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华
[摘 要]独立思考是学生主体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特点之一。目前,在阅读课堂上,打压学生的思考兴趣、忽视学生的思考活动经常出现。为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气氛,并通过点拨、讨论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使他们获得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独立思考;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48-02
一、理念解读独立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独立”的解释为“不依靠他人”,对“思考”的解释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可见,独立思考是不依靠他人,自己进行的思维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感悟、想象、判断、概括、批判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教育家们都在大声疾呼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对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主动探索,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读书、积累、感悟的圣地。
二、现状点击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真的如此看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呢?
现状点击1:思考兴趣的打压
我们来看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燕子。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开始自主学习)
师:你们瞧,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小燕子。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这个片段的前半截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仔细看后半部分,如果将教师要交流的问题和学生刚探究的问题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按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这样的脱节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必然会消失。
现状点击2:思考能力的忽视
很多课堂会有这样简单的自学提示:“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我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
只有任务的下达,没有方法的提示,学生从何处着手去思考感悟呢?如果一个问题确实具有独立思考的价值,那么教师就應尽量让问题的目标指向明确具体。
现状点击3:思考活动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以倾听来代替思考是常见的学习现状。教师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只要求学生倾听,而不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完全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机会。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强烈的自主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滔滔不绝,用知识来轰炸学生,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
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不在少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也比比皆是,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所有的教师都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独立思考。
三、实践关注独立思考
(一)以“引”导思考
语文新课标强调开放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并获得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要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比如,在说理性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围绕作者的观点、事例以及逻辑关系,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既使学生全神贯注,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了“猜测与推想”这一阅读策略单元。在教学其中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验思考。
1.小猫与老屋部分,读好对话
老屋为什么没有倒下呢?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3~6小节,边读边想:发生了什么事,让老屋没有倒下。
2.母鸡与老屋部分,对比情节
师:因为小猫的求助,老屋多站了一个晚上。跟小猫告别后,老屋又想倒下。它有没有倒下呢?猜一猜。
你觉得老屋没有倒下,理由是什么呢?你觉得老屋倒下了,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那故事继续发生,请你打开课文,再读剩下的情节,边读边想:又发生了什么事,让老屋又没有倒下。
3.小蜘蛛与老屋部分,创意编写
故事读到到这儿,只有两个相似的情节,肯定不够精彩,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大家猜了那么多,老师提供一个角色——小蜘蛛。拿出你的写话纸,把你能想到的故事往下写。
(在交流编写的故事中,教师总结)
老师也觉得,他的故事编写得很合理,跟前面的情节几乎是一样的:求助→答应帮助→然后感谢→在告别之后要倒下。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吗?我们继续读课文。有你们没想到的情节吗 ……
这样的猜测与验证把学生领进了思维的世界,他们从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中寻找根据,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仔细分析故事的全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被启动,他们猜测着推想着,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故事的情节,感受了童话故事的精彩。在思考中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探索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
(二)以“放”促思考
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中。学生深入文本咬文嚼字,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思维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文时,在“精读细品,感悟雨前”环节,教师这样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默读课文1~3自然段,圈画课文所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眼前仿佛出现这些景物的画面,也可以演一演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学生埋头读书,如作者一般推敲文字,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经过这样的独立思考,最后的课堂生成令人欣喜。
如,对“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中“压”一词,学生不仅用动作演示对它的理解,而且还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了乌云压顶的情景,感受到乌云又厚又低的特点。此时,教师及时追问:“抬头看到这样的乌云会有什么感受呢?”这样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了沉闷、不安的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最清楚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适合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三)以“议”激思考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在学生交流完“狐狸把乌鸦的肉骗到手后逃跑”这一环节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对这只狐狸有什么看法?”
生1:这只狐狸很聪明……
师:大家觉得这个小朋友的想法对不对?
生2:不对,这不是聪明,是狡猾。肉是乌鸦辛辛苦苦从老远的地方找来的,而狐狸却把它骗走了,这是不好的。
生3:我也认为他说得不对……
师:(向生1)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1:嗯,我也觉得乌鸦是狡猾而不是聪明,聪明应该是用来做对的事情的。
在这个案例中,學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没有给予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都在进行思考,一方在寻找有力的理由说服另一方,而另一方在分析比较后改变了自己的观点,领悟并接受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获得了对文本的正确认知。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应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讨论的基础是观点之间的不同,它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切实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向,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