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2021-07-15 02:02佡世伟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肛裂肛管括约肌

佡世伟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肛肠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临床中肛肠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肛裂,此病发病率高,仅次于肛瘘和痔疮,居第三位。肛裂是指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缺血性溃疡,造成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发生不同程度的裂伤,从而造成慢性感染性溃疡病变[1]。主要表现:便血,便秘,以及周期性的肛门剧痛,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排便有关[2]。如果个人压力过大或者排便用力过大,可能会造成肛门周围皮肤发生裂伤,加之炎症改变以及局部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裂口不能及时愈合出现溃疡[3]。病程较长的慢性肛裂患者,不断地排便刺激,使得自愈时间延长。慢性肛裂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便血、失血性贫血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4]。目前临床中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临床治疗中纵切横缝术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该手术方式创伤面较大,术后患者疼痛严重,预后情况差,因此临床上对于纵切横缝术进行改良[5]。本文中将深度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对慢性肛裂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现将分子内容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38.4±3.1)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1.9±0.6)年,其中裂口位于前侧18例,裂口位于后侧22例。研究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37.1±2.9)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病程(2.1±0.5)年,其中裂口位于前侧16例,裂口位于后侧24例。排除标准:(1)年龄大于65岁,小于18岁。(2)孕妇。(3)患有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以及凝血机制出现障碍的患者。(4)对改良纵切横缝术心存疑虑的患者(5)其他原因造成的严重的肛门狭窄继发肛裂者。(6)在患有肛裂的同时有瘘管、内痔、混合痔等其它肛肠类疾病。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纵切横缝术。在肛门裂口的中间位置行一纵横切口。纵横切口上端止于齿状线,下端于肛门外缘1.5 cm处停止。把肛门外部分括约肌切断,扩张肛门。仔细检查肛门周围的皮肤以及黏膜情况,如果有痔疮或者大肛乳头等,对其进行彻底清除。对于肛门周围出现的慢性溃疡阻止进行彻底处理,并对切口边缘进行修整。使用明胶海绵止血,防止患者出现失血性贫血。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研究组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从裂口的正中间位置下刀,做纵横切口,适当延长肛缘外切口,对切口两端的中上部做横向牵拉,使得切口的上段和下段形成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然后,在切口底部左右两侧,对裂口实行横向缝合操作。先对底边和相邻两侧的皮肤进行缝合,然后在从两侧向中间缝合,在缝合过程中注意对称。在缝合时,注意横向缝合的长度大约为3 cm。对于等边三角形的两邻边下部不需要缝合,使其处于开放状态。为了便于引流,需要留置2 cm左右的纵向放射状切口。在手术结束后,对肛门周围的异常组织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加压和填埋止血处理,然后使用纱布外敷,用胶带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痊愈代表: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手术创口愈合良好,排便通畅,肛门功能恢复。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消失,手术创口明显缩小。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手术创口缩小。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手术创口未出现任何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在手术前、后,通过定制的(肛管)直径测定器测定患者的肛管直径,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肛管直径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对两组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手术并发症包括肛门疼痛、水肿以及手术后伤口感染。(1)肛门疼痛包括三度。轻度:患者可以忍受,不需要口服止疼药。中度:患者需要口服止痛药才可止痛。重度:患者需要进行肌肉注射止痛药才可止痛。(2)依据患者水肿程度分为三度。轻度:水肿范围占肛缘1/4以下。中度:水肿范围占肛缘面积的1/4~1/2。重度:水肿范围占肛缘一半以上。(3)对于患者手术后伤口感染程度进行实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97.5%)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7.5%)(P<0.05)。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肛管直径比治疗前的明显增大(P<0.05),手术后两组的肛管直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肛管直径的变化(±s)

表1 治疗前、后肛管直径的变化(±s)

组别研究组(n=40)对照组(n=40)T P 11.328 10.164<0.05<0.05 t P术前1.91±0.21 1.92±0.23 0.124>0.05术后2.85±0.30 2.90±0.28 0.246>0.05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和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水肿和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手术后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肛裂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尚未得到有效证实,临床研究中先后提出损伤学说、感染学说、神经肌肉学说、局部缺血学说等结论[6]。总体来说,肛裂是一种缺血性的溃疡,是由肛门括约肌痉挛引发的供血不足导致的。肛门内括约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平滑肌,起于直肠内下段,止于肛管肌间沟,受到内脏神经的支配,与肛门自制功能相配合,肌张力高,更好的促进排便[7]。肛门内括约肌发生痉挛,会直接造成肛裂。内括约肌发生痉挛时,会导致肛门压力升高,从而引发肛裂,而肛裂导致的疼痛以及炎症的发生会使得内括约肌进一步痉挛,形成无限恶循环,最终导致肛裂经久不愈[8]。有研究表明,肛裂患者出现直肠充胀症状的时候,会导致其体内的括约肌过度收缩,由此可见,肛门的疼痛不会导致括约肌痉挛。因此,在对肛裂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防止括约肌痉挛是治疗的重点,对患者的缺血-痉挛-更缺血的恶性循环进行改善[9]。除此之外,外伤以及手术也可能会引发肛裂,人们排便用力过度,同样也会造成肛裂,使得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引发肛裂。对于临床中病程较长且自愈能力低的患者,会逐步发展为慢性肛裂,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0]。

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治疗慢性肛裂。手术方式一般是在切断肛门内括约肌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存在不同的弊端,传统的肛裂切除术不能有效解除内括约肌痉挛,创伤面积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并发症。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手术是纵切横缝术,它是在传统肛裂切除术的基础上,通过纵切彻底解除肛门括约肌痉挛,有效降低钢管静息压,采用横缝的方式扩大钢管直径,由于纵切横缝术切口张力大,手术后切口容易水肿,粪便残留在横缝处,从而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伤口长时间不能愈合等。因此,在纵切横缝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改良后还是延续之前的纵切,中央切口用引流代替原先手术中中央缝合一针,并在两侧做横缝,可以有效扩大肛管的作用,减小切口张力,使手术后的水肿和疼痛程度降低,同时手术时候的引流切口是中央切口,可以有效减轻因横缝所形成的感染,降低手术后感染发生率。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手术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感染)以及手术前后的肛管直径进行测定,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后肛管直径较治疗前显著增大,但手术后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距,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愈合时间和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水肿和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改良纵切横缝术用于治疗慢性肛裂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手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扩大肛管直径。

综上所述,将改良纵切横缝术用于治疗慢性肛裂患者中,可有效减少慢性肛裂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扩大肛管直径,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水肿程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肛裂肛管括约肌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肛裂切除术治疗肛裂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肛裂需要在饮食方面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排便的奥秘
花椒水治轻度肛裂
治肛裂,我用“温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