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古丽孜热木·阿布都马那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诊疗中心,新疆 8300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从而导致心肌泵血能力下降[1];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等的改变,我国高血压人群逐渐增大,可达到27.1%[2],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CHF。目前,尽管CHF的治疗不断完善,但是其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一种新型的双效神经激素调节剂,有研究表明,其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更易改善CHF患者的预后。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前药沙库巴曲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脑啡肽酶,同时通过缬沙坦阻断血管紧张素 Ⅱ 的 1 型受体,从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4]。本研究旨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1.1病例选择:选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因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按照样本量对患者进行编号,从1到159编号,利用SPSS26.0生成随机数字,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一个数开始,沿同一方向顺序为每个研究对象取一个随机数字,随机数字大的8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随机数字小的7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80例,对照组79例。入组标准:①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年龄18~70岁;③LVEF≤40%,目前处于心功能不全稳定期。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肺部及肾脏疾病者;②对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过敏者;③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者;④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及护理,包括限制盐分的摄入、适当利尿、吸氧、纠正电解质、应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治疗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缬沙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mg/粒)80mg/次,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瑞士诺华公司,生产批号:S0060)每次100mg,2次/d,口服。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如不能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必要时可追加药物剂量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随访时间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①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ndothelium dependent vasodilation of brachial artery,EDD):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线期和随访期的检查均接受过统一培训的固定超声工作人员进行。所有患者均于空腹、静息30 min后,仰卧,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充分暴露上臂,以肱动脉前后壁内膜间的距离记为内径(diameter,D0);于距离超声探头较近处放置血压袖带,并充气至动脉收缩压≥30mmHg,先将动脉血流阻断5min左右,再迅速松开袖带诱导反应性充血,并于放气1min后再次测量肱动脉内径(diameter,D1)。EDD=(D1-D0)/D0×100%。②测定NO和内皮素(endothelin-1,ET-1)表达水平:采取空腹静脉血4mL,分别运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测定NO和ET-1水平,操作方法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以上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均进行测定,并记录。③肾小球滤过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左室射血分数。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D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0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53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D1差值显著增高[(0.63±1.09)vs(0.03±1.04)mm,P=0.001];EDD差值显著增高[(2.60±2.89)vs(0.92±2.67)mm,P=0.000],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D功能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O和 ET-1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NO差值显著增加[(48.52±7.12)vs(32.38±5.82)μmoL/L,P=0.000];ET-1差值显著降低[(-15.57±8.02)vs(-6.52±7.21)μmoL/L,P=0.00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O和ET-1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血压疾病患病率的提高,由高血压导致的CHF已逐渐成为临床上的治疗难题之一。在CHF的疾病进展中,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作用可导致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而后者可导致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有学者提出,改善内皮功能可利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最近的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5]。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样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的研究尚不足,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结果发现与缬沙坦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疾病本身互为因果,内皮功能不全导致内皮细胞释放的NO、ET水平失衡,相应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进一步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加重,泵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6]。肱动脉EDD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评估机体内皮功能的指标[7];ET-1是目前公认的最强的动静脉缩血管活性肽,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可调节血管紧张度、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心肌细胞受损时体内ET-1分泌增加,有研究表明其表达量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8,9];内源性NO具有扩管、降压及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10]。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的EDD功能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较高,ET-1水平明显较低,上述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后体内NO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EDD功能升高。沙库巴曲缬沙坦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缬沙坦及脑啡肽酶抑制剂组成,是首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及脑啡肽酶的双重抑制剂,可同时对神经和内分泌两个系统发挥作用,其一方面可以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而影响醛固酮、儿茶酚胺等的释放,起到扩血管、减少水钠潴留、保护血管的作用;另一方面其还具有抑制脑啡肽酶活性、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心肌细胞肥大等的作用,从而控制血压、维持水钠平衡、逆转心肌重构、保护靶器官[11]。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高血压CHF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表现为血浆NO水平升高,而血浆ET-1水平降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