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课程:从“擅长教”到“擅长帮”的课程革命

2021-08-05 08:19周悟周明星
职教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范式课程教师

□周悟 周明星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改革是核心。当前,许多课改基于工业化时代传统教学理念的课程模式创新,未能直面百年大变局下课程适应性的诸多问题。职教专家欧阳河研究员基于智能化时代对现代教育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社会活动,帮学在学习模式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认识,提出了“帮学课程”范式,形成了相关理论、模式和总体框架。但是,帮学课程的理念和主张如何付诸实施,接受实践的检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领域。本文拟研究“帮学课程”范式的缘起与发展过程,继续深入探讨帮学课程的帮法和实践重点,旨在实现教师从“擅长教”到“擅长帮”的转变,从而纵深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一、“帮学课程”范式缘起与发展过程

(一)“帮学课程”范式萌芽阶段(2009.7—2020.3)

2009年,欧阳河研究员在《教育与职业》发表文章《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不应一味追求西方课程的模式,应根据中国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1]。此文被原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司长杨金土先生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专门打电话给作者,希望其能够做更深入的研究。这在他心目中种下了进一步探究中国特色职教课程的种子。由于他当时在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从事高教研究,无法将此事纳入研究日程。

2014年,欧阳河研究员参与世界银行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被莫特麦克唐纳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聘为该项目咨询顾问。2014年12月11日,国际工程师和科学家全球责任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for Global Responsibility)成员、专家组长史蒂芬·瓦蒂根斯(Stephen Vardigans)在进行教学法通识培训时,强调教师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及控制老师说话时间,通过清晰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欧阳河研究员就帮助学生学习问题与史蒂芬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帮助学生学习的论述,萌生了“帮学课程”学术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初念。

2019年4月28日,欧阳河研究员应邀参加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在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会议并做主旨发言,会议期间参观了该校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融课程”,深受启发与鼓舞,开始着手制定“帮学课程”研究的行动计划。

2019年5月7日,欧阳河研究员受邀参加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申报材料的研讨,就如何建设人才培养高地时,正式提出了构建“帮学课程”的设想,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反馈。

2019年9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欧阳河职教工作室”,七名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工作室研修,积极投入“帮学课程”研究,将构建“帮学课程”范式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行动。

(二)“帮学课程”范式提出阶段(2020.4)

2020年4月,欧阳河研究员在《当代教育论坛》发文,正式提出“帮学课程”范式新命题:“帮学课程”范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学习为核心理念,以及帮学的七点具体主张构成的统一体”(见图1)[2]。“帮学课程”总体框架又称帮学课程范式工具“四斗柜”(见图2),由帮学理念与主张、帮学人才培养方案、帮学课本和帮学课堂模式四部分构成。

图1 帮学课程“1+7”模型

图2 帮学课程“四斗柜”总体框架

(三)“帮学课程”范式推广阶段(2020.5—2021.7)

截至2021年7月11日,“帮学课程”范式已在全国范围内18 场会议上进行交流研讨,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过6 万人,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们的高度认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中心秘书长张振笋认为,“帮学课程,追本溯源,回归学生,服务学习,博大精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刘育锋认为,“帮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体现”。清华大学教授刘维石认为,“帮学课程,逻辑严谨,有理有据,且金句频出,很受启发”。“帮学课程”范式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范式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2021年6月19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共同主办第22 期课改沙龙,公益直播聚焦帮学课程,欧阳河职教工作室团队从“帮学课程”范式的理论、实证、专业人才方案、课程和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主题经验分享,让“帮学课程”范式变革从理论走进实践。会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中心秘书长张振笋深入阐述了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充分肯定了“帮学课程”范式的积极探索,并宣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关于成立联盟帮学课程研究中心的通知”,“帮学课程研究中心”落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帮学课程”范式进入研究新阶段。

(四)“帮学课程”范式实践阶段(2020.9—至今)

“帮学课程”范式原型设计到全要素实践布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下设联盟帮学课程研究中心,组建1 个学术共同体(成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78 名成员),1 个职教工作室,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遴选9 门课程和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帮学试点改革,并有两个帮学课本正在研发。随着“帮学课程”范式实践的推动,教师们面临着如何将“帮学课程”理论融入实践,真正把“帮学课程”论文写进课堂,如何解决从“擅长教”到“擅长帮”的困惑。帮什么?怎么帮?针对每一个学生讲授和学习什么,为什么、由谁、何时、如何进行以及教多少、学多少、帮多少。如何从一个擅长教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擅长帮的教师,其中必有大学问[2]。

