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传播模式
——以“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为例

2021-07-24 01:26莫扬侯佳音
中国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疟原虫科研成果舆论

□ 莫扬 侯佳音

内容提要 按照规范发布科研成果对保障科研生态和传媒生态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失范发布科研成果对科学共同体和媒体都是伤害。本文以“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为例, 探讨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传播过程及模式,发现有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自媒体与规范操作的主流媒体一起引导舆论、还原事件真相,有利于建设规范、健康的科学新闻报道生态环境。

“反转新闻”又称“新闻反转剧”“逆转新闻”等,指“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件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

当前,科研新闻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布规范,科学共同体内部长久以来一直遵循着“No paper,no news”原则,即一项科学发现或科研成果如果没有首先在主流科学期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则不允许由媒体抢先报道。因为科学论文在主流期刊上发表前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论文发表就代表着同行对其科学性的认可。本文讨论的失范发布指没有通过规范的同行评议认可就由科研人员或者科研团队面向公众发布科研成果的行为。

通过直观而简化的展现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内外机制,能丰富和充实相关理论研究,深化对于科研新闻的认识和评价,并帮助我们把握科研成果发布过程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为参与此类传播情景提供行动依据,对科研新闻业务操作和管理有一定意义。

□ 2015年12月11日,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举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基于此,本文作者搜集整理了2013年来由科研人员失范发布并引起广泛关注而又反转的科研新闻案例,其中,“疟原虫治癌”事件新闻报道反转路径清晰、失范行为典型,因话题接近性强且有权威机构参与传播,导致事件影响力大、发酵迅速,形成了相对充足、完整的数据资料。因此,本研究试图以“疟原虫治癌”事件新闻报道为例,探讨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与反转社会新闻等其他类型反转新闻传播模式的异同。

一、“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传播过程分析

曾有学者提出,反转新闻传播过程多经过事件出现、媒体或自媒体进行报道、事件进入转折点、舆论反转、还原真相五个步骤。下面,梳理“疟原虫治癌”报道的传播过程及新闻反转的关键点。

(一)在缺乏同行评议情况下科研人员在社交媒体平台失范发布研究成果

2019年1月28日,中科院跨界传播平台格致论道讲坛官方微博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关于疟原虫免疫疗法的演讲视频,称疟原虫“能‘以毒攻毒’杀死癌症”,陈小平在演讲中表示参与临床试验的病人中,有2例“可能已经被治好了”。

(二)自媒体炒作引起广泛关注

2月4日,自媒体“魔都囡”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目前原文已删除,可见于部分转载媒体),使用“治愈病危晚期癌症”“史无前例”“奇迹”等刺激性表述吸引眼球,阅读量超10万,引发热议。

(三)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自媒体率先质疑、主流媒体发布权威专家观点——转折

2月7日,医学及法律科普自媒体“阿司匹林42195米”率先对“疟原虫治癌”研究提出质疑,认为该研究还是“很初步的研究”;同日,新京报发布了对钟南山院士的采访报道,钟南山院士指出“下结论太早了”。 2月8日,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的个人科普公众号“菠萝因子” 发文指出该研究“有许多核心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被回答”“不适合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中国新闻周刊同日发表了科普作家张田勘的文章,指出“疟原虫治癌”项目“正式论文还没发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四)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自媒体和主流媒体不断从多方面纠偏、还原真相——舆论反转

质疑声音日渐高涨,报道转入对更多方面的挖掘,如2月12日财新网的报道起底“疟原虫治癌”项目的资本布局,指出疟原虫免疫疗法“显得轻率”“但资本市场可能已经等不及了”,陈小平作为创始人的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要做“癌症免疫疗法领域的‘独角兽’”;2月16日,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的个人微博发文批评陈小平事件是“‘伦理倾销’的产物”。事件真相逐步得以还原:“疟原虫治癌”是否有效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证明及时间检验,目前下结论太早;研究团队背后的资本力量可能助推了失范发布。

二、“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传播模式分析

本研究以2019年1月28日至3月5日“疟原虫治癌”事件媒体指数恢复到较低水平为时间段,在慧科新闻数据库以“疟原虫+癌症”为关键词,“疟原虫治癌”“疟原虫+癌细胞”为相似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无效与重复内容共获得237条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传播模式展开分析。

(一)“疟原虫治癌”报道传播特点

1.舆论热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差异

“疟原虫治癌”研究发布后,舆论热度保持在较低水平,自2月4日自媒体炒作起,热度开始持续上升,在新闻反转点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加入报道后开始加速增长并在2月13至15日达到最高峰,事件真相逐步得以还原,舆论热度也随之波动下降(如图1)。

□ 图1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反转模式

2.利用科学家权威性提高可信度是主要传播形式

“疟原虫治癌”新闻报道中,几乎所有报道都引用了科学家观点进行佐证,科学家作为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对受众有强大说服效果,能够增强报道可信度与说服力。引用科学家提供的图表也是媒体增强报道可信度的重要方法。

3.单一信源转向多信源求证

科研成果发布后,媒体把陈小平团队作为单一观点来源,缺少采信度和可靠性审核与多信源求证。在新闻反转过程中,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自媒体和主流媒体不断引入新的信息来源如钟南山、李治中等,修正前期相对片面的信息,完整呈现了“疟原虫治癌”项目。

