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茹 张宪昌
摘 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处于智能化时代,人人置身于人工智能产品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这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业效应,通过对物流企业就业岗位的变动情况、原因、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物流企业就业产生了“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为应对这种就业效应,物流企业在扩大“创造效应”的同时努力缩小“替代效应”,致力于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的物流企业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物流企业;就业问题;理性对待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world is in an era of intelligence, and everyone is exposed to the changes in social life brought about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ducts, which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In recent yea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logistics companies. Taking logistics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oring the employment eff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nalyzing the changes,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employment positions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produced a“replacement”in the employ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Creative Effect”. To cope with this employment effect,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striving to reduce the“substitution effect”while expanding the“creative effect”, and are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logistics enterprise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ogistics enterprises; employment issues; rational treatment
0 引 言
隨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物流企业的应用越加广泛和深入,人工智能会对物流企业带来怎样的就业变化,我们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跟难点。通过一系列的实例论证与学术论文期刊探讨,从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物流行业企业带来的就业实例,应在环境中看人工智能、在物流企业实例中学人工智能,从而了解人工智能,来应对物流行业企业的就业变化。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机遇时,积极主动的参与,动手操作探索,勇于抓住机遇;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挑战时,不是退缩,而是积极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1 人工智能下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科技的进步等因素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物流企业迅速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物流企业正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物流行业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众所周知,物流企业的发展靠的就是高效,而物流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的就业效应表现明显,物流企业运行中的货物分拣、物流配送、仓储揽货、分发配送等都出现了人工智能的身影,绝大部分工作由机器替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物流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体现在催生了新岗位,比如AI工程师等专业型人才,不仅懂得机器人操作,又熟识行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等。
2 人工智能下物流企业的就业效应
2.1 人工智能下物流企业的就业岗位增减变动情况
2.1.1 人工智能会替代物流企业的部分岗位
低知识、低技能要求的职业和高度标准化、程序化的物流企业相关职业很容易被自动化替代,就业岗位减少。当前,人工智能技能正处于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慢慢成长的过程,被用来处理各种专门任务。因此物流企业行业大量标准化、程序化的任务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根据人工智能的平均发展水平计算,一个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将可以代替四个传统劳动者的工作,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节约劳动成本。
2.1.2 人工智能技术会催生了新的物流企业岗位
人工智能及其大量相关产业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将创造出众多与新技术相关的新岗位,使劳动者面临新的就业机遇。埃克森研究所在2017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对全球1 000余家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新技术的出现将催生至少三类全新的就业岗位:培训人员、解释人员、维护人员等。这些新岗位将推动新的人工智能技能的稳定应用和满足新技术产生的全新的岗位技能要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AI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将会是企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会使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拖动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型。
2.1.3 物流企业中部分岗位不会受到大规模影响
人工智能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设定工作,没有情感波动,这就意味着对于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沟通力强的工作岗位来说,很难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仍然需要人力胜任。
总之,未来人工智能虽然会替代一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物流企业岗位,但大部分物流企业岗位将会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实现智能化。比如在物流客服中,智能客服负责的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性工作;而面对复杂的情感性问题比如运营和销售等,依旧要由人工负责。
2.2 物流企业就业岗位减少的原因
2.2.1 部分就业岗位工作会由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智能制造技术所取代,相应岗位的工人大量减少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以智能客服为例,过去技术创新引起的失业主要发生在体力劳动者身上,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开始让物流行业企业许多白领,甚至是高技能人才的就业不同程度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威胁。从事重复性和交易性工作的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首当其冲,因为他们的大多数工作任务都是程序性和规则性的,所以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2.2.2 劳动者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且劳动力素质低下导致他们不能适应智能化技术而失业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企业未来就业的技能要求。解决劳动人员素质与将来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成为了缓解物流企业就业“替代效应”的最佳办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爆发式增加,导致需要大量既精通所在行业专业知识又知晓人工智能研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极其稀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劳动者要学习提高相应欠缺的知识来应对工作岗位技能的要求。第二,我国只有拥有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领军型人才和大量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在国际人工智能技术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三,由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工人安置问题也迫在眉睫。虽然目前大部分下岗职工可以通过搬迁或其他方式重新就业,但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是70年代后的农民工,他们由于年龄、精力、智力等问题导致他们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低下,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机器换人”,这些工人的再就业是个难题,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性问题,这也是大规模的“机器换人”并未付诸实施的一个原因。
