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发病机制之探讨

2009-04-23 10:04张粹昌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7期
关键词:发病机理疮疡中医治疗

张粹昌

[摘要] 本文以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等学说来说明疮疡发病机理并加以论证与阐述,特别提出“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治疗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内治和外治相结合,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设想出一些治疗方案,以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疮疡;发病机理;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6-01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科的中医。中医关于疮疡的发病机制,认识颇多,见解各异,笔者认为:致病因素初期,局部气血凝滞。中期,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腐肉则为脓。后期,气血的盛衰决定预后。

1 关于疮疡机制的思考

根据某些自然现象的观察,人类属万物之一,与之并存于自然界,发生往来,互为类比。当人体被外感六淫邪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影响,破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了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肤,病变部即可发生变质、渗出、增生等,在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疮疡的发病原因与疮疡的发病部位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凡发于人体上部(头面、颈部、上肢)的疮疡,多因风湿、风热所引起,因为风性上行,火毒趁之而上炎。凡发于人体中部(腹、腰、背)的疮疡,多因气郁火毒所引起,因气火俱发于中,而及四末。凡发于人体下部(臀、腿、胫、足)的疮疡,多因湿热或寒湿引起,因为湿性下趋,化热则发,乘寒下凝。

对疮疡患者病前自觉症状询问及观察临床表现,1989年9月~1999年7月,笔者诊治的患者9例,其中,痈4例,疖3例,手足部疔疮2例。病前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红6例,占67%;皮色不红,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2例,占22%,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烦燥不安、苔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1例,占11%。

2 关于机制的说明

2.1局部气滞血瘀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个“动”的过程,因此,病理过程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外科全生集》说:“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有湿地。”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因此,治疗本病必须自始自终采取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又必须配合清热解毒之法,凡疮疡轻浅之症,可以外治收功,而重证疮疡,非依靠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不可。

2.2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的机制

疮疡局部的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为脓。当脓肿形成后,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

2.3气血盛衰的机制

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气血充足,外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也易于收口愈合。而气血亏少者,外疡难以生肌收口。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用扶正托毒、调补气血之法,以助气血之恢复,而使疾病早日痊愈。

3 关于疮疡的转移问题

疮疡发展到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肝胃生化功能不得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不足,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虚陷),危及生命。

4 中医治疗疮疡

中医治疗疮疡的外用药物很多,但各有其缺点。经临床观察:膏剂如“生肌红玉膏”、“生肌白玉膏”等短时间应用效果尚好,较深的伤口药膏难以到达病所,长时间应用,局部肉芽水肿,伤口愈合困难。粉剂如“定痛散”、“轻轻乳生肌散”、“月白珍珠散”等适用于浅的疮面,且颗粒大,组织吸收量少,疮面还存有残渣。况且,膏剂和散剂各有其严格的适应证,需精细辨证和把握用药时机。否则,起不到应有效果,长期使用可致肉芽变淡,生长缓慢。西药凡士林和雷夫奴尔纱条,虽然引流较好,但不如上述中药功能齐全和促进肉芽生长快。手术治疗对组织损伤严重,复发率高、痛苦大,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二重感染也常见。抗生素类药物如庆大霉素等杀菌效果虽好,但没有促进伤口愈合之功能,只能靠自身修补。

复方黄柏液洗剂改变了传统的中药外用剂型,克服了传统中药外用膏剂、散剂等剂型中含汞和砷等剧毒品的缺陷,集中西医外用药之长,避其所短,无颗粒,易于吸收,引流通畅,抗菌生肌并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弥补了中医外科临床缺少象西医“生理盐水”、“雷夫奴尔”等常规外用药的不足。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并能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现行外用药的换代产品。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

[3]卢文玉.消肿止痛液在皮肤肿毒疮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68.

(收稿日期:2008-10-29)

猜你喜欢
发病机理疮疡中医治疗
奶牛乳房炎发病机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益气药在疮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消托补三原则指导学生对中医外科学中疮疡外用药物的选择
比较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疮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