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硬核内容“破壁出圈”
——以新华网建党百年特别策划《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为例

2021-07-24 01:25周红军,万方,朱永磊
中国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手绘党史受众

随着“七一”日益临近,建党百年宣传报道正逐步升温、进入高潮,各类党史相关融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如何在媒体博弈的“红海”中摆脱主题相同、内容相近、形式相似,打造别具一格、独具创意、脱颖而出、破壁出圈的重磅产品,是主流媒体遇到的共性难题。

近期,新华网建党百年特别策划《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以下简称《瞬间》)上线,形成了良好的聚合传播效应。节目以面向网络、面向青年为导向,在各个环节精心策划、大胆创新,让厚重的历史话题展现新角度,让“老生常谈”的选题体现新创意,让“硬核”内容打破“次元壁”,让年轻受众的目光“向我聚集”。

党史究竟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又该如何创新呈现,有效传播运营?本文以上述问题为逻辑导向,以《瞬间》为例,浅谈如何让有意义的党史变得有意思,真正实现“破壁入圈”。

一、讲什么才能让党史更加生动鲜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堪称一部恢弘史诗,波澜壮阔、底蕴深沉,想要通过一个或一组产品就将这百年历史说全、说尽、说透,既不现实也难以形成有效传播。面对这样一个内容巨矿,角度选取必然要独特新颖,主题立意必然要不落俗套。

(一)切入角度要巧

我们在解答“讲什么”这第一道题时,经历过一番激烈讨论和思想碰撞。宏大还是小巧?摆道理还是讲故事?面面俱到还是独辟蹊径?

一番权衡后,我们大胆突破,不去追求“大历史”的完整性,而去挖掘“小瞬间”的可看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小细节折射大时代。

比如《险象环生的旅途》这一集,主题是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讲述这一关键转折时,我们并没有就南昌起义本身来讲,因为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讲得非常充分了。节目转而将视角对准起义后部队南下广东的艰险历程,挑选了流沙会议、周恩来病重、朱德据守三河坝等历史故事,以重要人物的生死经历反映我党早期武装斗争的不易。

(二)内容立意要深

讲党史,当然不能浅尝辄止地“热闹就好”,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给受众呈现出历史演进过程,同时在润物细无声中揭示深刻的内涵道理。

一是主旨立意深远。旨在通过对惊险故事的回顾和讲述,表明党的成长和发展之路不仅仅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更是在遍地荆棘中探索,在浴血奋战中拼搏。系列视频精心挑选每一个“千钧一发”的瞬间,这些瞬间可能产生改变历史的蝴蝶效应,以此来突出“人民江山来之不易,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

二是故事选取精心。我们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专挑最刺激、最惊险的瞬间,停留在“讲故事”的浅显层面,而是先梳理出这28年的历史推进逻辑和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再有的放矢挖掘其中惊险的故事。

我们认为,精彩生动的故事与深刻正确的道理不是相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促进的关系。只有故事“新”“巧”“独”,受众才会愿意看、看得进,才能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潜移默化生发思考、体悟道理。

(三)现实意义要强

党史中虽然有不少精彩故事,但从当前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视角来看,仍然会觉得有距离感和疏远感。必须想方设法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将学史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结合起来,以史为鉴、观照现实,才能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共鸣感。

一是在讲述内容上贴近受众关切。不能仅仅有历史故事、历史意义,也要将其与受众关心的社会热点、个人成长等结合起来,阐发出能给受众以启迪的经验道理。还是以《险象环生的旅途》为例,其埋下明暗两条主线,明线讲的是革命队伍南下广东途中面临的一系列挫折,暗线讲的是陷入困境时该如何应对,而后者恰好是当代年轻人经常会焦虑的问题。

二是在选题立意上拉近历史与现实。节目将“千钧一发”的瞬间定义为“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因为历史走向如果改变,我们如今的生活也可能完全随之改变。这样的选题立意本身极具代入感,能让受众在历史回溯中联系现实生活。“你我”二字把所有受众网罗其中,用“你”“我”两个代指塑造出一种对话感和参与感。

