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物流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指标体系构建及结构分析

2021-07-22 06:02朱耿朱一青朱占峰
物流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朱耿 朱一青 朱占峰

摘  要: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愈来愈得到应用型高校的重视。通过文献挖掘、实证调研和理论凝练等方法,构建了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知能目标和特色目标,剖析了混合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包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逻辑架构,探析了物流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素之间、知识点之间和流程之间的关联分布。相关结论将为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高质量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物流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reform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mining,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condens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overall go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goal and characteristic goal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system of logistics majors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resource package and professional resource database and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knowledge points and proces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blended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jors courses.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logistics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with high quality.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courses; blended teaching system

0  引  言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线上教学全面铺开。这时,MOOC、SPOC等单一线上教学资源已显得捉襟见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地位变得十分凸显。尤其是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改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重要地位愈来愈被人们所认知,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也日益得到物流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顺势而动,如何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拓展,让物流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能因时而变,形成应用型高校物流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具有客观必要性。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原始概念,起缘于课堂学习(C-learning)和电子化学习(E-learning)。1969年,英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开放式大学,开启了电子媒介教学的先河[1]。21纪初,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宽,E-learning开始走下坡路,整合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资源融合成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呼声骤起[2]。Jennifer Hofmann(2001)[3]认为B-learning是以一种全新理念为指引,促使教师或设计者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分段优化教学,最终达到整体教学效果。Michael E W(2002)[4]提出混合式教学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将E-learning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混合。何克抗(2004)[5]提出应从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视角来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伴随5G网络的畅通和电子资源数据库的完善以及教师个人SPOC资源的灵活设计和运用,以及新冠疫情期間高校已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和完善。

混合式教学由起缘到形成理论,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张淑君和孔祥艳(2006)[6]在剖析网络课程基本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架构的构建问题。Hew & Brush(2007)[7]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通常面临的一般性障碍,总结出123个障碍,并将其归类成六大领域。Saritas(2015)[8]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高逼真、情境式和交互性特点,探究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意向及影响因素。张策等(2018)[9]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范式,它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对重塑课堂体系、内容和教学组织的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赵学孔(2020)[10]在分析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基本状态,进而建构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作流程。孙鹏和黄福华(2014)[11]探索了物流管理专业混合式协同教学模式的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任其俊(2018)[12]以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

总体来说,混合式教学体系的建构仍在探索阶段。聚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类本科专业,剖析一系列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剖析相关资源的逻辑结构,分析要素间的内在关联,以凝练相关环节相互依存、互相支撑的客观规律,达成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合理搭配,亟待对相关问题深化研究。

1  基本构成

1.1  总体目标

1.1.1  专业定位。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物流类本科专业除采购管理外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类别既有内部关联又有定位侧重。物流管理专业的着力点在于“管理性”,要围绕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去创新管理;物流工程的突出特色在于“工程性”,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凸显工程素养;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特色在于“统筹性”,在企业决策和运营时要彰显整体效益观。所以,在思考专业定位时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精准设计。专业定位明晰之后既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立,也有利于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时准确把握支撑点。例如,物流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如表1所示。

1.1.2  基本目标。物流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根本。然后再围绕该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而再针对具体到一门课程进行线下线上资源建设,利用现代信息媒介实施混合式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物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和物流产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各类物流业务的运营、方案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应用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开发型高级管理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物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产业规划与布局、物流项目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运营与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从事现代物流技术装备、物流工程项目的规划、开发、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应用开发型高级工程人才。

供应链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金融学、物流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决策、管理咨询、全球采购、物流运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供应链的设计、优化、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决策咨询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开发型高级管理人才。

1.1.3  毕业走向。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及其发展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将就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学以致用和提升其专业对口就业率。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其毕业生主要面向运输型、仓储型、平台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从事业务调配、经营决策、船货代理、报关报检、货运组织、仓储管理、采购配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作为物流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主要面向为海港、空港和陆港枢纽,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公司等,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优化、设施设备布局优化、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物流园区规划、物流项目开发、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作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其毕业生主要面向商贸企业、全球采购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大型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以及管理咨询机构等,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采购、供应链决策、供应链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1.2  知能指标

对于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知识与能力的匹配,也就是需要将各种能力与相关知识点相呼应。通过深入剖析物流类专业的知识点和能力链,物流类专业大学生知能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2.1  政治判断力。物流类专业的通识课程作为必修内容,重在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航向,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环节都要坚持政治判断力导向。

