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新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加上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化等,都会导致其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危机干预转介过程中的困难,总结分析角色定位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角色冲突;角色定位;中学;心理危机干预;转介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身心发展变化飞速的时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他们本来就面临着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再加上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挑战。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因此,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被教育部发文要求学校务必落实到位。本文通过案例,浅析角色定位在中学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中的应用。
一、心理危机干预转介过程产生的困难
当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问题时,需要进行危機干预。这时会出现很多问题,使危机干预转介工作难以开展。
(一)家长不配合。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很多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家长同意才能进行。然而,通过与教师的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很难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家长对于危机干预的工作不是很配合,不愿正视自身的家长责任,没有履行家长应尽的义务。有些家长意识不强或有偏差,拒绝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和治疗。
(二)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目前,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即使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也会遇到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跟需要学生家长访谈的时候,往往是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一个人进行。有些家长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全面,或者不太愿意相信并接受自己的孩子有某些心理疾病,因此,在学校建议将学生转入正规医院治疗的过程中,家长与班主任或心理教师有角色冲突,不利于让家长接受我们的建议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作为班主任,既要管理学生的情感发展,也要给学生制定规则。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转介中,需要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家庭教育中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并签下转介知情同意书。姑且不论是否能让家长签下知情同意书,就这个转介过程,独自一人面对家长的班主任既充当着对家长仁慈和理解的角色,也充当家长的方向引导的专业者角色,同时充当着要求家长必须负起责任的角色。在与家长的会谈过程中,这三种角色的冲突是让班主任很难扮演和转换的。即使心理教师加入,能分担的只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跟家长会谈的专业者角色。
有些时候会出现多人会谈家长,其中可能有班主任、心理教师、行政、科任教师等,当角色分工不明确时,其角色容易串位,角色扮演难以让家长动情地认为,对孩子最好的做法是必须配合学校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三)其它困难。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离异、留守儿童、专科医院距离远,担心被贴标签、吃药副作用等,本文不展开讨论。
二、角色定位在中学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中的应用
(一)建立转介过程中家校沟通的角色模型。转介过程中家校沟通的角色模型有三种功能:慈爱、严格、专业。这模型符合“慈爱有度,严格有方”的教育原则,也符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原则,还有建立安全与信任关系的原则。为做好家校沟通,就需要进行角色定位,即是扮演好自己所处的工作中需要的角色。
从家校沟通的“三角色”模型图可见,这种组合的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家校协同,说服家长接受校方的转介建议,这是基于对学生发展考虑为前提建构的。这个模型有三种基本角色:班主任、心理教师、行政领导。三种角色各司其职:班主任角色从爱生的视角,表达着对学生和家长的爱和接纳的情感,像母亲般,基于爱学生与家长同盟;行政角色也从爱生的视角,但行使着比较威严的规则功能,就像父亲般严格的爱,职位越高的行政越让家长觉得这事情的重要性;心理教师角色是知识丰富的专业人士,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发展角度与家长会谈,其专业的转介建议容易获得家长认可。通过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出相应的角色功能,最终实现家校协同,学生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学生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而转危为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发挥家校沟通三大角色的功能。
首先,明确“家校沟通三角色模型”的三大角色,以及角色的功能,每人扮演一个角色,最好是本色出演,发挥出角色对应的功能,不串角、不混乱。其次,最好能配齐三个角色,如果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可以是兼职心理教师或持有心理健康教育B证以上的教师。第三,行政角色可以依据事情的严重层度由不同层次的领导担任,例如,自残自杀危机等紧急情况的至少是副校长级别的行政更有威慑作用。第四,要求面谈,要么家访,要么校访,并且会谈的环境,尽量创设独立、安全、舒适的空间,与家长会谈最好是围坐,距离适中,不压迫不拘禁,能让家长身体放松。第五,班主任、行政领导、心理教师这三个角色会谈家长的过程中都不要提前离开,需要用心投入,避免引起家长心理防御,这让家长更能感受到校方的诚意,更愿意主动配合。
三、精准的角色定位在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中的成效
通过建立家校沟通的角色模型,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功能,取得了一些成效。
第一,角色定位可使一些认为学校推卸责任而拒绝转介的家长改变态度。如,某中学,某疑似抑郁症女生在上课期间迷离地坐在课室窗台,并且心理普查的抑郁分值已达重度,班主任电访家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和就医,无效。家长认为,学校为避免麻烦要把孩子推出学校。经过指导后启用“家校沟通三角色模型”,由一位落级主任、一位心理教师、一位班主任约访家长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访谈。到访的只有学生的爸爸,因为学生的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在异地。三个角色已经确定,各司其职。班主任谈到学生之前在学校的一些正常的表现,目前看到她在上课期间迷离地坐在课室的行为让人十分担忧,所以,需要找家长一起来商量怎么能更好帮到她,也请来了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和行政领导一起来想办法;心理教师谈到自己处理过一些个案,孩子在青春期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治疗的关键期,一些孩子因及时治疗愈后身心健康地成长;行政主任站在学校为学生负责的角度跟家长交流,明确爱自己孩子的方式不是仅仅为了学业,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需要家长配合,及时带孩子去专科医院诊断和治疗,并希望让家长签下转介的知情同意书。当时家长有些抵触,后来,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下想明白了,决定带孩子去就医,“家校沟通三角色模型”促成了转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