二、怎么讲才能让党史更易入脑入心

当前,受众对于内容的差异化、分众化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党史题材而言,年纪稍大的受众本身有共鸣,对于讲述方式的可接受范围比较广。年轻受众则不同,Z世代喜欢新奇、有趣、不一样,更容易接受轻松、活泼、清新的讲述方式,如果用传统常规、严肃厚重的方式讲述革命历史题材,无异于把他们拒之门外。

(一)要讲好故事而不要空洞说教

对于年轻受众来说,首要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从有效性上看,我们认为讲好故事远胜于空谈道理,而讲好故事有三个词非常关键。

设置悬念。整个系列主体内容都是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故事,所以我们在讲述风格上主打“悬疑牌”,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又层层揭秘的方式引人入胜。为了保持“人设”的统一性,每集视频的标题也都营造神秘感,“突然中断的会议”“险象环生的旅途”“能够救命的银元”“万分艰难的一步”“未必为敌的敌人”等等,都是设置悬念、卖足关子,用留白的方式给受众留下遐想空间。

侧重细节。在快速阅读、碎片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受众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一个好故事也需要大量翔实的细节支撑才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主创团队撰稿时有所取舍地淡化了历史大脉络,着墨于小细节,受众在精彩的细节描述中更容易代入。

把握节奏。可视化产品对节奏把握要求很高,好故事一定是能带动受众情绪随着故事进展有起有伏的。在对新兴互联网平台上的长视频大量调研后,我们发现所有情绪点都是可以预设,所以在脚本创作时,主创团队就精心埋下了泪点、笑点、燃点、悬疑点、共情点、高光点。

(二)要引发共情而不要自说自话

党史题材如何引发共情共鸣呢?我们认为一个可以尝试的路径是,对历史题材进行当代性挖掘,寻找历史人物与现代青年的精神通联,再以互联网年轻用户的话语体系予以表达。

一是在史实与现实间寻找共同点。一个产品想要打动用户,必须找到吸引目标受众的“钩子”,建立起产品和受众的天然联系。比如在讲述中共一大时,我们着重点出“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创业团队”,年龄相近,事业发展阶段相同,这样的跨时空关联更能激起当代年轻人关注和兴趣。

二是在内心与情感上挖掘共鸣点。青年群体的情感往往是多元的、丰富的、真实的……作品要深入洞察青年内心想法,尊重青年各种情绪,以真实可感、贴近生活的讲述建立互信、直达人心,形成跨时代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还是《险象环生的旅途》这一集,我们以革命者频频受挫的经历,联系到在生活中时而感到“丧”的年轻人,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三是在语态和表达上找准接轨点。90后、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言行举止独特、二次元表达是他们的标签,要想主流价值得到有效传输,就必须融入他们的话语表达体系,大胆运用二次元要素,创新使用“网言网语”。比如这一段,“纵观以上三大‘难关’,如果这是单机游戏,那么当时面临的无疑是‘地狱级’难度(VERY HARD模式)”。这其实讲的是革命队伍“逼上”井冈山的故事,我们并没有简单照搬党史资料,而是巧妙融入单机游戏、闯关过关等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元素,再用通俗化、大众化的“网言网语”予以描述。

三、谁来讲才能让年轻受众爱听爱看

主讲人作为节目的头脸、门面,选取上也必须妥为考量,作为一档面向年轻人的节目,讲述者也应该是个有意思、有个性、有广泛年轻受众的人。

一是要不落俗套。从权威性和安全性角度看,最容易想到的主讲人选是党史专家、高校教师。但这种落于常规的人选明显在受众的“意料之中”,会给人跳不出条条框框的印象,这与我们突破创新的创作思路相违背。

