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下校本教研的三个关键问题

2021-08-03 23:59唐金彬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校本教研关键问题

唐金彬

摘要: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以及新育人方式的变革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适应选课走班教学下的校本教研更需要在教研理念转变、教研方式创新、教研成果提炼分享等方面深化探索,为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拓展认识。

关键词:选课走班  校本教研  关键问题

基于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实施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对学校教研组的整体水平和学科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探索适应新的教育改革需要和人才培养路径的校本教研方式,需要从教研理念的转变、校本教研方式的创新、教研成果的提炼共享等关键问题入手,为改进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升校本教研活动的水平和成效、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校本教研理念的转变

在选课走班教学背景下,“学生选课”“一人一表”“多元课程”“流动班级”“差异作业”“多元评价”等新形式和新问题的出现,给校本教研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课题。校本教研应基于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全面更新教研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和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校本教研既要注重研究学科教学,更要加强研究学科育人;既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领导力;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既要基于经验开展教研,更要基于实证和数据开展教研;既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更要关注影响教学的各种要素;既要关注教学的共性问题,更要兼顾共性与个性问题;既要关注传统的教研,更要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研;既要继承传统教研的经验,更应创新实践教研模式;既要成为教研的积极参与者,更应成为学习型教研的引领者[1]。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校本教研理念,构建新型教研运行管理机制,引领教师深度参与教研,实现教研引领学校各项事务发展的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研观念,以“学习、互鉴、合作、分享”为指导,深度参与校本教研的各个环节,积极构建团结进取的教研团队,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产出丰富的教研成果,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贡献智慧。

二、校本教研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校本教研从内容来看过于关注基础性教材教法的研讨,常常忽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研需求。从教研的重点来看过于关注对教师“教”的研讨,疏于对学生“学”的研究。从教研的方式来看过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和宏大的课题研究,常常忽视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解决。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引领和督导,发挥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作用,不仅是新时代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以“课程导师”为引领构建校本教研宽度

新课程以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种课程方式呈现,为选课走班教学提供了国家课程的选择依据。“课程导师”引领教研是指学校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聘请在某一类或某一层学科课程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学科视野、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课程导师,带领相应课程的规划、研发、管理、修订与完善。课程导师可以自己招募成员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带领课程组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路径、课程诊断方法、课程学习指南、课程检测工具、课程考试命题等,探索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升认知、深化教研、总结成果,从而实现校本教研的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

2.以“梯度跟进”为指引拓展校本教研厚度

“梯度跟进”式教研是指在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过程中,不断推进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厚度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实现问题解决的科学化、全面化和有效化的过程。“梯度跟进”式教研可以教研组或课程组为单位,各学科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陈述并在组内展开讨论,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或方案。学科教师将组内讨论形成的结论付诸实践,检验教研结论的可行性,然后回到教研活动中反馈新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再研讨再实施[2]。也可以是主题式的系列化研讨,由此形成问题“梯度”和行动“跟进”的教研方式。在“梯度跟进”式教研中,需要注意系统规划和持续跟进,发挥课程导师和教研组长的核心作用,有针对性地持续跟进教研问题并进行深度研究与实践。

3.以“沉浸式”为手段强化校本教研深度

“沉浸式”教研是指针对某类问题或研究主题而深入课堂、师生和学校工作一线,连续、全程参与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听评课、师生谈话、课堂观察、系统调研、评价反馈等形式,真实描述和客观反映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诊断式评估和激励性改进策略的指导,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沉浸式”教研强调沉下去、浸进去,这就需要学校构建完善的校本教研新机制。“沉浸式”教研因连续、全程参与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全面地查找师生在教与学方面的问题或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这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也可以为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使校本教研更加接地气、近距离,對教师的指导也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3]。

三、校本教研成果的提炼、分享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着“重过程轻成果”的现象,往往是教研活动轰轰烈烈,教师在教研现场获得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和收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深受启发的教研感悟会逐渐淡忘。由此可见,只有及时提练校本教研成果并推广分享,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影响力和作用。

1.提炼、总结教研经验

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引导教师对教研活动过程进行深刻反思与总结,通过梳理、研究并提炼加工成为教研活动的经验体会,引导教师查找教育教学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和不成功的地方,明确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学会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来深入反思与总结,形成全面、客观、真实的问题陈述、原因分析、成功经验提炼等。要形成教研活动及时提炼总结的习惯和氛围,需要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科学规划教研流程,提前告之相关要求并督促实施,引领教师勤于反思、学会总结、善于创作,从而推动及时提炼总结的教研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并不断提升整理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2.推广、分享教研成果

校本教研的经验与成果不应只成为总结者的孤芳自赏,而应该在校内外大力推广应用,通过不断的检验与实践,更加充分地听取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完善并深化相关教研,拓宽认识视野和渠道,进一步创新教研方式和成果总结方式,以得到更有价值的校本教研成果。对于校内的推广来说,学校可组织教研成果交流会,让其他教研组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探索并总结出适应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创新方式和途径。对于校外的推广来说,可以通过示范课、讲座、校际教研等方式分享校本教研成果,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成果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也可以把教研成果凝练成为文字,形成教研论文并在教育教学杂志公开发表,或总结形成系列化的教育教学专著出版发行,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成果交流与推广,从而发挥教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校本教研作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教学实践、总结提升、推广分享中的积极作用。选课走班教学下的校本教研更需积极创设目标明确、主题清晰、项目规范、统筹实施的教研生态,把活动、过程、反思、总结、交流分享等环节紧密相联,切实推动教研活动出成果、教研成果促教研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教研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发展和教师培养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世斌.创新教研方式加速教研转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1-4.

[2] 王晓玲,胡慧娟.论学校教研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02):28-31.

[3] 邓光明.新课程教研工作“三部曲”[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46-48.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校本教研关键问题
三级医院突发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高考数学关键问题下微专题教学的思考
33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调试关键问题分析及建议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