2.3 物流企业就业岗位增加的原因
2.3.1 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引起智能化机器对传统人力的替代,重塑劳动力格局。在物流行业企业,短时间内首先被替代的一定是高度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的程序性任务,例如拣货员,其次是低知识、低技能要求的程序性任务,例如客服、装配员等;相反,非程序性任务在短时间内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小。从长时间来看,随着機械代替纯体力任务并具有现代智能化机器开始在模式识别、复杂沟通等范畴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一旦等到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别事务的能力上超越人类,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不但提高工作效率、鞭策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对劳动、就业甚至社会制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3.2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创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
由于就业机会匮乏以及政府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有些人会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不仅会解决他们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会推动其他人的就业。这样劳动者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做出能动性的回应。人工智能技术不但直接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反过来促进智能制造的研发和应用,形成创业创新良性循环。
2.4 就业岗位增减的机理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既会取代物流企业部分劳动力、减少就业岗位,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又会催生物流企业新职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
关于就业岗位减少的作用机理为: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单位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产品单价下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工人数量减少、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旧产品的需求量减少,生产旧产品的工人减少或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就业岗位减少。关于就业岗位增加的作用机理为: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期产品供应总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为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企业生产产品的工作岗位数量增加,以提高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导致新产品或新生产部门的出现,从而增加了相应的工作岗位。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西斯蒙、马尔萨斯认为技术进步会引起失业,因为就业市场对技术进步有滞后效应,从而导致失业;斯密、李嘉图则持反对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不会引起失业,因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刺激需求,厂家因此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更多工人被雇佣,增加就业岗位;从资本的有机构成来看,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意味着C在相对减少的基础上相对增加。V的相对减少导致了工人工资下降或者就业岗位减少,但C的相对增加意味着生产资料在不断增加,这必然会激发社会矛盾,工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平或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得工资增加或者就业岗位增加。
技术进步对物流行业企业就业的最终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之间的比较关系。如果“替代效应”较大,那么技术进步对物流企业就业的最终影响是负面的,会导致就业减少;反之,最终影响是积极的,会导致物流企业就业增加。
3 人工智能下物流企业的就业效应策略
3.1 就业创造效应的应对策略分析
3.1.1 发展新技术,催生新岗位
重视培育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鼓励发展新岗位,促进创造就业效应的形成和释放,实现双赢局面。加强对高、中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吸引,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努力把握物流行业企业声音,抓住机遇。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智能化物流企业转型,提高效率及服务质量。
3.1.2 完善物流企业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供需平衡
依托现有的物流企业就业信息网络和第三方猎头公司,建立企业招聘岗位专业信息平台,开展专业猎头,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收集就业需求信息的能力,形成国家数据库,实现物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高质量劳务再就业。
3.1.3 实时更新统计调查系统,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响应能力
运用经济社会统计系统,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下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科技、工业、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综合政策执行机制,促进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战略和政策。
3.2 消极的就业效应应对策略分析
3.2.1 加强科学知识的更新
一方面,学校应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通过新的教育内容研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因此,制定物流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战略,建立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物流企业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物流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及应用。
3.2.2 不断提高物流企业员工素质
人工智能时代,应对技术进步对物流企业就业市场带来的变化,要求政府、企业、高校等通力合作,政府大力扶持智能化产业,企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劳动者增强劳动技能,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者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新兴岗位的需求。
4 结 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未在物流行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就业效应,但是人工智能的优势会不断推动物流企业相关岗位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物流企业未来的就业效应如何尚未可知。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了解、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劳动技能,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贺丹. 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4):23-26.
[2] 陈章勇,周宇娇.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的物流业就业岗位问题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8(11):18-20.
[3] 吴海玉. 智能物流人才的就业形势及培养机制研究[J]. 纳税,2017(29):60-61.
[4] 郭梦穎. 智能物流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 经营与管理,2016(10):36-38.
[5] 胡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智能物流实训课程设计[J]. 物流科技,2014,37(10):37-39.
[6] 何勤,邱玥. 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研究:锦上添花抑或是釜底抽薪?[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2):84-95.
[7] 邱玥,何勤.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中国情景下的理论分析框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22):90-103.
收稿日期:2020-12-24
作者简介:李心茹(1996-),女,山东枣庄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张宪昌(1983-),男,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