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纪红
(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立中学 423400)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利用数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归纳,不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应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些做法.
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组合,设计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启发模式.例如:人教版的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1.3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函数的奇偶性.笔者在教授函数的奇偶性时是这样处理的:
在讲完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后,不按教材的顺序讲例5.而是先与学生一起探索:“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反之也成立;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之也成立”的结论:然后思考探究:“已知函数y=f(x)在R上是奇函数,并且在(0,+∞)上是增函数,试问函数y=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有没有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通过画图,大部分同学得出了猜想:函数y=f(x) 在(-∞,0)上也是增函数.最后让学生讨论:在R上的奇(偶)函数y=f(x)在[a,b](0≤a二、领会教材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让学生学会总结规律
人教版的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概念,第三章函数应用都涉及描点法,即列表、描点、连线.通过图像逐步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教材编写时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逐步培养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的能力.
x0.250.50.7511.251.51.752y8.5054.1744.104.334.645
(1)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2)由函数图象可知,当x=1时,y有最小值4;
数学思想方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导航器,是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策略;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快速、有效的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处理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只会做这道题,还应该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课5《数列》这一章,第61页习题2.5第6题:已知Sn是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3,S9,S6成等差数列,求证a2,a8,a5成差数列.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
方法一:分类讨论思想(分q=1,q≠1两种情况,计算复杂).
方法二:整体代换思想.
由S3,S9,S6成等差数列得1+a3=2q6,因此a2+a5=a1q+a1q4=a1q(1+q3)=a1q(2q6)=2a1q7=2a8.
此处应用整体代换思想,只要学生认真领会,问题简单多了.接着出了一道这样的习题: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a8=8,a10=16,求a20.学生应用整体代换思想,很快就把题目做出来了.
解析:由a1q7=8,a1q9=16 得q2=2,
所以a20=a10q10=a10(q2)5=16·(2)5=512.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思维过程在教材中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它隐含在现成的结论和证明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上,而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反函数》的概念时,可以这样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先提出如下问题:物体以v米/秒的速度作匀速运动,设路程为s米,时间为t秒.
1.如果用含t的式子表示路程,得s=f(t)=v·t①
3.在①和②中分别表示谁是谁的函数?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关系?如果把其中一个作为原函数,你能给另一个函数起一个名字吗?解决以上问题后给出反函数的概念.
总之,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切忌照本宣科,而要深入分析教材,组织教材,挖掘教材,达到熟练地应用教材,只有这样合理应用教材,才能培养学生探索归纳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接受更多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