二是要符合调性。是不是越跳脱越新奇就越好呢?比如流量明星可自带粉丝效应,比如当红脱口秀演员口条顺又有趣,他们是好的选择吗?这就涉及内容题材和固有人设匹配的问题,一方面这类人选在党史题材上缺乏公信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流量属性太强会减弱内容本身的影响力,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是要迎合潮流。我们对年轻人聚集的新兴平台反复研究,将目光聚焦到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我们先从数据看看变化和趋势。疫情后,受众对于知识向内容和实用向内容的需求增加,分别增长16.7%和21%,而对纯娱乐内容的需求呈下降趋势。随着内容平台大力扶植,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分享知识、传播知识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因此,我们将主讲人人选范围聚焦到B站知识区,如果能找来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类创作者“跨界”讲述,既符合目前年轻受众的阅读潮流,又能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破圈”效果。

□ 《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挺进电视大屏。

四是要辨识度高。基于内容分类、粉丝流量、出镜效果等多个维度,我们最终选择了B站科普类UP主@所长林超。他语速快、节奏密的讲述风格,正好锚定了互联网用户喜欢的“硬核内容密集输出”的快节奏叙述方式。同时其“不眨眼”的独有人设也成为节目的特有标识。我们认为,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所谓的“记忆点营销”,只有制造特色鲜明、人无我有的记忆点,才能大大提升产品的独特性。

四、如何呈现才能产生融合质变之效

作为一款融媒态视频产品,如何让视听效果更加出彩、视觉元素更加丰富也极为重要,必须突出沉浸感、丰富画面感、增强视听感、营造代入感,提升体验感。

(一)巧妙“融”,要与内容紧密结合、巧妙配合、有机融合

融媒形态发展到现在,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外延,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视觉系内容”。节目中,我们大胆融合MR场景、创意海报、手绘动画、影视画面、老照片、油画、仿真音效等多种视觉元素。这并不是简单的“大杂烩”“炫技术”,每种表现手法都应依照讲述内容精心设计,让内容和技术相得益彰,相互加持。

讲述重要故事场景时,会调用MR摄影等“重装”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受众在场景的无缝转换中重回现场、穿梭时空,打造身临其境之感。

讲述紧张危急时刻时,我们不仅充分运用手绘等视觉元素,还用音效、配乐等听觉元素带来立体式感官体验。

分析事件逻辑梗概时,会配合使用动态数据图、流程图等元素,以简单明了、逻辑清晰的图例在短时间内为受众理清思路、划好重点。

阐发深刻历史意义时,则会呈现老照片、著名油画等更具历史厚重感的视觉元素。此时内容已进入阐发阶段,使用真实的历史素材和广为人知的名画更能调动起激昂向上的情绪。

总而言之,形态不是简单的包装,也不是浅显的炫技,要与内容本身紧密结合、巧妙配合、有机融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融媒产品。

(二)力求“新”,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升级、持续创新

为了让形式更加贴近年轻人,我们找来新华网的90后、95后深入调研讨论,发现他们喜欢二次元动漫、快节奏混剪、表情包、综艺体“花字”等视觉元素。因此主创团队重新调整思路,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拓展,跳出舒适圈,想办法把这些轻巧的互联网符号和厚重的历史内容融合起来。

一是大胆借鉴漫威式手法。视频从“头”起突破常规,用二次元连环画作为党史节目的片头主视觉,既完美契合又好玩新潮。

二是创新使用手绘元素。动态手绘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能够弥补素材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清新灵动符合节目年轻态、网络化的调性。手绘并不是什么新手法,怎么呈现才能出人意料?可以让手绘“动”起来。比如讲述湘江战役时,我们用动态手绘还原了渡江过程,这样的处理使画面语言异常丰富、生动可感。也可以让手绘“融”起来。充分运用拍摄现场的视觉元素,让动画与现实场景、MR场景、实物道具融合互动。比如中共一大这集,讲述密探闯入的瞬间时,手绘密探形象不是凭空生硬冒出的,而是巧妙和主持人面前的书堆相结合,这是手绘与现实元素的融合。

三是升级运用MR场景。在《瞬间》这档节目里,我们充分运用创意工场的这些高科技营造沉浸感,不仅用MR拍摄手法还原历史场景,还进一步升级,让MR画面与影视素材、手绘、历史照片无缝衔接、互动融合。

