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划分及其达成路径浅析

2021-07-18 03:17天津贾全全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核心历史素养

天津 贾全全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教育中心)

历史教学中如何科学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呢?众所周知,因为历史地图能够凸显历史事件的空间位置,所以使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在解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时,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因此,很多研究者以此为切入口,把历史地图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结合,但很少有人研究如何通过历史地图来培养其他方面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通过历史地图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素养,又应采取哪些步骤、方法和途径呢?

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历史地图的应用能力水平进行划分。在《课程标准》中,无论是用于指导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还是指导考试评价的学业质量水平标准,都已经进行了由浅入深的分解和水平层次划分。这既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路径。教师可以遵循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目标要求与水平标准,培养高中历史地图的应用能力。其次,借鉴以往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和历史地图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高中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划分的内容,笔者尝试对历史地图应用能力的达成路径进行浅析,以期使历史地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一、高中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划分

历史地图的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地图的认知和使用能力。笔者主张,该能力既包括一般范畴内的要求,如对历史地图的观察、想象、提炼、概括、创造等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师教学的实际,也应包括具有一定针对性、特殊性的能力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目标,笔者尝试对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养成的历史地图应用能力进行了水平划分,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内容上看,表中从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对历史地图应用能力进行了四个水平层次的划分。虽然历史地图应用能力在每个方面的表现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暗藏于历史地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同时,每个方面的4 个水平层次内容要求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以时空观念为例,从水平1 到水平4,由辨识历史地图信息到透过历史地图认识历史事实,由概括说明较长时段和较大范围历史地图的变化到分析和比较历史地图并进行合理论述,可看出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历史地图本身的研究来说,上面表格虽然没有涉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讨论,但已经较为周全的列举出了有关历史地图和学科核心素养相联系的研究范畴。其中,既包括知识层面的识读历史地图基本信息,又涵盖能力方面的区分、对比、辨析、解释、论述历史地图,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如通过历史地图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等。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和加深教师对历史地图教学的研讨和探究。

此外,从历史地图教学的主要目的出发,上面表格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表中历史地图应用能力从划分依据、水平层次和具体内容来看,都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紧密相连,因此,学生学习和提高历史地图应用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和增强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总之,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划分的主要依据和宏观指引,如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地图的理论指导;时空观念是了解和认识历史地图的基础;史料实证是学习和认识历史地图的研究方法;历史解释是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地图基础上形成的叙述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地图的价值追求。而历史地图应用能力的提高则是达成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高中历史地图应用能力达成路径分析

如前文所述,历史地图的应用能力水平划分与五大核心素养水平层次相关联,能够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地图应用能力,进而达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呢?

(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地图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达成培养历史地图应用能力目标的思想指导和理论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比较历史地图,进而论证历史事实。例如在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分布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既能说出不同学派的不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又能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理论,认识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又如比较不同时期的德国历史地图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找出各时期德国版图之间的区别,也要引导学生把几幅地图放在一起,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形成德国历史演变过程的整体印象。

唯物史观贯穿整个历史地图的学习和应用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认知其基本观点,并熟练运用于对中外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掌握识图步骤,养成时空观念

掌握识图步骤是认识历史地图的前提,也是形成历史地图应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读图说史”“据史构图”“比较地图”等步骤使历史地图和历史事实相联系,从而达成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目标的要求。

1.读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的内容来定位历史事件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位置。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地图,包括地图的名称、具体时间和空间“四至”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弄清楚地图中每个标识的确切含义,如文字标注、路线方向和图例解释等,做到点、线、面相结合,颜色、符号、文字相统一。学生便学会了如何提取历史地图中的关键信息。

2.据史构图

即用教材文字叙述去补充完善历史地图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历史地图往往与课本知识紧密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分析相关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和意义,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地图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3.比较地图

即对历史地图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和解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时段、不同范围、整体与局部、静态与动态等多维角度对一幅或多幅地图进行分析,来体会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发展、相互联系和多方变化,从而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完整认识。

(三)学会识图方法,培养实证意识

历史地图是“依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编绘而成,展示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时空特征的地图”。历史地图是教师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史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分析史料的方法和原则来认识历史地图,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依据教情、学情,合理选择历史地图

在选择历史地图时,教师要依据教情和学情的需要确定地图。依据教情就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符合教学情况和有利于突破重难点问题的历史地图。依据学情就是要立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学生对历史地图的熟悉程度和兴趣爱好来进行取舍。

