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璐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湛江 524000)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目前中老年人群最容易罹患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患者一般经过系统治疗能够摆脱生命危险,但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以偏瘫最为多见[2]。患者患病后如果能够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则能在最大程度上重塑中枢神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是单纯康复运动训练所需的恢复时间较长,部分患者依从性、耐受性差,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所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方法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有临床研究显示,中医针刺在中风后偏瘫治疗中具有较大优势,可以根据不同证型选取不同穴位进行治疗,从而提升治疗效果[3]。基于此,该文选取2020年1—11月该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康复运动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对照法分成两组,各42例。A组患者年龄55~78岁,平均(66.18±7.37)岁;女性18例,男性24例;左侧偏瘫者16例,右侧偏瘫者26例。B组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65.73±7.66)岁;女性19例,男性23例;左侧偏瘫者15例,右侧偏瘫者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该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患者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为中风,且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的相关标准,一侧肢体出现瘫痪,口眼歪斜,偏身感觉异常,肌力评级为0~2级;生命体征稳定,预估生命时长超过6个月;无精神系统疾病史;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研究知情,且自愿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随肝脏、心脏、肾脏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中途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伴随皮肤疾病或破损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1 B组
患者单纯采用康复运动治疗,30~45 min/次,2次/d,具体方法如下:(1)床上肢体功能训练:待患者原发疾病稳定,可以在床上坐起时,让其在健侧肢体帮助下适量地活动患侧肢体,例如:用健侧手臂协助患侧手臂上举;床头拴上牵拉绳,用健侧手臂拉着绳子进行翻身、抬腿等训练;健侧腿从患侧腿膝盖处向下滑动,经过小腿直至患侧脚踝处[4]。(2)坐起和站立训练:将床头适当垫高,患者尝试自己坐起,从较小的坐起角度开始,慢慢增大角度,延长坐立时间,最终能够达到双腿自然下垂坐在床边的状态。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缓慢进行,避免患者出现头晕症状。患者能够保持坐立平衡后进行站立训练,先将身体重心放在健侧腿上,保持平衡后再慢慢地转换重心到患侧腿上,每次训练时长根据患者具体表现而定。(3)行走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独立站立较长时间,则可以开始在他人搀扶、拐杖或椅子辅助下展开行走训练,开始时以原地踏步为主,将患侧下肢抬起,重心放在健侧,再慢慢地变换重心到患侧腿上,直至可以向前走动,最终恢复独立行走;并根据康复程度增加训练难度,进行上下楼梯、跨步等训练。(4)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训练患者自行完成穿衣、用餐、刷牙等活动,开始时可以让人帮助,之后应逐渐让患者独立完成,并鼓励患者用患侧肢体完成训练[5]。(5)被动运动:严重瘫痪、不能自行完成上述训练项目的患者,要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被动康复运动,包括外展、旋转、内收、屈伸肢体关节部位等。①足部被动运动:帮助患者将患侧下肢抬起、伸直,用手托住小腿,做脚面绷直、足尖勾起以及踝关节旋转等动作[6]。②手部被动运动:将患者的手指、手腕握住,进行手指屈伸、手腕屈伸运动。③前臂被动运动:双手分别托住患者患侧肘关节和手腕,掌心向上,前壁向上臂靠拢,慢慢地做伸展和屈曲运动,同时保持前臂伸直状态,做内旋运动。④肩部运动:拖住患者患侧上肢肘部,上臂进行外展、复原、重复上举(角度不要超过90°)运动。
1.3.2 A组
患者在B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穴位选择:基础穴位为:人中、内关、三阴交;上肢偏瘫者再选择大椎、阳池、合谷、曲池等穴位;下肢偏瘫者再选择委中、太溪、悬钟、环跳等穴位。针刺方式为针刺配穴提插,按照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每15 min捻针1次,留针30 min,结束后适当按摩患者肢体。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为依据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80%为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60%~79%为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6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①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最高分值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②使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最高分值100分,<20分表示残疾、完全不能生活自理,20~39分表示明显依赖他人、重度功能障碍,40~59分表示部分生活需要他人帮助、中度功能障碍,≥60分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基本能自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n(%)]代表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s)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各组治疗前,且A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和BI评分[(±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和BI评分[(±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A组(n=42)B组(n=42)t值P值43.25±3.46 43.69±3.78 0.556 0.579 75.36±5.59a 61.08±5.24a 12.078 0.000 32.92±3.15 33.04±3.46 0.166 0.868 55.17±6.58a 43.61±5.17a 8.953 0.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等的改变,中风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中风患者急性期过后因神经系统结构已经发生改变,易患上偏瘫,呈现口眼歪斜、偏身感觉异常等表现,生存质量降低[6]。但是研究发现,神经功能具有可塑性和可逆性,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法,就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良好的修复,继而提升其生存质量[7]。康复运动是中风后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长时间系统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恢复肌群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肌力,还能反复刺激大脑皮层活动区神经,最大程度激发大脑损伤细胞代谢潜能,让受损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被激活,达到组织功能、结构重塑和再生的效果,恢复受损区神经功能,减轻残疾程度[8]。虽然康复运动对肢体偏瘫的康复效果良好,但是所需康复时间较长,如果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则会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中医认为中风后偏瘫属于“偏枯”范畴,主要是阴阳失调、运化不畅所致,而偏瘫的产生是由于经络阻塞、气滞血瘀致使气血紊乱、无法滋养筋骨,故而出现生理功能障碍,所以应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为主要原则进行治疗[9]。针刺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针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效果,进而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促进相应部位生理功能恢复。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能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还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代偿行为,进而增加大脑供血、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10]。若将该疗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弥补不足,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一方面,经过康复运动治疗,能让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降到最低程度,让残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另一方面,针刺不同的穴位能够综合改善机体功能,针刺曲泽、合谷、曲池等穴位可疏通经络;针刺膻中、气海等穴位可平衡阴阳、疏通气血;针刺大椎、命门、百会等穴位可温阳益气、行血通络。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能减轻患者的各方面功能障碍,缓解偏瘫症状,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奠定基础。
在该次研究中,采用康复运动联合针刺治疗的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单独采用康复运动的B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独康复运动相比,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更具优势,对缓解患者偏瘫症状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运动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