计划、停止招生、取缔办学资质等管理措施。社会和市场积极参与,履行协助、合作和协同管理职责,兴办学校、捐资助学、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参与民主管理等。
三是院校治理更加自觉。办学自主权是职业院校管理的基本权利。在当前的治理层级体系中,学校层级治理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承担着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执行者角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于高职院校自主规范其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教学管理、收费管理、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业证书管理中的种种行为,恪守“严进严出”的育人责任。高职院校应以高素质劳动者为基本培养目标,组建以“双师型”为特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完善以实用为主干的课程内容供给体系,实施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健全以能力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分类做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校管理等工作。在院校内部事务管理上,应削弱泛行政化的影响,增加教师和学生、教学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自我治理的话语权重,实现由命令式、指令式管理模式向自主式、协商式治理模式的转变。
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职业院校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践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心使命。
[注释]
①刘金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4(8):180.
②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3):119.
③罗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4.
④吴一鸣.“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变与变[J].教育与职业,2019(13):24.
⑤梁丹.郑亚莉代表: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J].中国教育报,2020-05-26(7).
⑥井文.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职教通讯,2019(7):55.
⑦刘奉越.职业农民学院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前景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20(6):27.
⑧魏钦.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94
⑨金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8(2):8.
⑩李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