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王海鹏,艾常华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广西 桂林,541199)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临床上并不少见,长期脱垂可导致肛门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多需外科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较多,主要分为经肛与经腹手术,各有利弊。近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直肠脱垂的新术式[1-2]。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6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7例,女9例;22~72岁,平均(42.4±6.1)岁;病史2~12年,平均(7.8±2.1)年;脱垂肠管长度3~12 cm,其中3~5 cm 8例,5~10 cm 7例,10 cm以上1例。合并结肠冗长8例,肛门括约肌松弛2例,尿失禁1例。
1.2 术前准备 行肛门指诊,了解有无肛门括约肌松弛,常规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行钡灌肠造影明确有无结肠冗长,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术前行肠道准备,留置尿管。
1.3 手术方法 16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术式。(1)腹腔镜直肠悬吊术:采用静吸全麻,患者取改良截石位,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常规五孔法施术。脐上缘穿刺10 mm Trocar为观察孔,分别于右下、右中、左下及左中腹穿刺12 mm、5 mm、5 mm、5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术者立于患者右侧,置入腔镜器械,探查盆腔情况,包括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及盆底松弛度。先将小肠推向上腹腔,充分显露直肠及盆腔,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右侧切开后腹膜进入Toldt间隙,向外向下扩展间隙(图1),向下游离至直肠后间隙,直达尾骨平面。沿肠管两侧切开侧腹膜向下分离至盆底腹膜,暂不切开直肠前壁处盆底腹膜,然后由直肠后壁向前分离两侧壁,但注意不切断直肠侧韧带,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图2)。向上提拉使直肠变直,然后用4号丝线将直肠右侧壁系膜与骶骨岬处筋膜缝合2~3针固定(图3),直肠左侧壁系膜与左侧腹壁缝合固定2~3针。前壁用可吸收线将直肠前与膀胱后壁之间的腹膜作折叠式缝合,以闭合低深的子宫直肠陷窝(图4),其余位置均用可吸收线错位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以保持一定的向上提拉作用。本组中5例患者直肠脱出长度为3~5 cm,且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选择行单纯腹腔镜直肠悬吊术。(2)腹腔镜下冗长结肠切除术:直肠游离方法同上,距肛门10~12 cm处祼化肠管,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肠管,左下腹切一小口取出肠管,根据乙状结肠冗长的长度确定近端切缘位置,切除冗长结肠后近端荷包缝合,置入吻合器抵钉座,重新建立气腹,经肛门置入吻合器,在腹腔镜直视下完成端端吻合。吻合口远端进行悬吊固定,方法基本同上。本组中6例患者直肠脱出长度5~12 cm,同时合并结肠冗长,选择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术。(3)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扩肛,置入扩肛器,于齿状线上方3~5 cm处直肠黏膜作双荷包缝合,置入肛肠吻合器,收紧缝线并打结,击发吻合器,环形切除冗余脱垂的直肠黏膜。本组中3例患者直肠脱出长度为3~5 cm,肛门括约肌轻度松弛,选择腹腔镜直肠悬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4)肛门环缩术:选择一次性输液器细塑管作为环缩材料,分别于前、后肛缘外1.5 cm处做0.5 cm小切口,用大弯钳自前切口伸入,沿一侧肛周皮下潜行分离至后切口穿出,夹住塑管一端拉至前切口,将塑管置于一侧肛周皮下;同法于另一侧肛周皮下分离,将塑管另一端拉至前切口;将食指伸入肛内,收紧两端塑管有轻度勒指感,将塑管两端交叉后结扎固定。术后6个月取出细塑管。本组中2例患者直肠脱出长度分别为10 cm、12 cm,且合并结肠冗长,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选择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肛门环缩术。
图3 用4号丝线将直肠右侧壁系膜与骶骨岬处筋膜缝合固定2~3针 图4 折叠式缝合直肠前壁与膀胱后壁之间的腹膜,以闭合低深的子宫直肠陷窝
1.4 术后处理 (1)术后适当静脉补液,行冗长结肠切除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胃肠功能恢复后,先进流食,逐步恢复半流食,必要时口服石蜡油,保持大便通畅;(3)术后早期进行肛门括约肌收缩训炼;(4)积极处理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病症,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5例单纯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手术时间平均(118±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5)mL;6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156±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4)mL;3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手术时间平均(138±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6)mL;2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肛门环缩术,手术时间分别为165 min、182 min,术中出血量35 mL、45 mL。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3 d肛门排气,住院6~12 d,平均(8.0±1.8)d。术后随访8~60个月,中位随访26个月,16例患者均未见复发,术后排便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尿失禁、肛周湿疹、瘙痒、排便不尽感或排便困难等伴随症状均好转或痊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直肠脱垂的病因比较复杂,其发病机制主要倾向于两种学说[3],一是滑动疝,二是肠套叠。直肠脱垂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乙状结肠过于冗长;盆底下降,子宫直肠陷窝过深;骶前直肠系膜缺失或骶骨直肠分离,缺乏固定;直肠周围组织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等[4]。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目的是消除或修复上述病理及解剖异常,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5-6]。手术的基本原则为:悬吊固定脱垂的肠管,重建或加强盆底,消除子宫直肠陷窝,缩小肛门。手术方式有多种,但对于最佳手术方式仍无定论,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是直肠悬吊术[7-8]。直肠悬吊术的目的是将脱垂肠管分离提拉后固定于骶骨岬,并通过反应性疤痕粘连达到固定效果,是较为合理的对因治疗术式[9]。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而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康复快,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新的手术途径[7,10]。单纯腹腔镜直肠悬吊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有时需联合其他术式,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才能提高手术疗效[11-12]。本组病例数虽然较少,未设置对照组研究,但仍能显示出腹腔镜直肠悬吊术为基础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安全有效、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与相关研究[13-14]结果相符。
笔者体会:(1)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直肠悬吊术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但患者的发病情况及直肠脱垂的轻重不同,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以获得更好的疗效。(2)手术可遵循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技巧,沿直肠周围间隙分离,出血少,视野清晰,可更好地避免损伤骶前静脉、盆脏自主神经,减少对术后排便、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3)直肠应完全游离至盆底部,直肠后壁应分离至尾骨平面,以便更好地向上提拉脱垂的直肠,术后通过局部反应性疤痕与骶前粘连固定,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直肠缝合固定的要求。(4)不切断直肠侧韧带,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可减少因去神经化导致的术后新发便秘或便秘症状加重。(5)对于腹腔镜直肠悬吊,我们采用不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固定,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补片,减少了异物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也节省了医疗费用,临床疗效确切。(6)如患者合并慢性便秘或结肠冗长,应同时行冗长的乙状结肠与部分直肠切除,不仅使肠管自然顺直,粪便易于通过,还去除了肠管脱垂的客观条件。这一处理尤为重要,是改善便秘症状、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步骤,但切除肠管的长度应精准,保证吻合口无张力,同时直肠缝合悬吊应在吻合口下方进行,以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7)常规间断折叠缝合直肠前与膀胱后壁之间的腹膜,将低深的子宫直肠陷窝闭合并上抬,同时其他位置进行间断错位缝合,以抬高盆底,这样既修复了直肠脱垂的盆底病理解剖缺陷,也改变了腹腔内压力的着力点,使盆底筋膜与盆底功能得到恢复与加强。
总之,以腹腔镜直肠悬吊术为基础的个体化方案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结合了传统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双重优点,更加符合现代外科的发展理念,安全可行,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