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影
(江苏省徐州市西苑中学 221000)
几何证明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共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不得法,没有形成系统的几何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几何语言?如何运用几何语言进行推理?如何规范书写几何推理过程?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条几何证明入门法则,与大家一起分享.
初一学生在小学虽然已经学过一部分几何知识,但没有书写格式上的要求,只需能看懂图形,根据图形回答问题即可,基本没有接触过严密的几何推理,自身的几何语言也可谓是零起点,所以积累一定的几何语句,是初一学生迈进几何世界的第一步.
七上第6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就有很多需要理解并掌握的几何语句.
1.“连接AB”就是“画线段AB” (P147 做一做)
2.“直线l经过点A、B”就是“画直线l或直线AB” (P150 习题1(1))
3.“点A在直线l外,点B在直线l上” (P150 习题1(2))
4.“点A、O、E在一条直线上”就是“点A、O、E三点共线”(P157 习题4)
5.“直线A、B相交于点O”就是“直线A、B的交点为点O” (P150 习题1(3))
6.“反向延长线段AB”就是“延长线段BA” (P150 习题3(2))
7.“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P149 做一做;P151 习题5(1))
8.“反向延长线段AB到点D,使AD=AB” (P151 习题5(2))
9.“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P155 做一做)
10.“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就是“过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P166 做一做)
11.“过点A画BC的垂线,垂足为D”就是“过点A画AD⊥BC,垂足为点D”(P170 练一练2(1))
如此等等,积累这些常用的几何语句,目的是使学生能读懂几何题的题意,为生成几何语言模块做好铺垫.
有了一定的几何语句的积累,下面我们再来生成一些常用的几何语言模块,有了这些模块,在以后的几何题证明中,只要见到相关条件,直接套用模块的几何语言就可以了.
模块一中点的定义(七上P149 议一议)
模块二角平分线的定义(七上P156 议一议)
模块三余角、补角的定义(七上P159 议一议)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余角,所以∠1+∠2=90°(余角的定义).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补角,所以 ∠1+∠2=180°(补角的定义).
模块四余角、补角的性质(七上P160 议一议)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余角,∠1与∠3互为余角,所以 ∠1+∠2=90°,∠1+∠3=90° ,所以 ∠2=∠3(同角的余角相等).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余角,∠3与∠4互为余角,所以∠1+∠2=90°,∠3+∠4=90°
且∠1=∠3,所以 ∠2=∠4(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补角,∠1与∠3互为补角,所以∠1+∠2=180°,∠1+∠3=180° ,所以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几何语言:因为∠1与∠2互为补角,∠3与∠4互为补角,所以∠1+∠2=180°,∠3+∠4=180°且∠1=∠3所以∠2=∠4(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此等等,有了生成这些点、角、直线等基本图形知识板块的几何语言模块的经验,为后续的几何内容学习提供了探究的方向.我们可以如法炮制出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知识板块的几何语言模块,为几何题的推理证明和规范书写奠定了基础.
利用上面的几大几何语言模块,我们完成七年级的一些简单的几何题证明,就易如反掌了.只要把题目中涉及的几何条件找到,举一反三地套用相应的几何语言模块,一道几何题的推理过程就可以轻松、规范地书写出来了.
例1 如图,点D、E在BC上,FD⊥BC,垂足为D,AE⊥EG,且∠1=∠2.请问∠3与∠4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解∠3=∠4
因为FD⊥BC,AE⊥EG所以∠FDE=∠AEG=90°(垂直的定义)
所以∠1+∠3=90°
又因为∠AEG+∠2+∠4=180°(平角的定义)
所以∠2+∠4=90°
又因为∠1+∠3=90°,∠2+∠4=90°
且∠1=∠2
所以∠3=∠4(等角的余角相等)
例2 如图,AB∥CD,∠DCB的平分线交DA的延长线于点E,交AB于点F,∠B与∠DAB互为补角,试探索∠E与∠AF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E=∠AFE
因为CE是∠DCB的平分线
所以∠BCF=∠DCF(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因为AB∥CD所以∠BFC=∠D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B与∠DAB互为补角
所以 ∠B+∠DAB=180°(补角的定义)
所以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所以∠E=∠B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AFE与∠BFC是对顶角
所以∠AFE=∠BFC(对顶角的相等)
所以∠E=∠AFE(等量代换)
由此可见,只要理解并掌握了几何语言模块,在充分审题确定条件后,就能通过模块的适当叠加,规范地证明出相应的题目了.当然,这些模块的灵活运用,需要在平时的解题中不断地熟练,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我们只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积累解题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形成自己的几何语言,任何难度的几何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们将会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