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情境任务作文命题“四缺”现象及其矫正

2021-08-03 00:20鲍国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试题命制现象中考

摘要:通过研究五年中考情境任务作文,发现命题中存在“四缺”现象。通过命题构念分析,可运用以下策略加以矫正:明确情境内涵、形式、支架,矫正情境认知;统筹规划写作测试要素,矫正任务驱动;呈现显性思考特质,矫正思维缺失;突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矫正德育缺乏。

关键词:中考 情境任务作文  试题命制 “四缺”现象

情境任务作文是中考作文命题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设符合初中学生理解的情境,“使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特点的现实性材料,呈现思考问题的特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产生思维,提供主要指向记叙文写作的任务型指令,要求学生在指令的方向上完成写作任务,同时符合写作要求的作文测试形式”[1]。中考情境任务作文最早出现在2016年山东泰安卷。此类题型与传统材料作文有明显的区分度,但其命题存在“四缺”现象亟须矫正。

一、中考情境任务作文命题的“四缺”现象

1.缺漏情境,作文命题评测的载体不够完善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2]遗憾的是有些命题者对情境的认知有些偏差。

(1)设计导写型试题文本,缺乏详细情境。文本材料以导写为主,进行规定标题的写作,本属传统的材料作文,命题者却在写作要求中突兀地进行情境写作的要求。如2020年福建卷,先阐述“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再引用培根的名言说明“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从学习向生活启发。文本是标题“学习与性格”的导写材料,为响应将情境作为考试评价体系的考查载体的指导,命题者生硬地在写作要求中加上“在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的情境要求。

(2)设计假设型试题文本,缺乏真实情境。命题用假设关系“如果”一词,属学习探索情境,但文本情境缺乏学习生活实践,不够真实。如2020年金华卷作文题一即假设型情境,“如果青蛙醒来,发现大海的水干了,又会发生什么呢?”命题来自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假设类的情境与学生学习生活情境关联不大,写作检测的效度与信度不易考查。

(3)设计想象型试题文本,缺乏生活情境。试题直接指向想象,写作要求“展开想象”。如2017年金华卷,命题设计“一只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海浪忧愁”的情境开头,要求展开想象续写故事。这类命题缺乏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也就不能正确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设计图表型试题文本,缺乏具体情境。命题者创设问题情境,过度关注情境局部的“点”细节,信息较为分散,呈现碎片化。如2020年温州卷“探寻笔记世界”。命题选择“笔记”这个“点”,并通过表格设计了指向三种写作对象的三个寫作任务。但碎片化的信息使得试题情境不具体,多达七种的参考角度,既干扰了学生情境选择判断,也对作文阅卷增添了很多评分效度上的困扰。

2.欠缺任务,作文命题评测的要素不够完备

语文情境任务是“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3]。这些任务重视在交际语境应用,丰富写作评测要素,有效地防宿构防套作。但有些命题任务要素不足,或者穿新衣走老路,是不可取的。

(1)缺乏细致的文体任务。如2020年台州卷,有一个家长和孩子的任务情境,聚集在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上面。作文题只要求“写一篇文章”,虽提示“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抒发感想”,但主要指向记叙文或议论文的传统文体写作,不符合交际文体。情境任务作文具有交际性,文体任务应细化为具备交际特性的具体文体,如演讲稿、发言稿、书信等。

(2)缺乏明确的思维任务。如2019年长沙卷,关于“将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上传到‘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上”,是初三学生“自己动手上传”,还是“爸爸替你做”,要求学生“联想、思考”。这类常见的思维指令,只是泛化而谈,虽可通用,但缺乏细致明确的思维任务。

(3)缺乏具体的内容任务。如2019年南京卷,“奶奶送来了端午食品——绿豆糕,你却不领情”。作文要求“你以‘你的和我的为题写文章”。围绕”你喜欢的、我喜欢的”进行“联想和深思”。命题的写作内容要求过于宽泛,不够聚焦。