2.分析地图特点,恰当使用历史地图

按照不同的标准,历史地图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按地图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形势图、经济发展图、历史文化图、战争示意图、交通路线图和水利工程图等;按地图涵盖范围划分,可分为综合性地图和专题性地图;按地图内容划分,可分为朝代疆域图、路线形势图、战争或战役局势图、历史人物图等。

不同类型的历史地图各有差异,教师在对其进行说明、比较和概括时,既要宏观把握历史地图图文结合、图文相配等特点,也要具体地图具体分析,才能在使用地图时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疆域图”重在突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国家、某一政权和某一地方行政区域的范围;“路线图”是对历史活动的一种动态表示,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把握其特点,如进军路线图重在关注军队经过的重要地点、重要战场和涉及范围,交通路线图重在关注陆路或水路交通线的起止点(包括经过的重要海洋),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

3.辨别“问题地图”,确保地图来源可靠

“问题地图”指的是“一些地图存在危害国家统一、危害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等严重问题,以及不符合地图管理有关规定的地方”。比如错绘我国领土范围和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因此,教师在应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原则、所熟知的历史知识和掌握的历史材料来辨别历史地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求地图本身内容正确,不能有知识性的错误。

4.学会论从史出,科学应用历史地图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等作为进行史料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也可以用来分析和解读历史地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以2016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为例,题目要求依据“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和对玄奘、鉴真的简要介绍等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此题是全国卷中非常典型的开放性论述题,也是把“历史地图”的信息和文字史料相结合,分析、概括、论述历史事件的优秀范例。题中“示意图”清晰的展示了玄奘西行路线、玄奘回国路线和鉴真东渡路线,学生很容易掌握其路线的起止地点、方向距离和沿途经过地点。依据“示意图”中路线的不同,学生可以总结出玄奘是向西到天竺(印度)求取佛法,而鉴真是向东去日本传播佛学,两者都对佛学的发扬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最后,依据“示意图”和文字材料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提炼出“中国古代为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观点。

可见,历史地图和文字史料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它们都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史料实证素养养成和提升的过程。

(四)实施问题导学,解释历史地图

所有的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在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教师的历史教学还应不断挖掘地图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1.实施问题导学,深挖历史地图信息

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课本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多角度灵活设计问题,创设新情境、新场景。如在介绍《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893 年12 月—1934 年9 月)》地图时,笔者曾要求学生思考毛泽东在哪些地方领导了秋收起义?在秋收起义前后还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而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4 年10 月—1945 年8 月)》地图时,笔者则要求学生思考:中央红军从哪里开始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遵义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主要在哪里指挥革命活动?那里属于哪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思想走向成熟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会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回答,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理解历史解释内涵,多角度分析地图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虽然人们受限于所处历史环境和立场观点的影响,对历史的解释会产生诸多差异,但从人的认知层次和思维角度来看,对历史的解释可分为“基于事实判断的还原性解释”“基于成因判断的因果性解释”“基于是非判断的价值性解释”。笔者认为可以从现象、本质、联系、规律、价值和意义等多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就历史地图的教学而言,在解释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认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现象,也要引导学生探究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者把几幅地图联系起来,探究其潜在的规律或趋势。如在学习《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时,教师不仅要看到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制度这一历史现象,还要透过图中所呈现各诸侯国分布的特点,来解释分封制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西周的统治。也可以把《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秦朝形势图》《元朝行省图》进行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既能明晰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又能认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通过多角度分析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活化历史地图,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特点和优势,立足于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在介绍中国古代秦、汉、唐、清等朝代疆域地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白中国悠久的文明成果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明白西藏、台湾、钓鱼岛等是中国从古至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领土。这样的地图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又能认知祖国的内涵、领土的意义、民族团结的价值。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外传播路线图》中,学生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的对外传播时间、路线,认识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依托历史地图,深度挖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升华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历史地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三、结论

本文提及的应用能力水平划分及达成路径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多种学习历史的媒介,例如历史表格、历史漫画、历史图片、历史年表和历史史料等。这一方面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本身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相关媒介的研究更加适应当前课改背景下不断深化发展的新趋势。

此外,就历史地图本身来说,其类型多样,特点不一,应用情况也有差别。如大多数历史地图都可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但可以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地图较少。因此教师还需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对历史地图进行甄别、选择、转化和活化。

总之,本文虽然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对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进行了层次划分,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照五大学科素养来应用地图,而是应在历史地图应用中渗透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地图应用能力水平的划分为教师落实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找到了切入点、突破口,而学生作为学习和应用历史地图的主体,也将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核心历史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