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建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立足全局、高瞻远瞩,系统全面、内涵丰富,提纲挈领、意蕴深远,是当前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两项工作提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他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当前,如何加快适应国际舆论斗争常态化的新形势、在空前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探索、寻求突破,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开拓创新。
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不断从贸易、科技、外交、民主、人权等各个领域挑起事端,对我频繁发起舆论围攻。舆论斗争长期化、剧烈化、扩散化,已经为当前我国对外话语交流的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际风险挑战不断积累并集中显露的结果,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必须经历的重大考验。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早有预判,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今年2月,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2019年,在中央党校中青干部培训班上,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而且越来越复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适应这种新常态,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国外交思想,深刻领会他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和舆论斗争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构建起高质量的对外话语体系,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各种重大斗争中,要做到增强忧患意识与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本领。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善于运用矛盾转化的眼光看问题,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增强自信,善于危中觅机、化危为机。
我们必须看到,国际舆论斗争常态化为我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确实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一,美西方刻意激化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对立撕裂,激发对抗交锋,我对外交流环境严重恶化。其二,中外利益交汇点、情感共鸣点、价值共同点不断被压缩,国际友好力量受到打压甚至遏制,“融通中外”的现实基础被削弱。其三,媒体机构和记者成为攻击目标,中外沟通联接的有效渠道遭到破坏,我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四,受众抵触心理被唤醒,民众互信衰减,交流意愿降低。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下半年的民调数据显示,有超过73%的美国人反感中国。对这些不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我们也要看到,国际舆论斗争常态化也为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造了空前良好的历史机遇。其一,在全球共同防控新冠疫情的努力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国国际号召力进一步增强。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对比鲜明,我制度优势进一步体现。其二,西方话语价值基础在现实中逐步削弱。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被特朗普、蓬佩奥等西方政客连续“打脸”,“民主灯塔”的坍塌令其话语价值破产。其三,中国媒体对外话语生产被逼创新升级。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重新配置资源,优化组织结构,话语生产效能被进一步激发。我国外交官群体强力反击西方政客和媒体不实言论,对外话语表达耳目一新。其四,围绕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舆论斗争,让我们见识了现代国际舆论斗争的最新战法,有效接种了现代舆论战“疫苗”。其五,我国初步形成一些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贸易霸凌”“美国甩锅”“美式双标”“健康共同体”等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并被广泛传播。
面对这些新挑战新机遇,我们既要全面把握风险,也要增强战略自信,加快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国际舆论格局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和”是我国对外话语的基本特征。在“融通中外”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话语注重与人为善,注重用平等姿态、平和语言、平实表述实现“和平”的交流。然而,在国际舆论斗争语境中,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式话语一度显得左支右绌、处处被动,对外话语困境重重。
这固然是因为我传播能力确有短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依然是个客观现实;也是因为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西方民众对华认知还有许多误解、偏见、盲区。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反华政客和极端仇华国际势力在刻意操弄国际舆论、遏制打压中国。他们虚构事实、编制谎言、炮制标签,选择性忽视,甚至故意扭曲、特意掩盖来自中国的客观事实和理性声音。这种以“战争”手法发动的恶意的舆论攻击,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舆论博弈,成为了在舆论场发动的军事行动。双方交流方式、交流目的严重不对等,这是我方话语屡陷被动的重要原因。
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对话,就是采用和对手相同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历史一再证明,单方善意努力换不来双方友好“融通”,一味“温良恭俭让”换不来一厢情愿的和平,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换不来对手的尊重。面对国际敌对、反华势力强加于中国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那些涉及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我们要挺直腰杆,该阐释的要阐释,该驳斥的要驳斥,该揭露的要揭露,要针锋相对、有理有据与之斗争。“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在舆论场依然是硬道理。
