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祥 谢宜静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长乐 3502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9 年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打破封闭、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为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新一轮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倡导综合性实践学习,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内容、组织材料与形式,突破时空,跨越课内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合理有效拓展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这不仅可弥补有限的校内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质量,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而且助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能够丰富课堂活动内容,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面,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落实课程改革。
乡土资源的核心和特色是“乡土”二字。“乡土”概念的人文定义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概括地讲,“乡土”即“家乡”或“故乡”。“资源”指的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可以指物质和非物质性的因素。能够进入学校、课堂以及课程的带有乡土意味的资源,都是乡土资源的范畴。教育意义上的“乡土资源”,是指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表现特定地域受众文化心理的物质性的内容系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上好思政课,积极推动改革创新,要始终贯彻“八个统一”。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明确了思政课的研究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教材,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联系各学科以及德育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综合历史、地理、生物、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但是许多学校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忽视道法、科学、信息等学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缺乏重视。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不足,乡土资源的开发尚处于空白或起始阶段。课堂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主,局限在教室和教材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语文、数学学科教材不断更新,并开发出相应的校本教材,以辅助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虽然有所突破,从过去的说理式变为现在的聚焦儿童的生活与成长要素,但是每一堂课的知识呈现大多是图文形式,内容相对简单,具有跳跃性,且还未有相应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内容。这导致部分授课教师只通过三言两语灌输知识,再加上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资源的开发缺乏周密的整体规划,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不够。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众多乡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无形浪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乡土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但是,许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乡土资源利用只是蜻蜓点水。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场馆,只是让学生看看热闹,并没有深入挖掘资源,制定具体的探究任务,这样的实践活动,很难形成对学生的明理、循情、导形的整体化教育过程。
1.拓宽课程,营造生活化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个性养成和人格的培养以及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滋养他的乡土。因此,本土文化最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1]运用乡土资源拓宽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得快、记得牢。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 课《安全记心上》第1课时《安全出行》,为让学生掌握过斑马线的正确方法,教师录制学校门口的斑马线路口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站在座位两侧,现场体验过斑马线,要求做到“先看左边,再看右边,一看二慢三通过”。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课堂,轻松正确掌握了交通规则,逐步养成安全出行的良好习惯。
2.丰富课程,激发趣味性课堂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情趣盎然,除了依托教材中的图文,还可以借助乡土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特别熟悉的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乡土素材,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双共鸣。这样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摆脱以往课堂的说教式、单一性、灌输性。教学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寻找合适有趣的乡土资源,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共同演绎的“丰富舞台”。[2]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2 课时《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呈现“为垃圾分类”的课堂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操作。学生答错时,垃圾就扔不进垃圾桶里,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又趁热打铁,开展课堂小游戏“垃圾分类我能行”,让各小组用小卡片进行讨论分类,最后选取一个小组评点。活动从点到面,全员参与,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3.探究课程,培育实践性课堂
乡土资源浸润着学生的生命,陶冶着学生的文化情怀。课堂内外巧用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学生对家庭、对家乡的乡土情结,引导学生珍视身边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性、体验式的课堂活动中,树立对家庭、对家乡的亲情观念,培育家国情怀,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 课《正确认识广告》,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广告的多种形式和功能,正确认识商业广告。课前,让学生开展小调查,完成一张“广告分享卡”。
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实践,在课堂上讨论、分享,了解广告无处不在,认识到广告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延伸到生活,延伸到社区、家庭、社会。
1.善于捕捉,挖掘社区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是与当地的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虽然呈现社区、公共生活等儿童熟悉的生活领域的教学内容,但是相对有限,学生如果只通过课本学习,对生活领域的了解不够系统,对公共和社区的认识比较零散。而乡土资源中的社区资源内涵丰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引向社会大课堂,让课堂生活化、多样化、具体化。城市社区往往有各种场馆,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学校可统筹兼顾,针对丰富的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冰心文学馆,弘扬大爱精神。学校与冰心文学馆是共建单位,就以家乡著名作家冰心的大爱精神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冰心文学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爱心教育得以延伸。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安排了三个主题:“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辛劳,激发感激父孝顺长辈的情感。有效挖掘冰心文学馆的丰富资源,尝试让学生从冰心身上学会理解父母,关心家庭生活,树立家庭责任意识。
2.精于展现,发扬校园文化
(1)联系校园实际,激发爱校热情
《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 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2 课时,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身体验、观察、调查研究、阅读感悟、举办变废为宝创意展、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懂得垃圾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意义,自觉节约和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课堂上,教师展示学校“垃圾分类在行动”的氛围布置:校内外文化墙上的垃圾分类宣传、学校宣传栏上的垃圾分类宣传、操场教室内的分类垃圾桶等,并播放学校“垃圾分类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切身感到学校垃圾分类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发学生对学校评为垃圾分类示范校的自豪感,也督促学生把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践行到日常的校园生活中。
(2)开发校本课程,浸润养成教育
为践行道法课堂中的品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学校成立“养成教育促进部”,启动“好习惯伴成长”活动计划。教师用活校本教材《学宫》《礼仪》,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品格教育、习惯培养教育的内容得到充分延伸。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穿插到每一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3.乐于探究,开发家乡人文
(1)联系生活,体悟家庭情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缩影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安排一个单元内容,展示学生的家庭生活场景,正是联系家庭生活的好契机。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少为父母操心》,可以根据学情设计调查表,让学生在课前询问父母,并根据他们的烦恼程度例举三条烦恼。
课堂上,学生围绕调查表展开观察、讨论。课前跟父母有效沟通后,了解父母的真实烦恼,再寻找烦恼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父母的内心,体会父母的不易。
(2)感受自然,彰显家乡魅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大多是有代表性的几张图片或少量文字说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纳,挖掘渗透乡土资源的教学环节,合理地进行补充、拓展。家乡的自然风光蕴含着鲜活的乡土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资源。让学生走入家乡,感受家乡之美,享受自然风光,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至关重要。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第6 课第2 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如果只讲祖国的山河壮美,就离学生太遥远。因此,课前让学生收集游览家乡的照片,完成家乡风景调查表。课堂上,当一回小导游,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魅力,产生热爱家乡之情,进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品味人文,树立家国情怀
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最珍贵、最彰显文化底蕴的资源[3],可通过调查探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底蕴,细细品味家乡的人文情怀。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第9 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伟人及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引导学生寻找家乡有作为的科技名人,从古代科学家、家乡科技名人身上学到执着追求、勇于探究的精神品质,增强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将有效拓宽和丰富课堂,充实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用纯真的心灵感悟生活,用敏锐的慧眼观察社会,用有效的探究体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