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
摘 要: 生态翻译学,提出“译者中心”翻译理念,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才能选择合适的译文呈现给读者。译者在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取生态翻译学角度,以芷江受降紀念馆为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如何呈现为人所接受的译文,以促进文化传播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和互动。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译者中心 芷江受降纪念馆
1.引言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1]。的确,翻译是一种优化的过程,不是字对字的从原文到译文进行翻译的过程,而是两个民族对外传播其文化。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曾提出“适应/选择”学说,生态翻译学正是以该学说为基础的,且在翻译过程中主张适应中要有选择,选择中要有适应,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点。所谓的“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难免会有些极端、片面,翻译如生态一般,万物都有规律,生态之间要保持平衡,若是破坏这种平衡,则后果可想而知。翻译应达到原文和译文的平衡,既做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又达到文章表达方式的自然性。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不仅要适应原文,还要选择合适的译文,这种合适主要建立在符合译语文化表达的基础之上。对于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应当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点,从内到外,由浅至深,每个维度的转换都有必要的意义。
2.生态翻译学简述
2.1基本概念
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翻译综观的整体性研究。”[2](5-9,95)在翻译过程中,主张进行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为译者要对翻译生态环境有所适应,这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这种适应不仅需要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还需要深入语言内部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做出选择,选择合适的译文供译语读者参考与接受。
2.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通的整体”[1]。“该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1]。译者在此不局限于站在译者和译语的角度思考,他所考虑的方方面面较之前更宽泛,已经深入读者的生活中,关注到文化、交际和社会层面,建立起与自身的一种互动关系。只有关注多方面的联系,译者的地位才会更显著。
2.3译者中心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译者既是翻译过程主体,又为译事的顺利奠定基础。他必须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即适应译语读者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译语国家的历史特征,这种了解不仅限于表层,还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汲取的知识的特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译文。
译者虽说有些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但由于自身占据主导地位,且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可以对译文做出选择,选择创作出最合适的译文,使译语读者接受。由此可见,译者地位突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应译语文化环境,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语言自然朴实的译文。在此过程中,两种语言的翻译、两种文化的互动、两个民族的交际都实现了。
3.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文本及芷江受降纪念馆介绍
3.1红色旅游
樊宁瑜指出,红色旅游是在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政权,取得一系列胜利和成就后所形成的诸多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承载对象,记载内部核心的革命历史和事迹,发挥革命精神,号召游客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题性旅游活动[3](102,109)。
3.2红色旅游文本
高美云、欧阳文萍、李丽莎指出:“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描述中国的历史、革命活动、革命精神等信息,目的在于客观陈述历史事实,再现中国的革命历史原貌。”[4](132-133)具有以下特征:(1)历史性。主要是呈现给读者过去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巨变,强化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2)信息性。历史事件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因而信息丰富。(3)准确性。对于这种文本,主要是讲述过去岁月里我国经历的大事件及革命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因此表述都是真实、准确的。
3.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简称受降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它是对于十五年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见证,故称之为“中国凯旋门”。
芷江受降,可谓日军的最后一战,也是失败的一战,这次战争是中国抵抗外侵的一次胜利之战,因此历史意义重大,正是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受降纪念馆。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渴望已久,纪念馆的建立是在告诫后人,了解十五年抗日战争最终胜利这一伟大的历史。
4.三维转换下译者中心地位在芷江受降纪念馆介绍语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1]。译者作为原文与译文的信息传递者,在翻译景区介绍语的过程中,应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必要的选择与适应,让译文更地道。
4.1语言维度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语言,有许多不同点。就句子而言,英文的句子较长,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彼此联系,如一棵树上的枝,纵横交错。因为英语中表示关系和起连接作用的词很多,可以填充句子,让其更饱满。中文的句子较短,没有过多的形态变化,句子若是过长,其中的语法关系就容易产生错误,让人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英语倾向于物称,多使用被动句,不强调动作的施行者,为了表述某种客观,间接的语气迎合需要,中文却与之相反,被动的形式倾向于显得有些不愉快,不幸运。
例1:8月18日,中国政府在湖南芷江成立了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
译文:On August 18th, an office was set up in Zhijiang for the preparation required for Japans surrender.
分析:中文在一般情況下除了表示贬义的意思以外,一般使用主动语态,英文恰好相反,通常情况下以物作主语,多无灵主语句,因此在这里译者以筹备处在芷江成立这样的语序呈现译文,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明确中西方语言差异,这样译者不仅能有效传达原文中所涵盖的信息,还会让译文更通俗易懂。
英汉双语中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但存在些许不同。倒装句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的,英语在书面语的表达中会用到倒装语序,汉语在书面语中并不常用,英语句法严谨,要求句子完整,汉语多无主语句。
例2: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
译文:At the Lugou Bridge started the eight-year wars and in Zhijiang was th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signed.
