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构建议论文写作素材库

2021-08-06 15:54李季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写作技巧议论文

【摘 要】高中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常常面临素材匮乏的困境。为切实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真实有效的写作素材,教师应改变学生零碎、肤浅的素材记忆方式,从教材出发,以读助思,拓宽阅读视野,挖掘阅读深度,将所读素材变成系统化的资源积累。同时,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以思促写,最终构建个性化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库。

【关键词】写作技巧;议论文;写作素材

【作者简介】李季,一级教师,太仓市第一届新锐教师,太仓市第一届学科新秀,曾获苏州市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常用文体之一。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论据,提升议论文写作质量,许多教师特别重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发现与积累。然而,即便积累了一本又一本的摘抄本,记录了一项又一项的社会热点,独立作文时,还是有相当多学生觉得无素材可用。写作教学发展到今日,素材匮乏依然是很多高中生面临的写作难题。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深度阅读,学生读的书虽然多,但常常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二是不注重对素材进行整合与梳理,只是将一些名人轶事、时事新闻等零星、琐碎的信息收集起来,写作时想起哪个用哪个,胡乱抓起一个事例就“粘贴”使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切实构建议论文写作素材库很有必要。这里所说的写作素材库,不是传统的、简单的、片段式的素材积累,而是通过梳理、取舍与整合,使素材成为系统化的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千千万,广大教师和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资源中徘徊,却往往忽略了语文教材这一座“宝山”。语文教材有着完整的体系,覆盖面广,所选文本皆为精品佳作。同时,教材以人文专题构成单元,可为写作素材库的系统化提供借鉴。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单元为例,探究如何通过语文教材带领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 一、以读助思,开展专题化阅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按人文专题划分为若干单元,使得每个单元的人文指向较为集中,便于筛选、梳理议论文写作素材。但是,单纯以教材作为素材来源也会陷入困境:一是语文教材的容量有限,每个单元下只有三到四篇文章,这些阅读量对高中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二是日常教学时,教师更侧重于从高考考点层面进行教学,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知识能直接转化为写作素材与技能。因此,构建议论文写作素材库,不但要立足于教材,还要解决阅读“量”与“质”的问题。对此,笔者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要求,针对“直面人生”单元,开展以下三种模式的阅读教学。

(一)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1]新课标也提到:“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18由此可见,比较阅读的开展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避免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进而引导学生将阅读联系写作。

经过研究,笔者选择本单元两篇文言文——《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作为对比文本。为学生梳理好基础知识后,笔者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由于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笔者便以此引入,启发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思考:“屈原和司马迁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各有选择。谈一谈他们的选择为何不同,你更支持谁?”通过对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对两篇经典文章中的生死抉择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虽然屈原和司马迁的选择有所不同,但是两人都对自己的抉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都以自己的生命承担了更伟大的追求,因此他们的生与死都重于泰山。同时,学生的体悟也为日后有关“生命”的主题写作积累了一定深度的素材。

(二)群文互读

于泽元等专家对“群文互读”的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3]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基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这一话题,寻找更多相关文章开展群文互读。

幸运的是,我们身处新媒体时代,学生也习惯于在屏幕前阅读。一方面,我们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多样;另一方面,因为学生习惯短文、碎片化阅读,这使得学生在阅读长文时容易暴露一些弊病。比如,对长文本的专注力不够、难以持续阅读、缺乏连贯思考等等。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很难进入更高的阅读层次,自然也很难积累、整合出成系统的写作素材。

笔者选择了余党绪、石海红主编的《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一书中的两篇文章,与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组成同一话题的“群文互读”。这两篇文章字数都上万,分别是骆玉明的《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和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组三篇文章,将“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这一话题从古代延续至现代,从东方延伸至西方,大大拓展了文化跨度,提供多元视角,不断挖掘学生思考的深度。同时,群文互读中对“生命”的丰富讨论,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同一主题的素材資源。

(三)专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到,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也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4]。于是,在开展了比较阅读和群文互读两种阅读方式后,笔者带领学生向更高难度的专题阅读挑战。余党绪认为,专题阅读其实也可以看作群文阅读的一种,这是一种以专题为纽带的组群式阅读[5]。在这一模式中,笔者基于原话题,提出了讨论范围更广的“生命意识”这一专题。

“生命意识”是一个经典话题。尤其是疫情仍在持续的今天,生命的价值更需要学生深刻思考。新课标中将“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也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2]18为了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考,笔者选择崔卫平《通过思考追求道德生活》和施京吾《神圣的救赎——写给一切忠于良知的人》两篇文章展开专题阅读。相较于之前聚焦于“自我”的生死抉择,这两篇文章从“他人”的角度讨论生死抉择。同时,两篇文章之间同样存在“互文”关联,也具有比较阅读的意义。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中身份、地位、品格相反的两位主人公做出了相反的生死抉择,其行动中充满了矛盾。在对矛盾的分析与理解中,学生得以领会文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悲悯与坚守良知的高尚。读毕,笔者鼓励学生就“生命意识”这一专题,主动通过不同媒介寻找相关文章展开延伸阅读。学生的反馈是令人欣慰的,他们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史记选读》中的《项羽本纪》《刺客列传》,提交的阅读笔记也表现出了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个性思考。