二、“帮学课程”“擅长帮”的帮法探索

(一)矛盾分析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我们研究、解决教育中症结的好方法。

有些学生逃课却还理直气壮地说“逃课是因为上课耽误了我的学习”,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为什么老师上的课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被上课耽误的学习是怎样的学习?”“被耽误的学习如何才不被耽误?”“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怎样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帮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变教与学这种不和谐现象。“帮学课程”的目的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对教师角色需要重新正确定位,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帮”是为了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学”又反过来促进“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处理“帮学课程”内容和形式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系统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也可以称为整体观、全局观,是对事情全面思考,把过程、结果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用系统思维方法谋划工作、指导实践,他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帮学课程”范式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坚持直击问题、整体设计原则。直面未来,直面百年大变局下课程适应性问题,从范式改革的角度进行帮学整体设计。

2.坚持不忘本来、中国特色原则。总结我国源远流长的职业教育历史经验,挖掘先贤的教育教学智慧,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帮学课程体系。

3.坚持学生中心、帮助学习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4.坚持数智赋能、重构底层原则。广泛集成5G、大数据、AI、VR、区块链等技术成果,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连接社会的课程环境,具有因需而智、集成为核、广泛连接、互联共享等诸多重要属性。

5.坚持改革前沿、国际对接原则。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汇聚全球课改成果,通过吸收、改造和转化全球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课程范式。

(三)精准思维方法

精准思维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精准到位,在一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在帮法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要进行精细化、准确化的逻辑思考,抓住学生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科学帮学方案,突出表现在精准的学情分析和评价方式。

1.学情分析要精准。首先,对群体的精准认知。“00 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对这个新世纪出生的群体的思维视角和行为方式要有整体认识和正确评估。其次,对学习基础的精准认知。根据学生的生源、专业层次、兴趣爱好、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这关系到教学设计是否分层教学和如何分层教学。最后,对学情分析的精准认知。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帮学活动中将不断产生新问题,学情分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避免把学情分析当作只要在学期初开展了便能一劳永逸的错误认知。

2.评价方式要精准。一要改变“后置粗放评价”转为“科学精准评价与指导”,通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式的考查。二要改变过去教育评价的刻意设置特征,在自然情境中采集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实现教育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教育结果的实时反馈。三要改变传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通过对学习者进行精准的数字画像,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评价服务,使评价、提升、改进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融为一体。

(四)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总结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新时代智能型社会、工业4.0 新技术的来临要求我们在课程范式变革中创新思维方式,唯有创新,才能创造更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帮学课程”范式在识变、应变和求变研究中有别于工业社会催生的现代学校型“教授”范式的创新,建立了“四斗柜”总体框架:即帮学理念、帮学人才培养方案、帮学课本和帮学课堂模式。

1.帮学理念创新。帮学课程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因此,首先在观念上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使之达到“自我帮学”;其次,还需建立学习关联群体互帮互学的帮学理念,具体包含“自己帮学”“班内帮学”“班外帮学”“校外帮学”和“教师帮学”等五种类型(见表1)。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师“帮学”能力培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建设有利于自助学习和帮助学习的文化环境,改革教学制度制定相关政策。

表1 帮学的五种类型

2.帮学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帮学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保障。因此,“帮学课程”不仅仅是修订某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而且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和改革帮学范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施保障、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立体化考虑。

从专业建设上融入“帮学”理念。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决定了一个专业的内涵和发展。“帮学” 理念专业建设能够改变刻板的专业学科划分,提升融洽的师生关系,赋予专业人文关怀。

从课程设置上打通“帮学”环节。课程体系通常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构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和学习素养,从而为专业课程学习夯实学习能力。专业群平台课程和专业能力课要能为综合能力课积蓄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同时课程设置要注意难易程度和先后衔接关系,为“帮学”课程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从实施保障上提供“帮学”环境。建立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帮学”课程师资团队;构建多元化、智能化、情景化等校内外教学场景和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创新形式多样、灵活易学的教学手段。

从质量管理上监控“帮学”成效。帮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通过课程作业、专业竞赛、项目开发、企业实践等反馈课程教学成效;通过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教学成效反馈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修订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3.帮学课本创新。指导思想遵循“专业技能+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构筑“高技能+优品质”双线育人大格局;遵循帮学理念,适合开展帮学教学,课程内容难易分明、重点突出,适应学生自助学习和教师帮助学习,有明确的计划和实施安排。