1.2.2  基础支撑力。物流类专业,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交叉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数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工程规划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构成物流类专业大学生深化学习的基础支撑。这类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网上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普适性较强、个性化偏低。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需要结合物流专业能力和地方应用实际,创新應用网上资源。

1.2.3  核心执行力。物流类专业的应用型大学生,其专业核心执行能力在于解决复杂物流及供应链问题的管理,解决各类物流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够对大型物流产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能够对物流设施进行布局,对物流装备进行设计,对物流产品进行营销,对物流及供应链决策问题提供咨询,等等。这些核心执行能力的培育不仅需要线上线下的融合,更需要企业案例的引证和现实问题的剖析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这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

1.2.4  综合分析力。物流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运营管理者必须拥有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前沿知识、掌握物流产业的应用前景和物流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相关政策,国内外有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物流行业领域技术标准,能够就复杂物流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具有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合作与竞争等,这些知识和能力需要有机渗透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中,强化物流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2.5  发展辅助力。现代物流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综合培育时还需要重视其外国语言使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应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撰写科学论文能力,还应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等等。这些辅助能力,有利于促进物流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予以重视。

1.3  特色指标

物流类专业的特色指标设置是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凸显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核心执行力和综合分析力的强化和支撑。

1.3.1  融合指标。作为混合式教学,必须处理好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合度。由于物流专业课程具有学科内在联系,线上模块与线下模块在知识点和能力链的处理上需要有效衔接。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处理上更要统筹谋划,提升课程模块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彰显学科专业体系的整体性。

1.3.2  前沿指标。物流產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内容选取的前沿性。由于教材出版往往呈现技术和方法的滞后性,混合式教学过程在资源取舍时要加强师生的互动设计,强化对产业演进和专业学科前沿知识的融会贯通,养成勤思考、善创新的良好习惯。

1.3.3  应用指标。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注重以理论应用为导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纳入线上线下资源中,尤其是区域物流产业的现实实践问题,将线上、线下和企业现场体验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应用性特色。

2  逻辑结构

2.1  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应该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如图2所示)。

2.1.1  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也称为大学通识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教育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在现代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空内,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府,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养,这就是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也将一些学科基础课程纳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旨在资源的统筹,这就扩大了公共基础课程的范围。由于公共基础课一般拥有比较成熟的网络课程资源,易于实施混合式线上授课。但是,要打造课程特色,塑造精品课程,就必须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基础状态和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整合网络资源,优化课程设计,实施因材施教,夯实通识基础。

2.1.2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同等地位,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塑造政治素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向;专业基础课是在塑造本专业领域的学科素养,明晰科学的学术方向。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信息学、统计学、贸易学、经济地理学、物流学等均是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内涵。由于一般学科大类中均涵盖诸多专业,所以,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资源也相对丰富。应用型大学的物流类专业教师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中可进行适当取舍。

2.1.3  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一般由8~10门课程组成。不同区域的学校将根据产业重点发展态势和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有所侧重,如沿海、沿边与内陆地区的高校在物流课程设置必然会有差异,陆港、空港与海港对物流人才的规格要求不同,生产制造物流、电商快递物流与港航物流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各有侧重,所以专业必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往往需要区域内或行业内物流老师协同建设。

2.1.4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建构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之上的物流分支课程,由于物流类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多,各高校大学生的入校基础也存在差异,所以,专业选修课教学资源建设任务艰巨。由于专业选修课是培育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终身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混合式教学的设计需要深入调研物流行业发展前沿态势,精心编撰相关教学内容。

2.1.5  专业实践课程。物流类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实验室实习、校外实训基地见习、关联企业顶岗实习、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由于其内容的实施既可以在线下,也可以在线上,又可以在现场,因而,实践课程可以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在课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产业、环境等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设计。

2.2  混合式课程资源包

2.2.1  素材选取。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来自素材的选取。由于混合式教学一部分是通过网络交互完成的,现场控制力弱于线下课堂,所以,在素材选取上需要更加精细,以激发课程活力。要选取鲜活的案例,反映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物流产业的一线需求,增强现实紧迫性。要制作易于互动的环节,调动线上视听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要积聚图片、影像等活动素材,要设置障碍点、问题点,设计互动练习,增强素材的趣味性、科学性和主题性。

