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苗艳敏 黄子天 陈凯佳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从发病、发展、转归及预防均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1]。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的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心理社会因素为诱因的疾病在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关于心身医学相关内容的丰富论述。
现代痿病是以筋脉迟缓、软弱无力,甚或肌肉瘦削等为主要特征的难治性疾病[3]。中医学之痿病范围则更为宽泛。《黄帝内经》中关于痿病病因的论述,除风、热、湿、燥等外邪因素和脏腑内伤因素外,重点提出了情志和社会因素致痿。刘光华等[4]也指出,《黄帝内经》中关于精神情志及社会因素致痿的认识独树一帜,可惜未被后人重视。 本文从心身医学思想出发,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痿病的心身论述,分析病因病机,以期拓宽痿病的临证思路,为痿病的现代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致痿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所愿不得”“悲哀太甚”“悲哀动中”“愁忧不解”“恐惧不解”等。李志荣等[5]分析了“悲”的内涵,提出“悲”是人们由分离、失去所爱(丧失) 或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挫折失败) 引起的情绪体验,因此“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所愿不得”引起的情绪体验属于中医“悲”志的范畴。
《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心系”是指心联系其他组织的脉络。《灵枢·经脉》载:“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指出心系上连于肺。
此句各家注解基本一致。如高士宗注解道:“悲则心气并于肺,故心系急;心系上连于肺,故肺布叶举;肺位居上,主行营卫阴阳之气,今肺布叶举,而致上焦不通,营卫不散,则气郁于中,而致热气在中。悲则气消,以此故也。”王洪图注解道:“过度悲伤则使心脏系统痉挛拘急,并影响到肺,使肺叶张大抬高,呼吸失常,以致胸腔内胀满,气的运行通路不通畅,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运行布散到全身去,而停留在胸中,时间长了转化成热,而损耗气,所以说‘悲则气消’。”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指出:“悲生于心则心系急,并于肺则肺叶举。”《医学入门·气口人迎脉诀》亦云:“脉紧因悲伤心包。”
因此,悲伤刺激过度,先触动心,使心系痉挛拘急;由心及肺,肺叶举,使肺气不宣;心肺同居上焦,气抑不行,营卫当散不散,郁聚胸中则化生热邪;营卫化热,则胸中之正气耗伤。胸中之正气即宗气,其上走息道,助肺司呼吸,贯注入心脉助心行血,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下丹田,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故宗气不足,将影响心肺的生理功能和气血的正常运行。《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载:“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宗气的盛衰不仅影响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而且与人体的呼吸、视听言语、肢体运动等机能的强弱密切相关。
《素问·痿论》载:“五脏使人痿何也?……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者则生痿躄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此段内容介绍了五脏使人痿的病因病机。肺热可致痿躄,心气热可致脉痿,肝气热致筋痿,脾气热致肉痿,肾气热致骨痿。其原因为何?因为“悲”引发肺鸣而致肺热叶焦而致。具体过程为:“悲”使心系急,肺叶举,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气机不畅则发“肺鸣”;营卫不散,郁聚胸中生热邪,火热熏蒸,使肺热叶焦;肺为华盖,肺热可使热气相传于另四脏,致使其虚损内热[6];营卫化热,肺叶焦,津液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宣发敷布到全身,五脏无所禀受,功能受到影响而生痿病。
《素问·痿论》载:“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悲使肺热引发心气热,心气热则下脉逆而上行,下气不足而生脉痿,小腿松弛无力。因“悲”使营卫不能正常敷布,故心气血虚,气血虚则善恐易惊。临床可见以重症肌无力就诊的患者,无眼睑下垂,无复视,仅下肢无力,走路费力,并胆小易惊,还伴有被害妄想。
《素问·痿论》又载:“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胞络,心包络之脉。悲哀太甚,热亦甚,气更消,以致心胞络之气绝;胞络气绝则血不行,心主血脉功能受损;心热内动其血,可出现心室破裂和小便带血等症状。如过度悲伤引发的应激性心肌病,也常被称为心碎综合征,可因心肌急性缺血而快速损伤,致使左心室功能出现一过性障碍,甚至出现心室破裂等高危并发症[7]。
文献报道此病多发于60岁左右女性[8]。《灵枢·天年》载:“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即通常人在60岁时心气开始衰减,心主血脉功能下降,心气虚则悲,故善忧悲。若再遇巨大悲伤刺激,心气更衰,心主血脉功能更易受到影响,所以症状比较明显。《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第一》载:“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指出女子欲望较多,故由情感引发的疾病多于男子。因此,中老年女性相对更易因“悲”而致心主血脉功能痿而不用。《素问·痿论》也指出:“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大经,即心经。