(4)缺乏指定的对象任务。如2020年武汉卷,“7岁的小睿在小区骑车时撞倒了一个3岁的小朋友”,他妈妈认为应教育孩子懂得“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试题只是让考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或叙述、或论述”,并没有要求考生以一定的对象身份进行写作。

3.缺少思考,作文命题检测的思维不够深入

情境任务作文测评考生写作知识、能力,特别是思维方向的考查。缺少思考的命题总是过于浅显,深入探索的思维品质不佳。

(1)命制选择型任务,只需确定无需辩证思考。如2019年郴州卷,“初中三年学校或班级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篮球赛、拔河比赛、元旦晚会……请你回忆参加过的一次活动,写一则通讯。”只要在提示的三种活动中进行选择即可,无需进行更深入的辩证思考。缺少辩证思考的作文试题文本,对于考生的写作思维品质的培养效果有限。

(2)命制确定型任务,已定方向无需批判思考。如2020年杭州卷,设计让考生参加“新学校的社团活动”,考生只能在确定的“参加社团”的任务内,进行“有则加入,无则新建”的选择。考生只能在规定的方向写作,无需太多的批判性思考。

(3)命制宽泛型任务,易用宿构无需深度思考。如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卷借助综合题“小孩泽泽与护士相互鞠躬”的情境命题,要求考生“记录存档”“你的生命中一定有值得感恩的,给你的成长以滋养的人或事”。“感恩、成长”内容的作文,是学生常写的内容,容易扣题套用优作,命题没有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经历。

4.缺乏德育,作文命题评测的核心不够明确

立德树人是考试甄选功能,是命题的核心标准。但有些命题弱化了德育要素,德育指向意识淡薄。

(1)试题文本缺乏德育内容。如2017年南京卷,要求学生模拟“30年后同学们回初中母校聚会”,“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发言稿”。文本的德育指向比较弱化。

(2)试题文本缺乏积极德育表述。如2017年金华卷,题目情境是“蚂蚁爬到海岸边望着海浪忧愁”,蚂蚁想的是“海这么大,而我这么小……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呢?”表述消极。文本缺乏积极正向的德育表述。

(3)评测缺乏明确德育导向。如2020年金华卷选题作文一,让考生在虚拟情境“青蛙醒来,发现大海的水干了,又会发生什么呢”发挥想象写故事。试题写作内容缺乏更进一步的德育导向。

二、中考情境任务作文命题“四缺”现象的矫正策略

命题构念是考试测评的起点,是试题设计的基础,也是命题矫正的重要架构。明确地对情境任务作文的属性、特征进行再辨析,矫正的过程也就是命题构念的再确定。

1.明确情境内涵、形式、支架,矫正情境认知

“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4]作文情境是以语文学科写作测评内容,融合进真实的世界背景,或者融合进学生的生活经历,形成情境活动。“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5]可见真实性、生活化、活动化,以及学生、问题、任务等详细的情境要素的综合,构成了情境的内涵。并以外在显性的背景、活动、任务等情境场域形成具体情境形式。作文命题者应该准确把握这些情境的内涵与形式,让学习者可以此为支架,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培育核心素养。

认知写作情境,应将情境内涵与形式融合起来。如导写型文本的2020年绍兴卷,材料是王鼎钧的《一朵花》:“花能入选庭院,或早如梅;或久如月季;或迟如菊。”初看与传统材料作文无异,但命题者巧妙地在任务指令“写一封信劝导表妹”之后,加括号添加以下详细情境:“读初二的表妹最近很苦恼……你决定写封信劝导她。”写作要求中通过加括号补充内容进行了详细情境的命制,可见2020年福建卷亦可在写作要求补充“主题班会交流”的详细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灵活,这样命题的任务载体更真实更详尽。

