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路径
——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2021-07-19 02:41刘永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分析模型

刘永志

(厦门集美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各学科的特点,凝练出各学科最本质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上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整合与凝练。通过各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本身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形式。[1]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学生通过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标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5 个方面内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教师们面临的共同课题。现以2019 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路径。

一、从课标与教材中找寻落实教学目标的落脚点

课标对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知道其实质是电子转移,以及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上述必修课程中的要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以及本质的学习。[2]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概念[3],是后续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电池”“电解”教学中的重要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以2019 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3 节为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在教材的编排上,为后面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的教学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后续元素“价—类”二维图的教学中地位更为突出。

此外,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局限于初中学过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以及高中刚刚学过的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分类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分类。当然,让学生在基于证据推理的基础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及建构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分析模型,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落实,还在于引导学生在真实化学情境中,通过学科思维方法,基于证据推理,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的实质,并让学生逐渐形成认知分析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既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能使学科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真正落地生根。

二、从教学设计思路中探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表1 所示。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都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通过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真实化学情境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

表1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三、从知识与能力的进阶中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运用联想质疑导入,发现新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常见元素化合价的分析。因此,选取学生熟悉的铜及其化合物的4 个化学反应。

(1)2Cu+O22CuO

(2)H2+CuOCu+H2O

(3)Fe+CuSO4=Cu+FeSO4

(4)CuSO4+2NaOH=Cu(OH)2↓+Na2SO4

通过判断这4 个反应的基本类型,引导学生分析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哪些变化,前三个反应与最后一个反应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回答出四个反应的基本类型,接着分析元素价态,发现(1)(2)和(3)反应中铜元素价态发生变化,但(4)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却没有变化。接着,为学生对反应类型的思考作铺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是认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分类的一个视角,那么前面分析4 个反应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现,有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有的却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否是重新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视角呢?这样的设计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让学生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并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认识化学反应的新视角。学生对化学反应认识的角度以及思路更加丰富,引发积极思考,提升思维水平。

(二)建立概念认知,认识反应分类及其关系

通过对前面铜及其化合物4 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发现,化合价的变化是对化学反应分类的一个新角度,这是开拓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从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无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类:有元素变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相反,没有变价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即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认知,再让学生判断前述4 个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前面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正确判断出前述(1)(2)和(3)三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基于概念认识的基础,继续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对立统一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的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反应物所含的某些元素降价,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虽然是对立的,但二者却相互依存并统一于氧化还原反应中。根据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让学生试着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中,有哪些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又有哪些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学生经过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就能正确判断。

至此,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让学生对反应的分类有新的认识。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也知道其特征是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变化观念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二者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基于证据推理,深刻理解氧化还原本质

该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首先,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交流·研讨”栏目,引导学生分析金属钠和氯气是如何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钠原子为了达到稳定结构,要失去最外层的1 个电子,变成Na+;而氯原子最外层则需要得到1 个电子,变成Cl-。钠原子失去的1 个电子刚好可以给氯原子,生成的Na+与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在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生成NaCl 的过程中,元素价态的改变正是由电子得失引起的。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对于原子结构认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的。这是基于氯化钠形成过程的事实,让学生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但是电子是微观的,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是接下来设计教学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思考Fe 与CuSO4溶液反应,电子又是如何转移的?我们能够“看”到电子转移吗?这个“看”字,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微观的电子怎么通过实验“看”呢?利用原电池实验装置进行Fe 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进而推理出该反应中有电流流过,正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师生在科学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共同推测出Fe 与CuSO4溶液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让学生感受实验与推理的严谨性。

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电子的转移,能够“看”到电子的转移,即从宏观视角(化合价的升降)深入微观视角(电子的转移)?在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个实验证据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有电流流过,从而推理出有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即Fe 与CuSO4溶液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基于此证据,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切身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即“看”到电子发生转移。

(四)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微观认识和研究物质

让学生初步认识氧化剂、还原剂,会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并熟悉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从而为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奠定基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中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样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相反,反应物中有元素升价,称为还原剂。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那么氧化剂就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的是还原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其所含元素升价,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元素价态的高低,思考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可能具有氧化性,哪些可能具有还原性,并让学生知道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由此,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产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水平,已经从宏观视角深入到微观视角。让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为后面建立并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做好铺垫。

(五)总结提升,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

将零散知识结构化,并建立分析模型,是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思维能力进阶的表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识、思路还是零碎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

总之,作为高中化学核心概念之一的氧化还原反应,要正确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概念学习,向更高层次的问题思考进阶,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宏微结合的探究问题的思路,并基于实验证据,推理反应的实质,逐步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模型,达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分析模型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点拨
教你学好化学式与化合价
化学式与化合价考点展示
点析化学式与化合价
铝热反应的实验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体会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方程式解题与氧化还原理论知识归纳研究
全启发式语言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