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不教之教”的四条路径

2021-07-12 02:43朱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6期

朱伟

[摘   要]叶圣陶先生提倡“教是为了不教”,这种“不教之教”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不能“为教而教”,而需要在尊重学生、关注学情、注重方法和着眼长远的基础上教。因此,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通过以生定教、先思后教、边做边教和分层施教等方法,建构更务实、开放和灵活的课堂教学范式。

[关键词]不教之教;以生定教;先思后教;边做边教;分层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08-02

“不教之教”最早可见于《吕氏春秋·君守》,主要指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也指在日常言行中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不教),最终达到“教”的目的。叶圣陶先生创造性地把它引入教学中,提倡“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其实已经改变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教”成了学习的目的,学生主动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即使减少“教”的步骤,他们也能自觉成长。因此,用现代视角来看,“不教之教”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自觉、自主和主动学习的方法。

事实上,现在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以致思考弱化、讨论淡化、效能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难度的加大,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渐衰微,学习的兴趣也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发展到厌恶逃避。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围绕以生定教、先思后教、边做边教和分层施教等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始终维护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

一、以生定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上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和积累,他们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态度,可以说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早已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上课之前的所有设计都只是预设,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和改进,同时教授两个班的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在教第一个班时总觉得磕磕绊绊,而到教第二个班时却流畅自然。其中原因很简单,教师在教第二个班时,已经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和流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因此,“以生定教”首先要关注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对社会的认知等,都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利用的资源,能助力教学效能的提高。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他们会把自己看成“小大人”,并且有了“被关注”“被尊重”的自我意识和要求,也有了对教师某些说教或行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上主动表现的机会,有效实现“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引导学生利用伙伴间的影响力,完成默会知识的传递。教师在教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让教学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易于被学生接纳。每一位好教师都要“以生定教”,从契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采用学生能理解易接受的方法去设计、安排教学。这样自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以生定教”需要避免无谓的迁就或人为的拔高,既不能低效空洞地表扬,又不能高调架空地分析。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浸润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并结合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能力,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进行自我修炼、自我领悟和自我生长的过程。

二、先思后教,在学生思考理解后教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最重要的无疑是学会思考。学生的每一次思考,无论成败都是有意义的。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培养兴趣、集中精力,进而深入学习。“先思后教”就是要让每一节课从教学导入开始,便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先思后教”需要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始终要坚持自己的“教”发生在学生的“思”之后。比如在《黔之驴》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驴、虎的形象。教师先让学生寻找文中的语句来分析比较,再帮助学生梳理并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最后结合情节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中驴、虎的行为和语言,使学生逐渐深入了解驴、虎的性格,挖掘文中蕴含的寓意。正因为学生有了前期对驴、虎言行的思考,他们才能有自己的话可说,有自己的情可抒。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一,这正是教师深入开展小组合作研讨的契机。学生先思考,教师再教授的方法,不仅践行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强调的“思学并举”的要求,而且更突出了学生的思考对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作用。

另外,“先思后教”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教与不教”的要求,教的是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不教的是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怎么学也学不会的。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表述、多动手、多推导。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养成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的习惯,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边做边教,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懂,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更多期待的是教师的传授,而忽视了同伴之间的影响。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误认为只有教师的教导才可以让自己进步,二是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尊心强,缺少对同学的信任,觉得他们帮不上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推动互助式伙伴学习的开展,让学生根据座位就近组合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各式帮扶或合作,以增强互信,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设计能够提供交流展示机会的课堂活动,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比如,教师在课前安排一定的反馈练习,并让学生带着这些练习所呈现的差异性开展学习活动,以推动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让学生自主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的方式,更容易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进而逐渐影响他们彼此的思维、态度、行为,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学生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加强引领。从正面来看,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差异成了他们学习的助推器,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近的学生,不但会把各自的知识与技能教给伙伴,而且会把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给伙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增强自信,而且有助于促进生生互动。但從反面来看,一些学生的不良言行等,容易引发学生间的矛盾,需要及时规避。

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陪衬。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讨论辨析,有时还会触发许多创新,从而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和趣味。

四、分层施教,在学生产生不同需求时教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空中课堂”“线上教学”等授课方式广受关注。这些方式虽然满足了不接触、大覆盖面的教学需求,但也更多地暴露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以及师生之间互动不够、反馈不畅等缺点。笔者发现,受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过一个多月的线上学习,原本学业水平便参差不齐的学生更“两极分化”了。教师要明确,有效分层、因材施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复学后,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两次有针对性的摸底反馈测试。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分层教学:一是教学目标分层。教师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和划分,确保不同学生都能找到与其相契合的学习目标。二是实践活动分层。针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优秀生互助合作,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中等生深化理解,稳中求进;学困生激发兴趣,体验进步和成功。三是训练测试分层。教师自己设计作业和测评试卷,按照不同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等多个类别,使学困生有题可做,且能做对,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是评价方式分层。以往在评价时,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优秀生或学困生。教师可按照班内学生的水平将他们分成三四个层次,并设置每个层次的“进步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进步的“曙光”。分层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化,使它们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有用武之地。

初中语文教学要“点面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到优质、均衡、公平的教学,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审慎稳妥地应对,有效落实“一班一策”“一生一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是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师的教必须让位于学生的学,“不教”之举是激发学生“自学”“再学”“深学”的大胆尝试,“不教”之思是丰富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持。学生也许现在还不懂得“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道理,但教师必须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信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良好的氛围,能自由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并寻找到适切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相信:“授之以鱼”,不如不需要教也会“渔”。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成尚荣.叶圣陶“不教之教”:核心素养的教学实现方式[J].教育家,2017(24):19.

[3]  成尚荣.“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J].江苏教育,2013(26):1.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