认知写作情境包含假设型、想象型文本,但忌胡编乱造。假设、想象应该基于真实生活,基于学生实际的创编或虚构;假设、想象型情境中的事件、形象,应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挥,命题构念应有助于学生建构出新的可能与价值。情境应能连接想象与现实,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假设与想象更有意义。“青蛙醒来发现海水干了”“蚂蚁望着海浪忧愁”,这些试题文本虽然建构在优秀文章来源的基础上,但命题者如能矫正认知,选择契合时代潮流的素材,將假设或想象的文本阅读与时代与生活相连接,这样的假设、想象型情境的作文考查会更符合命题构念。

认知写作情境,要注意情境支架的融合。写作导写、要求、图表等支架,应保证测试具备完整的情境,具有都存在的价值并充分发挥作用。图表型情境应该创设在有助于学生理解、方便知识能力内化的问题情境中,图表的“点”信息,应方便学生勾连成综合情境。比如2020年宁波卷就有具体的问答情境。“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怎么办?……‘自己决定。”从情境“点”形成情境“簇”。采用表格辅助学生理解情境,提供写作支架,宁波卷较好地呈现典型场景的情境,一问一答之间,还有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这样的问答以及让考生补充的情境,丰富了情境的外延,更加详实具体。

认知作文情境应该详细、真实、生活化、具体化,情境应该有真实的问题背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形成考生的写作活动场域。这样提升情境内涵、形式、支架的融合度,命题能模拟出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境,在现实生活的事件中,引领学生产生体验,融入到情境中,唤起回忆,产生写作激情。

2.统筹规划写作测试要素,矫正任务驱动

命题构念的统筹意识,既体现在试题立意、内容组织,还体现在对测试要素的规划与设置。命题者对于情境场域的写作要素的规划应更加全面,从而矫正任务驱动的层级。统筹规划得越好,不同层级的写作指令越多,就能越好地防宿构防套作,真正地评测学习者的写作素养。

矫正任务驱动要素的欠缺,首先需要命题者改变文章写作的类型观念;将有效的交际放在重要的写作试题命制的位置;命题过程中,对作文言语形式、内容、文体等要有审思,要从传统的静态写作向动态生成解决情境问题转变。其次需要命题者改变试题文本的材料,呈现“作者——任务——文章”的动态过程。最后需要命题者丰富任务体式内涵,从传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向具有交际功能的文体转变,丰富任务写作大概念,规划出更细致的任务驱动的写作要素。

情境任务作文是人们在情境中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这具备了交际性的特征。试题文本的内容,学生与文本、写作内容等之间呈现特定的言语交际的行为。写作、交际、情境、活动等试题文本,统合起来就包含了很多写作要素。话题要素,文本说什么;作者要素,要求学生怎么想;读者要素,文章写给谁看;视角要素,文章从谁的角度写;目的要素,要达成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体式要素,要用什么更具体明确的文体来写……这些就是构成任务驱动的写作要素。

情境任务作文要有明确的任务要素指令驱动,话题、文体、思维、内容、对象等评测要素命题时皆应具备。情境活动中的文体要素指令应更细致,更丰富多彩。如写信、写发言稿、写通讯、写游记、写征文稿、写说明类文章、写国旗下讲话讲稿、写故事等等。比如2018年嘉兴舟山卷统筹规划,设置了多样的任务驱动,有明确的思维任务“劝导、鼓励”;明确的内容任务,请你给小华写一封信,“劝导他重新振作起来”,或者写演讲稿“鼓励同学们勤问好学”;明确的对象任务,“你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回一封信。

3.呈现显性思考特质,矫正思维缺失

命题构念要关注“命题思维”,即试题命制过程,以及存在在试题中出现的或隐或现的内在逻辑,包含着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等,包含命题时、答题中出现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命题者在命题思想的主导下,遵循命题原则,呈现较好的思维含量,让命题与答题过程中都将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与学科思想、知识、方法有机融合。