帮学课本是学生在帮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应该是基于“工作+生活”的学习,融合我国高职教育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同于仅仅基于工作的职业培训,是基于品德和价值观、工作技能、生活技能三维的合金,统筹兼顾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诉求[2]。在形式上需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灵活、多样、易用的要求,创新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6]。

4.帮学课堂模式创新。帮学课堂模式简称“二分四型两环六步”。在帮学课堂结构上,对课程内容和时间进行两次拆分,并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简称为“二分四型”。“四型”是指“帮学课堂”包括四种类型,即情操课、认知课、技能课和行为(胜任力)课。在课堂流程上,将课堂划分为两个环节,六个步骤,简称为“两环六步”,两环即自学环节和帮学环节,六步即自学、解惑、讲授、讨论、实践和评学[7]。由于学校、教师、帮学对象、帮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帮学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需要在实践中因地制宜,不断求变。

三、“帮学课程”“擅长帮”的实践重点

(一)擅长建设帮学资源库

“帮学课程”范式,“帮”是手段,“学”是目的。帮学资源库是学习的武器,其内容是否优化,是否突出方向性、时代性、层次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是否实现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这是“帮学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擅长运用和管理帮学学习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APP 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和管理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开展“帮学课程”的重要法宝。教师要提高新媒体素养,提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话语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加强互动交流。擅长运用和管理帮学信息化学习平台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也是对教师的重要考验。

(三)擅长做帮学课程设计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用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一栋房子装修效果如何,需要装修工人的用心施工,更需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教师是“帮学课程”的总设计师。“帮学课程”设计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个人风采、教学技能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

(四)擅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施“帮学课程”,教师本人必须高度认同帮学理念,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是一个能鼓励和推动学生前进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帮学课程”亦是如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帮学过程中,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帮学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帮学将流于形式,发挥不出真正的实效性。学生习惯于小学、中学阶段十多年形成的学习方式,接触“帮学课程”之初,可能会有抗拒情绪。当一项新鲜事物不被接受,就很难实施。因此,课前对“帮学课程”范式的介绍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要用心设计,在实施“帮学课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当课程学到期中和期末时,学生和教师的总结是帮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它会让学生加深对“帮学课程”的认识,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擅长做帮学教学反思

蔡元培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师在帮学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档案袋、填写教学日志、回忆课堂学习情景、换位思考等方式对教学进行自我批判并撰写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反复的思想碰撞下去感悟和升华。“擅长帮”不仅帮学生,还提升了教师自己,做到教学相长,师生相得益彰。

四、“帮学课程”“擅长帮”的帮学案例设计

下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进行“帮学课程”设计探讨。

(一)教师要擅长深入挖掘具体课程帮学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明确了思政课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根本,即要培养政治方向明确的人、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10]。学好《概论》课程,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努力掌握基本理论;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理论思考习惯[11]。“帮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概论》课程帮学的核心理念是在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

(二)教师要擅长做具体课程帮学学情分析

学生愿意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吗?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从何来?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适合学生的?结合专家、教师的意见和学生座谈情况,《概论》课程的“问题”来源于五个方面(见表2)。

表2 《概论》课程问题来源

面向试点三个班级共260 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大多数学生想通过帮学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8.84%学生想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见表3),85.38%学生愿意提出《概论》课程相关问题(见表4)。第二,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大,学生班级有的是三二分段班,有的是普通班,还有的是高本班,在帮学设计上需遵循分层帮学的原则,因材施教。第三,学生交往的特点是重网络交流而轻现实交流,通过帮学互动,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表3 您想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吗?

表4 《概论》课程,您愿意提出相关问题吗?

(三)《概论》帮学课程结构(见表5)

表5 帮学课程结构(二分四型)

(四)《概论》帮学课程“两环六步”课堂流程设计(见表6)

表6 帮学课程“两环六步”课堂流程设计

综上所述,“帮学课程”范式变革,绝不是对传统课程的修修补补,或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而是基于对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再认识,以及社会教育文化的推陈出新。推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必然牵动课程理念、目标、结构、管理、方法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犹如传统铁路升高铁,需要换车、换轨、换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更多院校和教师在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和深化“三教”改革中加入“帮学课程研究中心”,对“帮学课程”范式积极实践,让“帮学课程”范式接受实践检验,加快推进学习革命和课程革命。期待“帮学课程” 范式在实践中集众人智慧不断创新和完善,打通“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课程新范式。

猜你喜欢
范式课程教师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最美教师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