2.2.2  平台搭建。课程资源效率的发挥取决于教学平台的智能度。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现代化信息平台作支撑,如“超星”平台,就是这种充当教与学的媒介。随着数字大学校园的建设,高校综合信息平台的功能化、应用性更加强大,容纳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虽然现有平台均可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功能,而在教与学的同时,第三方监督、评价的功能却不够健全,远远弱于线下教学的督查、评价效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2.3  课程维护。网上课程的应用需要持续维护。一般来说,教材是静态的,课程是动态的,尤其是网络课程更具有动态可变性。物流作为复合性产业,其发展和运营规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物流业的创新层出不穷,需要及时拮取行业最新发展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实例。课程维护还需要注意审查行将落后过时的素材,及时调整更换,以保持网络课程的先进性。课程维护需要从教师个人和平台管理者两个视角去完成,平台管理者可委托第三方专家专项核查。

2.3  混合式专业资源库

2.3.1  资源库开发。物流类专业混合式教学资源库是诸多高质量课程资源包的汇聚和整合。作为应用型大学,因为混合式教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以要精心谋划,推进资源库的有序开发。开发的前提一方面要认真研读国家教育部对物流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指导,另一方面要深入物流行业发展场境剖析物流运作的相关流程和机理,力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资源库建设要统筹布局线上和线下相融合,集专业性、产业性于一体,倡导知识性和能力性相契合。应用型高校物流专业资源库开发的重点在于专业必修课和特色选修课。

2.3.2  资源库管理。物流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的主体是物流专业教师,而资源库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网络技术人员以及专业课教师联合组成。混合式教学资源管理的起步往往偏重于网络畅通、课程资源包丰富等表面的“量”上,随着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推进,必须在“质”上加大管理的力度。要组建专业力量,制定和完善混合式课程标准,严把课程入库质量关。要根据产业发展进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审查资源库中落伍或与现实政策相冲突的素材资源,确保教学资源库素材的先进性。

2.3.3  资源库应用。由于部分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具有时效性,所以,站在资源库建设投入产出的视角,要加大资源库内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体制下,物流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上尚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一是改革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使其与混合式教学相适应;二是改革大学生的到课计时方式,使其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兼职、创业和学习相互促进;三是改革教务及质量管理部门的督查评价方式,使“定点式”评价转化为“全时空”评价。教育管理部门要鼓励同类学校、物流企业等共建共享资源库。

3  关联分布

物流类专业混合式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诸多知识点、能力链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但从拓扑学视角,要素之间、知识点之间和流程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3.1  要素关联

建设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有一流技术环境的支撑;其次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三是教师要把技术要素和资源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四是学生要分配充足的时间,以确保混合式教学成功实施;五是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其要素关联分布如图3所示。

3.1.1  技术要素。混合式优质教学模式的打造需要一流技术环境的支撑。一是网络宽带的畅通,教学互动信息的传送、较大多媒体音视频文件的播放、以及课堂场景的回放等均需要通讯网络的支撑。二是平台容量的扩展,面对多课程、众师生、泛终端,如果平台出入接口和平台储存容量受限,必然影响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三是软件工具的升级,现代化混合式课程的成效,取决于制作、播放、交互等环节专有软件工具先进性的支持。因而,技术要素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3.1.2  资源要素。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要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校外公共资源,专业必修课的区域共建资源,专业选修课的校内特色资源,这些资源不论是平台引入还是自建,在教师实施教学时必须根据物流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整合为一个整体,注重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处理好平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知识点的不重不漏。

3.1.3  师资要素。混合式教学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协调能力。因为一门物流专业课程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分子,需要顾及课程前导、后续内容之间的统筹协调性。由于混合式教学涉及线下和线上两部分,它们之间必须达到有机统合。内容之间的协调度必然取决于教师的协调水平。混合式教学还涉及专业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也考验着教师的集成应用能力问题。所以,师资要素必须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课程教学计划中预设的目标。

3.1.4  学生要素。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扮演着主体责任人角色。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学为主是其天职。但是,作为一名成年人,在不违背教育部规定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范围内,完全可以根据个性爱好,创造个性化特色发展。混合式教学为该类大学生提供了能力拓展的機会,在兼任社会工作提升创业能力的同时,又能完成规定学分的修业。基于此,需要大学生陶冶学习兴趣、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自身精力,确保混合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3.1.5  管理要素。由于混合式教学冲破了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时空束缚,线上教学增强了授课时空的灵活性。但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堂互动、教学考核以及教学实践均要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以质量管理为根本,分层推进技术环境优化、课程资源完善、师资力量提升和学生素养培育,以高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2  知识关联

在国家层面的线上课程建设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选定的重点不同,在知识点、能力链的组合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课程选择时,很容易出现知识点“撞车”的情况。为此,需要整体把握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前导、后续和平行设置问题,如图4所示。