破解当前舆论困境,要增强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讲究斗争策略和艺术,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加快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升级。
一个国家健全、成熟的对外话语体系,其内涵必定是丰富的、多元的、包容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场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国家赢得舆论主动。它不仅要有重和、善和的一面,也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一面;既要有平和、怀柔的一面,也要有刚劲、威慑的一面。增强我国对外话语的斗争精神,是话语体系自我完善、升级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健全、成熟的对外话语体系,其内涵必定是丰富的、多元的、包容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场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国家赢得舆论主动。它不仅要有重和、善和的一面,也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一面;既要有平和、怀柔的一面,也要有刚劲、威慑的一面。增强我国对外话语的斗争精神,是话语体系自我完善、升级的必然要求。
增强斗争精神,要提炼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反制逻辑。“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民主不是可口可乐,美国生产原浆,全世界一个味道”,这些通俗、生动的话语,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地宣示中国主张,有效反制了西方逻辑。
增强斗争精神,要对西方的批评和指责予以更加有力的回击。我们不鼓励煽动民族主义的“战狼”话语,但期待更多平视话语、平等话语,呼唤更多“钢多气多骨头更硬”话语。安克雷奇中美战略对话中,针对美方的无理要求,杨洁篪主任一句“中国人不吃那一套”,刚性十足、反击有力,赢得舆论主动。
增强斗争精神,不妨多从西方刻意回避的事实中设置议题、寻找话题,甚至用西方媒体惯用的手法,挖一挖他们自身的“黑历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今年上半年,新华社连续推出《美国人权五宗罪》系列评论,大胆犀利,文风泼辣,不仅回应了西方对我国人权的无端指责,更让世人看清了美国自身在人权方面的斑斑“劣迹”,深刻揭示了美国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增强斗争精神,还要进一步增强“短兵相接”的魄力和勇气,让西方的“灰黑滤镜”无处遁形。上半年,由中国媒体人率先揭露的BBC用“阴间滤镜”拍摄重新开放的武汉、西方记者在两会上“偏爱”拍摄中国武警两起事件,在社交媒体反响强烈,被认为是抓住了西方媒体丑化中国的“现行”,为我赢得舆论主动。
当然,开展舆论斗争要讲究艺术和技巧,增强斗争精神绝不是要“乱斗”“滥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际社会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构建对外语话语体系的目标,是要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要争取团结全世界广大爱好和平和追求正义的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因此,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融通中外”总体目标不能变,平等交流的话语姿态不能变,用事实说话的交流策略不能变,“和合”文化的深层底色不能变。
应对当前国际舆论斗争,必须在斗争中探索总结规律,创新方式手段,不断提升能力本领。
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合理选择战术。“美方出题我答题”是当前中美话语博弈的常态。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两国总体实力依然不对称,美方资源更丰富、工具更先进、话语更多样,战略战术选择自然更主动。相比之下,而我方战术更像是在“防守反击”。在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美强我弱”“美攻我防”的状况可能还会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增强必胜信心,做好打持久战心理准备。
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理性评估斗争效果。舆论斗争本质上是“说服”活动。按照说服难度,其效果从低到高可分为说服自己人、说服旁观者、说服对手三个层次。如果以此为指标评估当前中美舆论博弈,不难发现,双方都说服了自己人,但都说服不了对方。在说服旁观者方面,双方各有得失,难分胜负。但就观感而言,在特朗普时期,其外交政策令美国在国际社会众叛亲离,美方失分应该更多。因此,对国际舆论斗争的前景,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我们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破解对手战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升国际舆论斗争能力和水平,还要深度解析美方操弄国际话语的套路手法。美方在战略层面大致有极限施压、虚张声势、全面出击、内外联动、故意曲解等多套战法;在战术层面,美方经常使用抛话题、设议题、贴标签、污名化等策略;组织方面,美方善于利用政府、智库、媒体、非政府组织“四驾马车”打“整体战”“综合战”。对这些战略战术,我们要谙熟于胸,深度解析,逐个破解。
锻造斗争利器,灵活使用工具。
国际舆论斗争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使用“讲理”“讲利”“讲力”等多套逻辑。讲理是“王道”,因为公平正义是国际基本规则;讲利是现实,因为互利共赢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基石;讲力是“霸道”逻辑,简单快速有效但过度依赖可能会被反噬。殷鉴不远,特朗普政府在国际社会不断祭出武力大棒,威逼勒索恐吓,一度搅乱世界,但终被历史抛弃。
破除话语迷信,坚持实事求是。
真实客观适度的话语才有力量。如果言行不一、心口不一,与事实相左,再漂亮的话语最终都只能沦为骗人“话术”。这也是美国特朗普政府话语破产给世界的深刻教训之一。打赢国际舆论战,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不能夸大甚至迷信话语的“塑造”作用。传播实践早已证明,话语不是无所不能的魔弹,受众也并非没有头脑的标靶。抗疫斗争中,正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才迎来了大逆转。
保持清醒头脑,避免错误倾向。
一是避免“政论”倾向。国际舆论斗争不能简化为“政治斗争”,简化为“政论”,更不是人身攻击和吵架骂街。鼓励更多专业话语,让专家说话,让科学说话,用事实说话。二是避免“内卷”倾向。开辟更多平台渠道,让国内舆论场的声音更多地进入国际舆论场,打破“舆论内循环”的怪象。三是避免“极化”倾向。要警惕极端民族主义和激进民粹主义,警惕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夹带的各种私货以及“高级黑低级红”现象。四是避免“短视”心态。客观看待媒体在舆论斗争中的作用,理性评估我国际传播和话语建设的努力和成就,清醒认识扭转西强我弱舆论格局的艰苦性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