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颖
[摘 要]打造生动而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文章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为例,从创设历史情境、培育核心素养两方面阐述如何打造生动而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情境;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73-02
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两种窘境:其一,对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堂缺乏兴趣;其二,对教师而言,历史学科课时少、内容多、效率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造生动而高效的历史课堂呢?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为例,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学生和课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是本书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一课,衔接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于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初一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只有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才会萌发出幼芽来。笔者首先利用学生熟知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笔者介绍词作者李煜这个悲情人物:他有着非凡的艺术才华,被称为“千古词帝”;他不通政治,统治昏庸无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他曾被迫以“违命侯”这个屈辱的名号过着囚徒生活;作为囚徒的他在生日当天创作了这首词,把亡国之痛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也正因为该词流露出极度的怀念故国故乡之情,而成为他的绝命诗,他因此被赐毒酒而死。笔者的这番介绍,成功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激活了课堂,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历史虽然记载的是人类社会的过往,但也体现着历史人物的情绪和温度。本课第一部分“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再如,“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的历史意义”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为了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笔者精心挑选并剪辑制作了视频《中国通史:陈桥兵变》和《中国通史:五代十国》。用视频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实直观的体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从学生看视频的专注度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情况,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历史教育家赵恒烈关于教学语言有“三种境界”之说,第一种境界是把自己所想讲的东西如实表达出来;第二种境界是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种境界是文有限而意无穷,能带领学生入其境、見其人、闻其声。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精心而恰当地创设历史情境,再配以精炼又传神的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又能促进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以往在教学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时,教师通常会讲述或让学生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让学生多渠道地感悟历史,但因为部分学生对历史不熟悉,不能产生共鸣,结果事与愿违。笔者认为将情景剧搬到课堂上是一种有效的做法。笔者在课前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适合的学生扮演角色,然后帮助他们进行相关的准备。课前,全体学生都很期待情景剧这一环节的到来。在课堂上,学生的表演,既成功再现了历史,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对于情景剧的准备和演出过程都记忆犹新,对于“杯酒释兵权”这一知识点都能掌握得很好。笔者在课堂上通过情景剧创设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与历史之间搭建了桥梁,进而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
在历史课堂中不断创设历史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这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前提。
二、培育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地图是为了体现空间观念最常用的史料。我们习惯于利用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来认识历史事物,较少考虑从空间的延展性来看问题。事实上,从空间延展性的特点认识历史也是认识历史事物内部联系的主要途径。笔者在讲述“北宋局部统一的方针、过程和意义”时,便充分借助了地图,在讲解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在地图上进行标注。之后,笔者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和填图册上做标记,以使学生更宏观地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正如施如怡老师强调的,历史地图是教学设计中最常用的图像史料,它的最大证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地图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打造高效课堂。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北宋的政治》这一课的重点,该内容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而言很陌生,有点难以理解。历史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依托教材,在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历史解释的过程。想要建构历史解释,就必须要拿出可信和有说服力的史料作为依据。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精心选取了一些符合学生认知和紧密联系课本知识的史料,分别展示给学生,并进行讲解说明。
材料一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宋史·兵志》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元《文献通考》
材料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笔者通过逐步讲解史料,使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本知识,同时提升了核心素养。
《北宋的政治》一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地评价重文轻武政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笔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放置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量,学会全面、客观、多角度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重文轻武政策时,学生都能够认识并理解其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学生亦能认识到其弊端: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解读历史,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既是每个历史教师的愿望,也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学生和课堂,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和基础;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和关键。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旭飞.回到现场促进学生理解历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94-96.
[2] 陈倩,许柏梅,叶德元.浅谈历史数字故事对教育教学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6):24-27.
[3] 赖立新.让课堂真情弥漫:谈中学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形式[J].中学历史教学,2017(5):46-48.
[4] 施如怡.用图像证史 让证据说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5):30-32.
[5] 李海龙.历史教学中引领学生建构历史解释的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7(1):75-81.
[6] 李剑鸣.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J].史学集刊,2005(3):19-25.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