分析:在汉语的表达中,一般很注重文字的美感,喜欢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感觉,在英语中,只需把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即可,抗战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受降书在芷江签订,这是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译者并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且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完全倒装语序,将地点状语置于句首,句子完全倒装,这样处理会显得译文在句式上不那么单一,更易引起译语读者的阅读兴趣。译者深入了译语文化中,这样的译文以朴实且平淡的语言呈现出了原文的信息,虽说不如汉语句式上的统一性和层次性,但简单的表述符合英美人说话不含蓄、直截了当的表达特点。
4.2文化维度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各国拥有各自的文化,华夏民族历史悠久,古典名著、玄妙神话等,造就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汉语擅长使用四字结构,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这些历史事件、典故,形象鲜明、民族特色浓厚、地域性强,符合我们民族多年来特有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四字结构的词还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性,与西方文化不同,翻译除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外,还是两种文化的对接。
例3:受降堂即受降会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译文:The Surrender Acceptance Hall is the place where the ceremony was conducted. On August 15th, 1945,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laimed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分析:外国游客初来乍到,难免会对中国的一些词有点陌生,难以理解其深层次含义,受降会场四字,究竟是何?但在这里,译者巧妙地说明了受降堂是举行这一仪式的地方,伴随后文的介绍,译语读者会明白这是举行日本受降仪式的所在地,顿时豁然开朗。因此,译者应站在译语文化的角度表述原文的本义,明确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以便外国读者接受。
四字成语用简单的结构表述了原本复杂而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中文的特殊之处。同一个成语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体现的内涵不大相同,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体现文化的共性,还凸显不同文化的个性。
例4:彪炳青史的受降城。
译文:A city that witnessed Japans surrender and a city that will shine through history.
分析:中国的诸多四字成语有特殊含义,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若未能对中国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则会有些不知所云。彪炳青史一词表示记载于史册之上,永远焕发光彩,照耀历史。若直接翻译记载受降城于史册上,则会增加译语读者的理解负担,译者这里的处理,考虑到了文中特定的语境,表达了该城见证了日本受降,在历史上留下光彩,这样表达合乎语境,不让译语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中文四字成语的处理,译者不仅需要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需要明白,结合句子语境将成语那一层简单的含义让读者知晓即可,反之,会造成读者理解原文时出现偏差。
中国文化对于国人来说可谓不用过多解释就可以明白,然而外国人很难理解一些特定词汇,针对这样的问题,若能在一些特殊词汇上多加解释,则可以减少译语读者的阅读困难,因为两种文化不同势必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例5:“日落芷江”。
译文:Japans surrender in Zhijiang.
分析:中国历史有自身特性,经历过多次巨变,这里的日落不是平时意义上的日出和日落,汉语使用华丽的辞藻将原本简单的意义表达了出来,这里其实是指芷江是抗战的最后一战,日本在芷江受降,若按照字面翻译,则会完全曲解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特定信息做进一步解释,不仅可以满足外国游客的好奇心理,还可以借此介绍中国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
4.3交际维度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翻译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换、文化传播及实现交际的意图。翻译其实是一种交际,需要实现文化交际,因此在该维度下,译者更应倾向于达到交际目的。原文信息,有时候前后是有连贯性的,译者在处理时,如何体现其中的联系,这一点值得深思。
以往英语在转化为汉语时,部分词语的意义或一些语法现象是难以字对字翻译的,为了增强原文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性,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增词,补充解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反之,在将汉语转化成英语时,原文会有一些重复意义的词或表意不明的词等,可以在不影响句意和信息的条件下,不译它们。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在两种语言转换中实现人与人的互动与交流。
例6:1949年8月19日,蒋中正指示接受日本空军器材办法要旨致何应钦电。
译文:On August 19th, 1945, the telegram about taking over equipments of Japanese Air Forcewas sent to Ho Ying-chin by Chiang Kai-shek.
分析:中英文在表达过程中有一点不同,即在主动与被动表达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除了表示贬义的意思之外,一般喜欢使用主动语态,以人为主语,英语多用被动語态,主语为物。这里注意到这一差异性,将电报作为主语,表示电报内容与接管日本空军器材有关,致何应钦,蒋中正指示发出。译文涵盖了全句的信息,一目了然,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同时让外国游客满意。
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善于变化,即一般同样意义的词重复出现的时候不会重复翻译,汉语经常会重复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注重表达形式多样。
例7:受降前后,古城芷江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中国军队、驻芷江的美军与芷江各界人士一道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译文:Chinese soldiers and American soldiers in Zhijiang and people there celebrated the hard-won victory.
分析:其实这里的中文原本是两句话,译者在处理时只译了一句,因为两句话的关系是,大家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是因为一道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且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只需翻译一遍即可。英美人说话直接,且不愿啰唆,不会重复表达同样的意思,译者考虑到了这一点,让译文直接、简洁,符合译语读者的说话习惯,体现交际性。
5.结语
生态翻译学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在翻译过程中,以他为中心,以适应/选择理论为根基,努力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平衡。好比生物的进化,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只有自身不断进化,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淘汰劣者。译者不能改变译文的翻译生态环境,只有通过适应,才可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将信息准确、话语朴实的译文呈现给读者,这样的译文才能永存。要想不被淘汰,译者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一先决条件,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与选择,三方面都需涵盖,呈现出为人所接受的译文,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不同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互动。
参考文献:
[1]岳中生,于增环.生态翻译批评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
[3]樊宁瑜.红色旅游文本英译研究[J].新西部,2019(35).
[4]高美云,欧阳文萍,李丽莎.在翻译教学中探讨红色旅游景点英译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红色旅游景点为例[J].求知导刊,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