命题过程一定要注意试题的思维指向,跟踪试题思维的趋往以及过程方向。中考作文要测评的核心能力是语言和思维,命题者在关注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反复比量思维含量与思维张力。优秀的中考作文的命题思维,有着清晰的思维发展的痕迹,有助于学生推进思维的变迁。

作文命题的辨证思维是从限制到开放的过程,是有联系有发展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试题的思维活动呈现相对的正与反、对与错,活动问题之间因为一些条件可能转化,不同条件不同选择得出不同结果,而答题者的判断与选择体现本身反复思考的过程。而批判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进行判定,对试题活动对象进行理解分析、评价推断。试题活动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辨别,对活动进行对错优劣、善恶真伪的判断,进而得出自身认为的正确选择来指导自己的写作行动。批判思维让学生从试题文本中,从表到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层层推进。因此,命题文本材料要有较大的思辨的空间,即能彰显主题,又能符合学生个性,最后升级出思辨的思维性特质。辨证、批判等思维就在正向逆向思维间流走,思辨中的人、情、事、物等的辨证关系、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渐趋深入、渐达本质,这就形成了深度思维。学生在作文思维过程中能够主动调动已有的个人知识体系,通过辨证、批判等思维活动迁移到当前的任务情境中,在概念解析、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等方面进行更熟练更深刻的理解,并较好地高质量完成接下来的写作实践活动。如2018年衢州卷,命题者设计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见证着你的故事”,并举了“鞋子、手表、自行车、硬币、留着你牙印的笔……”等物品进行启发导写。你需要深度思考这物品如何“成为故事的讲者”,“以独白的形式讲述”,还要表现出“更多精彩”。丰富的情境与多元的思考方向,挖掘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再如2020年长沙卷,“学校广播站‘心灵驿站栏目决定举办一次以‘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写出“困惑、思考、启迪”。这就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辩证思考,试题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惑,创设情境中让学生“爱思、会明”,最后要能走向“成长”。这样的思考,正向立意很明显,有明显的辩证思考的特质。

4.突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矫正德育缺乏

作文命题构念中的“道德性”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应自然融合在试题的“血肉筋骨”里。命题者先要清楚“德”的内涵,情境任务蕴含的“德”的要素才会更明确。“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调整关系的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认知判断,能表现出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基本道德规划,应从学生个体出发,从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观察,再到他人、社会、国家层面。德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结合传统美德,彰显民族特征,从个人私德拉升到公德层面。学生任务情境活动,很多是“公共伦理精神”的思考。私德与公德融合,再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注重德才平衡。“德”在“境”中,就是将道德放在情境中,学生在辩证思维后进行判断,在这样的潜移默化间内化熔铸成学生的“道德”本心。

作文试题要有德育指向,引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私德公德;要有积极的德育表述,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创设温暖的情境,传递向上的精神。这样的道德情境,让考生在阅读试题文本时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做出积极健康的思想与精神的信息回馈。试题构念还应该明晰德育导向,使德育在写作评测的过程中自然内化。

如2016年泰安卷模拟张山同学与爸爸在学习与兴趣之间的选择进行辩证思考,明确了具体的德育指向“张山不想牺牲自己的爱好,还是坚持参加足球社团”。考生在文本的思考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对“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兴趣”的内涵理解也更到位,二者的德育指向很具体。而2019年衢州卷,试题以“私家地图”表现出个人独特的爱。通过“每个坐标都是你与家乡最深情的纽带”,进一步提升对家乡的认识,并在“最深情”中升华了对家乡的情感,德育渗透更加明显。用“青山绿水图、欢乐农家图”,加入几个定语,命题者的主观德育导向更加地清楚而热烈。

厘清近五年中考情境任务作文的命题缺失,及时矫正,命题者和学习者都可更全面地把握这种作文类型的特点,更好地使用情境载体评测,更发挥新课程标准新评价体系的积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国富.交际情境视域下中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2):28-30.

[2] 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4][5]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36.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试题命制现象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从一道数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法
居高临下不如用心其中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加强试题实证意识 提高命制和解答质量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