《灵枢·本神》提出:“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指出悲哀更甚,会过度消灼心肺之气,继而伤及心肺之脏,影响生命的安危。
《灵枢·本神》载:“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悲哀过度伤及内脏,使脏器竭绝,累及肝则伤魂,魂伤则精神失常,阴缩而挛筋,甚至有生命危险。
另外,还可由社会环境落差诱发“悲”的情绪而致痿。《素问·疏五过论》载:“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指出因金钱、权力、地位丧失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落寞、失意等巨大的负面情绪,可伤及精神和脏腑组织。即使没有遭遇外邪,也可引发痿躄等病变,甚至身亡。这说明,社会因素导致的情绪问题也是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诊治中不可忽视其对疾病的影响。
“愁忧不解”,其影响可由心及肺再及脾,致四肢不举或脾胃之痿。
“悲”和“忧”均为肺志。当人对已发生的不幸事件无可奈何时,情绪以“悲”为主;若是对前景担心则产生以“忧”为主的情绪[9]。因此,“忧”常和“思”或“愁”相连而用。《灵枢·口问》载:“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约,意指约束、限制。过度忧思即“愁忧不解”,先动于心使心系急,再及肺使肺叶举,致使气机不畅,营卫失和而致病,与过悲致痿相似。
《灵枢·本神》载:“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悗”字,《说文解字》曰:“惰也。”即愁忧不解会由肺及脾而伤意。脾藏意,主四肢,意伤则怠惰而乱,四肢不举,甚或丧生。张介宾在《类经·本神》中言 :“忧本肺之志,而亦伤脾者,母子气通也。”忧思不解伤脾致脾气不运;营卫郁而生热,气血津液不得正常布散;热传至脾,使胃干而渴,胃失濡润,日久成痿。如较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特征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其发生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和禀赋不足有关[10]。即致使此病发生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即为愁忧不解,日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
因此,“愁忧不解”除了可导致四肢不举的肢体无力之外,也可因情志不畅而引发脾胃本身的痿病,即慢性萎缩性胃炎。
“恐惧不解”,其影响可由肾及心再及肺,上下不通,精血不生,骨枯髓减。
《素问·举痛论》载:“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恐为肾志,恐则气下。因此,恐惧过度可使肾中精气不能上济于心,肾气不升则心火不降。恐惧持续不解,久之可致上下不通。心火亢于上,火旺刑金,肺失宣降,心肺功能失调,营卫失和,气血津液不布,全身脏腑组织皆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精血不生,精伤则骨枯髓减。肾水寒于下,气郁而不行,气郁则情志亦郁。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属于“骨枯髓减”范畴的骨质疏松和“郁”的关系密切[11]。
《灵枢·本神》载:“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恐惧不解”所致的骨痿,即为现代医学的骨质疏松症和遗精病等。
《素问·举痛论》载:“百病生于气也。”而五志为五脏之气化生,因此五志的适当或过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五志之间也可相互变生。如人体的气机肝升肺降,升降相宜则气机调畅。过悲可使肺气不降,肺气不降则肝气不升,故可致郁。过恐使精却,肾气不升,心火不降,肾水寒于下,气郁不成,水不生木,也可致肝气郁而不畅。因此,发病之初也许是单一情志异常致病,病情日久,则常伴生或变生其他情志异常,所以临床常见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志异常致病合并出现。
从上述病因病机的分析可知,诱发痿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过悲”“愁忧不解”和“恐惧不解”等情志,其诱发的除以肢体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痿病外,还可有应激性心肌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骨质疏松症等多个系统的痿病。其共同特征是:外界刺激先影响到心,由心及肺,心肺功能失调,营卫不散,气血津液得不到正常敷布,再波及到他脏而致痿病。心理方面表现为心神不宁、郁郁寡欢或胆小易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愁忧恐惧则伤心。”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也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因此,情志之伤皆会伤及于心,然后再影响到相应脏腑的功能。
综上所述,痿病的病因除了脏腑内伤、外邪等以外,心理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在痿病的诊治过程中,要辨别患者的致病因素中是否有心理社会因素存在,识别患者所经受的具体情志刺激及中医五志分类,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和应对,以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潜在影响,从心身两方面同时进行诊治,以期收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为痿病的现代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