二、以思促写,构建个性化素材库

素材的成功积累并不等同于素材的正确使用,更不等同于素材的优秀运用。许多学生为了增强说理性或是达到字数要求,会在作文中堆砌素材。一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可以看得出这些学生虽不缺乏写作素材,但却缺少个人的思考。这反映出,阅读虽然让学生积累了不少素材,但未促使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认真取舍与整合。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读与思来完成,还需要学生动笔去写。脑中的思考再完善,只有动笔才会真正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通过比较阅读、群文互读、专题阅读一系列的阅读与思考,学生拓宽了阅读视野,对“生命”的认识也有所加深,思维得以开阔。下一步就要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真正构建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

(一)素材卡片

经过深刻思考的素材只是零散的“原石”,需要经过打磨串联才能镶嵌到文中。素材卡片的制作是将信息实体化,以卡片形式罗列排序的整理方式。素材卡片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且成效明显,只需两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基础的信息归纳。

第一,设置任务,记录整理。笔者在班级中举行了“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抉择,你更支持谁”的主题辩论活动。每个学生无论是答辩双方还是听辩者都要认真记录答辩双方的观点,并总结自己的观点,以三方观点为基础制作素材卡片。完成卡片的过程中,制作者会对每个发言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以审视的态度重新思考对方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二,规定话题,片段写作。“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是本单元的主要话题,学生曾就这一话题展开过阅读与思考。《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思考追求道德生活》《神圣的救赎——写给一切忠于良知的人》都表现了人对生死的抉择。笔者选择这三篇文章让学生再次深入挖掘,找找作者通过哪些句子表现人对生死的抉择。然后为作品写一段“推荐辞”或者“读点”。这个写作练习,篇幅不用很长,但要根据话题对素材进行取舍剪裁。篇幅的限制强制学生对信息反复斟酌咀嚼,尽量优化语言表达,做到在小文段中有理有据,内容完整且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所推荐文本的优势。这样一张张浓缩了文本精华的素材卡片,毫无疑问就是学生手上最优质的写作资源。

(二)锤炼转化

素材卡片的制作是为了学生在考场作文时能够应用自如。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对素材的运用总是很生硬,这反映我们虽帮助学生有效建立素材库,但没能教会学生将素材库中的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因此,素材的积累并不是素材库建立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把手上的一个个“原石”打磨并镶嵌到珠宝上。

本单元教学中,笔者将一道模拟考的作文题布置为写作练习。题目的主旨是:“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該如何选择?”这道题与本单元素材的主题十分契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但在具体写作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已经开始出现偏差,致使后面的素材选择及议论的展开出现问题。有的学生只抓住了“正确”和“善良”两个关键词,就何为“正确”和“善良”展开了讨论,更有甚者只论其一;有的学生虽然注意到了“正确”“善良”和“选择”,但又忽视了“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只一味强调要选择“善良”、选择“正确”。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中都运用了前面教学阶段积累的“生命意识”这一专题下的素材。这说明我们已有效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素材,但素材的灵活使用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尝试就素材的合理转化与应用进行教学。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反复审题,明确题目的主旨有“正确”“善良”和“二者不可得兼”,也就是“正确”和“善良”的重要性都要予以强调,在此基础上二选一,并给出自己的理由。为了使讲解更具体可感,笔者以学生的作文为例进行说明。一名学生使用的素材为电影《奇迹男孩》,该影片讲述的是小男孩奥吉因为天生残疾,在进入学校时受到歧视,但是更多的人对奥吉表示了友善。在运用此素材时,该生集中表现众人对奥吉的关爱,并强调了对生命的珍视和人性的善良。这个写作思路没有符合题干“二者不可得兼”的要求,文章的深度也不够。因此笔者引出电影中一个戏份不多的人物——校长塔什曼。塔什曼对欺负奥吉的富二代做出了停课处分的决定,这一决定却为他带来了麻烦:富二代的家长以中止为学校提供赞助为由威胁塔什曼撤销处分决定。不过,塔什曼拒绝了。面临两难的处境,塔什曼的选择更能彰显“善良”的意义。审题时,学生要深入思考“正确”与“善良”在具体语境中所指,要能发现两者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比如“正确”应该是符合事实、道理或者公认的某种标准。但是正确的标准具体为何,其实存在一定争议。站在学校利益的立场,身为校长的“正确”选择可能是撤销处分决定。但是塔什曼选择保护奥吉。因为他明白,作为一校之长,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人的良知,这才是“正确”的选择。确定了新的写作思路后,学生就可以重新构思文章结构,思考如何合理运用素材进行说理。加上对作文的点评和修改示范,学生直观地了解素材应该怎样剪裁、加工、整合,其思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只要长期重复这段“阅读—思考—使用—深化理解—再次运用”的学习路径,学生就能积累起千砖万瓦,构建属于自己的素材大厦,并懂得如何将思辨的利器应用于议论文写作中。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写作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认真研读、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同主题文本,使其在大量的阅读下整理出有效素材。学生只有积累了有效、优质的写作素材,掌握素材的使用方式,其议论文才会有理有据,文采翩然。

参考文献:

[1]李德成.阅读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余党续.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社,2019.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写作素材写作技巧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巧妙点拨写作技巧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策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