4.科研成果具有强烈话题性

癌症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癌症患者数量庞大,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且部分癌症治愈难度大、死亡率高,患者愿意承担风险进行治疗,使得“疟原虫治癌”报道更容易获得关注、引起舆论的热议。

(二)“疟原虫治癌”报道传播模式

王国华等学者基于典型案例总结了社会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模式:网友爆料涉及社会矛盾的事件,在议题驱动下形成热点话题并引发网络媒体关注;网络媒体在报道中通过话语竞争有效设置议题并引发舆论,但抢发新闻、缺失报道等手法使片面信息严重误导网民,推动舆论一边倒。舆论反转阶段,网络媒体通过自我净化进行纠偏,对相关事件展开持续报道,这些信息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并引导受众对热点事件的认知,引发舆论的颠覆;同时,主流媒体引导了其他媒体的话语指向,导致舆论共振,舆论领袖在情绪化、非理性的传播大环境中引导网民,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当相关当事人的回应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出现后,网络媒体逐步回归客观报道,促进理性回归、舆情平息。传播模式分析如图2所示。

在梳理分析传播模式、要素及关系基础上,笔者对“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的传播模式总结(如图2)。

□ 图2 “疟原虫治癌”事件报道传播模式

对比发现,以“疟原虫治癌”新闻为代表的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与反转社会新闻等其他类型反转新闻传播模式存在相似之处:1.网络媒体通过抢发未经审核的信息、贴标签、下定论等不规范的报道手法争夺话语权进行炒作,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舆论一边倒;2.主流媒体是话语指向的重要引导。但二者传播模式也存在差异。

(三)科研人员失范发布成果的项目背后可能有资本力量驱动

反转社会新闻等其他类型的反转新闻首发多为网友爆料涉及社会矛盾的事件而成为热点话题。而反观近年科研人员失范向公众发布的几乎都是健康、生命、环境治理等社会非常关注并且有直接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背后都有资本力量。未经同行评议就以突破、成效等带有引导或者暗示倾向的表述发布重大科研成果,引起社会关注,在“疟原虫治癌”新闻中,南方日报揭示“疟原虫治癌” 临床试验志愿者招募信息由广州中科蓝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科蓝华)发布后,“仅2月12日一天,已有上百名患者登记报名该项目”。财经自媒体市界也揭示中科蓝华由上市公司“蓝盾股份”控股股东将投资相关产业,研究发布后的三天中,“‘蓝盾股份’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 左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团队研究人员在进行疟原虫相关药物机理试验(2017年11月24日摄)。

□ 右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团队研究人员将养殖有疟原虫的血液储存到冰箱中(2017年11月24日摄)。

(四)有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自媒体成为舆论领袖还原事件真相

与反转社会新闻中主流媒体引导话语指向、一般网络媒体通过自我净化进行纠偏不尽相同,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自媒体基于直接的认识多次先于主流媒体提出问题、揭示真相,成为议程设置的重要力量,还原科研新闻真相。

(五)舆论态度在事件反转中迅速回归客观、理性

在反转社会新闻的舆论反转阶段,媒体为了为吸引受众眼球多发布有强烈主观感情倾向的信息,传播大环境呈现情绪化、非理性特点。但对于失范发布科研成果来说,事件反转阶段的讨论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分析科学问题、传递科学知识并修正前期报道,帮助舆论环境回归客观理性,没有在反转阶段形成舆论的完全颠覆。

三、失范发布的反转科研新闻传播对科研团队和媒体的启示

随着资本与市场越来越多介入科研,科研成果的发布动因也越来越复杂。按照规范发布科研成果对保障科研生态和传媒生态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

前沿科研成果的辨识、评价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科研同行评议来实现。科研发布规范是科学共同体独立于社会的内部评判标准,严格遵守发布规范能够有效防止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科研生态、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推动科学的进步发展。科研团队是新闻媒体重要的信息与观点来源,严格遵守发布规范,从源头上为新闻科学性与严谨性提供保障,避免伪科学或错误信息广泛传播误导受众,能大大减少反转科研新闻的出现。

而失范发布科研成果对科学共同体和媒体都是伤害。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公众对科学共同体的学术水平、道德水准等怀有很高的心理期待,失范发布科研成果将严重损害科学共同体公信力,也可能会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通过失范发布科研成果实现利益转化,破环科学共同体发布规范。对于媒体来说,不仅可能传播错误的科学信息,扰乱传播秩序,还会导致媒介公信力受损,影响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受众的功能,进一步阻碍科学知识的扩散。

四、结语

新媒体开放的准入机制改变了媒体生态,一批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的科学领域人士借助社交媒体成为意见领袖,他们运用专业科学知识和能力对科研新闻进行更有效的甄别评价和真相挖掘,能够大大提升科研报道的净化纠偏能力。期待科学自媒体与规范操作的主流媒体一起,阻击不严谨甚至利益驱动下的种种失范发布科研新闻的行为,建设规范、健康的科学新闻报道生态环境,重塑科学家、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信任。

【注释】

[1] 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 岳甜,王新童,刘悦.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演变机制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8(02):92-94+98.

[3] 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王雅蕾,王戈.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09):111-117.

[4] 甘晓.重塑媒体与科学家之间的信任[J].青年记者,2017(15):21-23.

猜你喜欢
疟原虫科研成果舆论
科研成果转化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