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固然重要,但却太难得、太偶然。不妨先试试摆脱思维定势,探索解决办法、改造存量元素、建立新型联系,这些看似小巧的“微创新”串联起来也能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

五、如何破圈传播才能实现全媒体全覆盖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制作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怎么让其触达受众、有效传播,要从策划伊始就一体策划、精心布局。在推广传播上我们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从四个“打通”着力。

(一)“打通”全流程发布链条

上线一款电子产品会有发布会,新电影上映会轮播预告片,现在电视剧开播都开始用H5等等预热手段……提前预热,激发好奇对于一款重磅产品发布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是发布前做好预热。提前在各渠道开启预热,接续推出预告视频《你对这些瞬间可能一无所知》《我们找来所长搞了一件大事情》,紧扣节目创新点不断制造噱头、抛出问题、设置悬念,以当下流行的快节奏混剪形式引起好奇。发布当天释放“剧透”:以“突然闯入”为主意象,精心制作“猜谜”海报。海报中灰色的剪影和半掩的大门非常具有“悬疑片”风格,既提醒网友准时来新华社“揭秘”,又激起一波“追剧”欲望。

二是发布后设置话题。产品推出后,我们紧扣建党百年倒计时100天这个特殊节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设置讨论话题#建党百年倒计时100天##这些瞬间改变你我命运#。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过亿。

(二)“打通”中央地方平台终端

重点产品推出后,不能仅仅圈地自萌,在自有平台、自有线路发出去就行了,要实现从“发出去”到“看得到”再到“重点推”的迈进,形成强大传播声势和聚合效应。

一是推进平台终端全覆盖。对于各级各层线上平台渠道,应集中力量实现全覆盖,能触达则多触达,能占据重要位置则多占据重要位置,要让好的产品突破各个圈层。

二是创新个性化分发手段。由于各平台受众群体、内容偏好各不相同,传播中要根据各平台不同调性进行针对性发布推广。为触达“听”众,我们还将视频内容精心转化为音频,同步推出新华广播特别栏目,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推广落地,让受众不仅能收看也能收听,实现“视”“听”立体联动传播。

三是“打通”线上线下大屏小屏。除了线上推广、小屏观看等传统路径,我们创新推广运营思路,让产品从线上延展到线下,从小屏延展到大屏,最大化实现全方位覆盖,将传播效应倍数级扩大。

第一步,挺进大屏。产品推送至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创维电视、歌华有线等电视大屏同步排期播放,吸引网民的同时也覆盖了电视观众。第二步,深入场馆。精准用好“红色资源”有效推荐“红色内容”,让视频在重要党史纪念馆、博物馆大屏落地滚动播放。第三步,进入学校。在线上,依托新华网思政课程教学平台,视频内容辐射至全国各高校;依托中国移动云视讯系统终端,面向500余所中小学校播出。在线下,累计在500所大中小学组织线下放映会。第四步,植入游戏,节目与颇受年轻人喜欢的《迷你世界》共同推出“限定联合款”,号召游戏玩家搭建节目中出现的著名历史场景。

四是“打通”平台受众交流渠道。严肃主题的内容产品常常会陷入“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境地,因此集中攻坚的关键点是想方设法提升受众互动活跃度。

首先,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节目设计了课后答题、讨论话题、投票征集等互动环节,有效激发受众互动热情。其次,巧妙设置互动话题。为了保持持续热度,每一集视频播发时,会根据当期内容,定制化、个性化设置跟受众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子话题,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讨论度。

我们认为,这样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主创团队在看到留言评论后能够及时吸收有益建议,对后续节目作出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节目组也正在尝试选取受众看问题的全新视角、讨论争议中衍生出新的内容产品,实现UGC和PGC的打通结合。

对于文章开头提出的五道题,我们以《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为例,结合自身创作体会和感悟给出了答案。如何让硬核内容打破次元壁、进入朋友圈、俘获年轻人,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们也将继续探索创新,找出更多有效路径和答案。

猜你喜欢
手绘党史受众
手绘风景照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手绘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