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一潇
【摘要】现代化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课堂和课后训练的有效性有了更大的挑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现阶段的首要目标。改善课堂气氛,将课程趣味化,以多种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和课后训练
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频现,许多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学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学校和家长急需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爱上学习。这对当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趣味性引导教学
对于日常生活花费这样的计算与小学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可谓是完全的吻合,基础的加减乘除,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用得上。可小学数学的教育真的有效吗?我们刚步入小学便开始九九乘法表的背诵,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比什么记忆都要深刻,但光是计算。就算能以各种多样的计算方法获得正确的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呢?经历过小学的我们都知道每天的教学内容都是重复的计算,即使已经明确地知道该如何求解,但是还是要反复地去做出解答,不仅没有效率,也没有获得相应的质量。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内容的有效性才是首要解决的任务。学习数学的目的的确是做到精确的计算,但重复的对一个点进行讲解,获得的效益反而可能降低,应准确的预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不会感到吃力。对于课堂和作业的布置,不应该只局限于每天进行加加减减,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也能使理解的程度降低。例如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接力回答问题,在课件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避免课堂上产生冷场,调动上课的气氛。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课堂上,总是会出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老师的嘴巴一停下来便一片寂静,活泼的氛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小学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容易产生反向的结果,压力有时可以促使人前进,可长此以往往适得其反。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才是适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现在的课堂都是一个人一个座位,每位学生都只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进行统一的学习,但每个人学习的能力都有所不同,按照同一种会产生,有的同学完全掌握却还在学一个东西,个别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却要跟着大部队向前走。这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解决,既要重视整体,也不能忽略个体。对于整体,我们可以开始小组教学的模式,将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问题,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异,老师也可以更容易的知道学生的问题。将学习放在小组中,集体的荣誉感也能让学生得到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的问题上,不如多试试把知识点与对应情景相结合起来,知识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难以产生学生的共鸣,学习的最终目的也难以达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的。教师要发现和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把加加减减带入在超市里购物。有了生活的烟火气,数学也就没有那么无趣了。对于几岁十几岁的小学生来说有趣和奖励往往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
三、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合理的奖励机制可以督促学生的进步,游戏中我们通过装备实力的提升获得了成就感,让我们有动力继续游玩下去。学习中也可以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激励获得动力。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过分的施压,不仅是小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过于厚重,“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你的父母还指望着你。”这样的压力真的适合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说吗?因为成绩而站上天台酿成惨剧的新闻已经数不胜数了。请不要再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向学生施壓。别人赋予的压力再多,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大过自己的反思,重视反思的有效性,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才是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方向。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我,明白在学习上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反省同时也适用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学习不能只是学生一个人的努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无效的教学行为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我们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轻松学习。用不断改善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金色大门。
参考文献:
[1] 阮昕.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设计的策略[J]. 读与写,2022(4):168-170.
[2] 毕玉文.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J]. 才智,2017(25):91.
[3] 郑义.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 魅力中国,2017(3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