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超,罗 文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外科,云南 昆明 650500)
疮疡分为急、慢性疮疡[1]。中医认为,疮疡分为杂证疮疡与阳证疮疡,是由邪气入侵、灼伤血气、毒邪内侵,以致气血凝滞而致[2]。疮疡包括肿疡疔疮、疖肿、痈、溃疡、疽等,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疔疮走黄,导致伤筋损骨[3]。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疮疡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8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19~61岁,平均(38.78±4.12)岁;病程1~7天,平均(4.12±1.22)天。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0~60岁,平均(38.89±4.08)岁;病程1~7天,平均(4.28±1.03)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4]中关于疮疡诊断标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破溃感染化脓形成溃疡面。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阳证疮疡诊断标准,局部红、肿、热、痛,创口溃烂,溃疡面肉芽红活、脓液黏稠,舌苔黄、脉弦或滑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认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③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及造血系统疾病;③严重传染性疾病;④近1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研究。
两组均用抗生素治疗。轻度疮疡口服头孢拉定(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399)2粒、1日3次,重度疮疡者静脉注射青霉素(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732),连续治疗10天。
观察组加用中消膏外敷治疗。药用生大黄26g,草乌、樟脑、白及各18g,天南星16g,川乌13g,石菖蒲、甘草各9g。水洗净,烘干,研磨成粉末。将1600g凡士林置于微火上使其融化,冷却至50℃~60℃,将中药粉末加入其中,搅拌均匀呈糊状,涂抹在疮疡处,绷带包扎固定,防止脱落,每日更换1次。连续治疗10天。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与评分呈负相关。
疮疡和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疮疡大部分消失,无疼痛感或轻度疼痛为好转。疮疡和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红肿范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红肿范围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红肿范围比较 (±s)
红肿范围(cm)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4 5.36±1.23 3.14±1.02 9.216 0.000 6.42±2.51 2.94±1.60 7.755 0.000观察组 44 5.24±1.31 2.58±0.79 11.534 0.000 6.30±2.22 1.78±0.39 13.302 0.000 t 0.443 2.879 0.238 4.672 P 0.659 0.005 0.813 0.000组别 例 VAS(分)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临床治疗疮疡以抗生素为主,但可能产生耐药性[6]。中医认为,疮疡的病因可分为内伤和外感病邪。内伤原因主要是无节制饮食、情志不舒等,而外感病邪分为特殊之毒、六淫病邪或其他外来伤害等[7-8]。
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营卫不和[9-10]。因此,治疗应以补血益气、托出邪毒、消肿止痛、血热止毒、行气活血为原则。中消膏方中生大黄散瘀通络、凉血解毒、清热化湿,草乌、川乌活血通络,樟脑消肿止痛,白及止血、消肿,天南星散结止痛,石菖蒲、甘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效。外敷于疮疡处可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在皮肤表现形成高渗性,可使局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其油性可增加皮肤温度和角质水合程度,提高皮肤黏膜对药物吸收率,充分发挥药效,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创面愈合。
中消膏联合抗生素治疗疮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