3.2.1  前导课程。前导课程具有相对性,一般是指依据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而设置的课程次序的一种排列,当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成为下一门课程的学习基础时,这门课程就是下一门课程的前导课程。由于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庞大,在教育部规定的160多学分内,不可能对物流专业知识系统中的课程全部遴选入内。因此,依据区域物流产业特色,一旦形成课程体系之后,必须明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每门课程的前导课,以减轻新授知识点的接受难度。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大学阶段的前导课程不像基础教育那样严格,在随区域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总体上需要遵循物流学科专业的知识演进规律。

3.2.2  后续课程。后续课程是相对于前导课程而言,当一门课程是另一门课程的前导课程时,后一门课程也就成为这门课程的后续课程。前导和后续是依据知识演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设置的。前导和后续课程一般都不具有唯一性。对一所大学而言,教学计划具有法定性,学生入校时一经公布,就不宜随意改动。因此,混合式教学尽管具有较大灵活性,但在前导和后续关系上还是要慎重对待,要尊重学科知识发展规律。

3.2.3  平行课程。由于前导和后续的多样化,这时就自然产生了平行课程。根据教学计划,每個学期均有3~5门专业课程同时开设,这些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平行课程系列。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之所以重视前导、后续和平衡,就是要理清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诸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对整体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和有效把握。

3.3  流程关联

物流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从课程建设,到资源应用,再到绩效评价,其过程具有整体性、交叉性、集成性和动态性,流程间的关联如图5所示。

3.3.1  建设流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资源库建设,一要重视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和物流产业的调研,研究产业演进态势,剖视市场对物流学科专业的诉求,掌握一手数据和素材。二要精心梳理物流类专业的学科知识现有成果,深入分析物流专业职能,探寻学科、专业和企业、行业、产业之间的契合点。三要充分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软硬件设施,集成制作混合式课程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3.3.2  应用流程。一般来说,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由多种途径形成,所以,在应用环节需要遵循一定的审核流程。首先,是基础审核,要整体审核资源的科学性和政治性,梳理资源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确保资源应用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相统一。其次,是专业审核,要审核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的统筹协调性问题,哪些知识点作为线下教学,哪些知识点放在线上学习,甚至特殊情况下需要同步推进,需要规范管理。最后,是环境审核,要审核师生的应用计划和时空安排,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

3.3.3  评价流程。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评价,一是课前准备的评价,包括教学设施的完备度、教学资源的集成度、师生投入状态的饱满度等方面;二是教学过程的评价,监督检查课程计划的实施情况,包括网上教学的到课率、互动率、作业审批率等;三是教学绩效的评价,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成绩以及平时学科竞赛、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业绩。通过多视角、全时空的全面综合评价,必将持续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绩效,塑造出混合式教学的特色。

4  结束语

在新一轮信息革命大潮推动下,大力推进线下面对面实际场景教学与线上虚拟空间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改的必然趋势。为使应用型高校物流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取得更大成效,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了物流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科学设置了相关总体培养目标、知能指标和特色指标,理清了课程体系、混合式课程资源包和混合式专业资源库的逻辑结构,明晰了要素之间、知识点之间和流程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可为应用型高校物流类专业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方案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晖. 英国开放大学:世界远程教育的里程碑[J]. 教育现代化,2010(1):92-96.

[2] 李克东,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  Jennifer Hofmann. B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EB/OL]. (2008-06-15)[2021-02-15]. http://learning circuits.org/2001/apr2001

/hofmann.

[4]  Michael E W. Blending Face-to-Face and Distance Leaning Methods in Adult and Career-Technical Education[Z].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3.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6] 张淑君,孔祥艳. 网络课程开发与混合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6(3):57-60.

[7]  Hew K F, Brush T.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55(3):223-252.

[8]  Saritas M T. Chemistry teacher candidates' acceptance and opinions abou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or molecular geometry[J].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2015,10(20):2745-2757.

[9] 张策,徐晓飞,张龙,等. 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8(5):37-41.

[10] 赵学孔.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2020(3):39-41.

[11] 孙鹏,黄福华.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混合式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7):312-314.

[12] 任其俊. 基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18,35(4):89-93.

收稿日期:2021-02-24

基金项目:2020年全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项目“应用型高校物流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ZW2020132);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浙江省地方应用型高校信息化生态治理体系高质量建设研究”(2021SCG091);2019年浙江万里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会计学专业为例”(111154032000014)

作者简介:朱  耿(1986-),男,河南商丘人,宁波工程学院网信办,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朱一青(1984-),女,河南许昌人,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朱占峰(1962-),男,河南虞城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道路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新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