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
[摘 要]初中生大都学习过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包括《背影》《春》等。每每阅读这些作品,学生都能感受到文字与情景交融的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谨慎、清隽沉郁,向来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朱自清有着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其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法使每篇作品都极富真情实感。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主要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21-02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作品的分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既有随笔,又有游记,还有杂文等,或是叙事言情,或是状物绘景,或是谈文论学,或是评时议势。仔细阅读先生的文集会发现,其散文往往兼备叙事、抒情、状物、议论等诸多因素,大致可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大类。笔者认为,可将其作品进行如下分类:一是通过写当时的社会生活来抨击黑暗现实的作品,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二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作品,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等;三是以写个人或者家庭生活为主的作品,如《背影》《儿女》《悼亡妇》。
二、构思严谨且设“眼”有致
朱自清的散文构思严谨,设“眼”有致。朱自清十分重视文眼的选择,着力于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他会围绕着这个“焦点”,集中繁杂的片段,使其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高度凝练。如《荷塘月色》的开篇,朱自清便“揭了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紧接着从荷塘做文章,通过蝉声和蛙鸣突出一个“闹”字,又通过荷塘的月色突出一个“静”字,随后关联《采莲赋》和《西洲曲》,用采莲时热闹的情景反衬荷塘月色的“静”,最后还留下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通过首尾呼应含蓄地表达了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写作散文须选好“文眼”是广为流传的艺术创作经验,明确了文眼,方可“隐其境、有虚实、构疏密”。就如《背影》一文,围绕“背影”不断剪裁布局,细数了父爱的种种,定下了深情怀念的基调。文章在开头便点明了主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写“我”与父亲因奔丧而相聚。接着写父亲还是不放心,要亲自送“我”上车,这揭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如此简练的叙述为即将描述父亲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和准备。再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集中渲染,一方面展现出父亲行动的艰难,一方面突出“我”的情感。最后概述父亲年老凄凉之境及惦念儿孙之情,通过描写“我”读信时的心境,再次提及父亲的背影,这样便做到了首尾呼应、感情激荡。
三、真挚朴实且亲切自然
真挚朴实、亲切自然,是朱自清散文的重要特點之一。朱自清为人淳朴正直,因而其文章也散发着率真的气息,以至于很多平凡的小事,在他的笔下都显得十分真切感人。再说《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片段:“……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普通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平无奇,但却展现了深厚的父爱,这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
朱自清在文章中写了许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他不谈哲理,也不灌鸡汤,将一些家常琐事几笔写出,并把真挚的情感展现给读者。如《背影》中,通过刻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朱自清创作的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且精雕细刻描写对象的特点。其往往给人一种准确、具体、直观的印象,使人倍感亲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读起来之所以让人倍感亲切,是因为他极其擅长与人倾诉。他的很多作品都直抒胸臆,他总是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事情的原委等告知读者,就像和生活中的好友聊天一样,他把读者当作自己的朋友。如《白种人——上帝的娇子》中:“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这一段,朱自清先生点出他在一个十来岁的白种人小孩面前,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那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上海市尚且是这样、一个成年人在一个十来岁的白人小孩面前尚且是这样,也难怪日本人敢把“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写出来了。在这篇文章简单且直白的叙述中透露出了朱自清深厚的家国情怀。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屈辱、对国家和民族落后的忧虑向读者诉说……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在创作之时,便已将读者当作知音好友了。
四、观察细致且描写生动
刘勰《文心雕龙》曰:“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其大致意思是深入体察风景,精细钻研花草树木的状貌。朱自清先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理解得十分透彻,他善于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他认为,于每事每物,需剥开来看,亦得新异滋味。我们来分析分析《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经精雕细刻,把荷塘月色之美,生动传神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阅读时心旷神怡。按我们的思维来想象,荷塘和月色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应合在一起写,但朱自清先生却偏偏把它们分开来写。先写月光笼罩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中的月色。这样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地把景物的状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落笔之时,朱自清先生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还结合了静态、动态等艺术角度,着力写出了荷花、荷叶等的形态、色彩、大小、数量、气味等,使得其所刻画的景物形神具备。如表现荷花在月光下的状貌时,一连用了三个比喻,从“一粒粒的明珠”到“碧天里的星星”再到“刚出浴的美人”,使读者脑海里浮现出月光下荷花的风情万种。这三个比喻,犹如零星的花朵缀在了层层绿叶之中,显得那么含情脉脉、优美动人。
再来看《荷塘月色》中写塘中的月色的这一段。朱自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错落有致的光与影。这种比喻使读者阅读时眼前一亮,不禁赞叹一声:“多么绝妙的比喻啊!”
朱自清先生对自然景物描写得十分细致,此外他还特别擅长抒写社会人生,就说《背影》这篇具有自叙性质的散文,其篇幅虽然不长,但是一篇入选教材、历经岁月洗礼的名作。此作品描写的是家庭琐事,但朱自清凭着精确和缜密的观察,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影》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它着力描写的不是人物形象,没有完全展现人物的神情样貌,其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背影。通过写父亲在浦东车站送“我”时,蹒跚地为“我”去买橘子的背影,表现浓浓的父爱。因为是描写背影,所以我们会发现描写“走过去”的内容比描写“走回来”的内容更加详细。
父亲下这边的月台“尚不大难”,但要爬上铁道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朱自清先生着重描写了后者。其先写了父亲的着装,勾画出了父亲大体上的样貌。然后用“蹒跚”,展现父亲行走时的不便。写下这边月台时,用了“探”字来表达父亲动作的不灵活,用字十分准确。文中最精彩的片段,则是写其父是怎么爬上铁道那边的月台的。在描写手部动作时用到了“攀”字,“攀”给人一种特别吃力的感觉,再加上双脚的动作“缩”,便把父亲是怎么爬的描写得更加细致、更加有画面感。朱自清先生抓住这几个细节,通过平平实实地描述来表达其情感,展现了其极高的艺术造诣。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的地位不言而喻。朱自清先生手中的笔杆仿佛是一支魔棒,无论是哪一类题材,都能幻化出优美动人的文章。我们惊叹于朱自清先生的笔法,被其散文中体现出的真情实感所感动,也被其散文中蕴含的独特艺术特色所折服。
[ 参 考 文 献 ]
[1]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 郭淑芳.意境美和动态美: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浅谈[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Z1):94-100.
[3] 张国庆,涂光社.《文心雕龙》集校、集释、直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 王淑紅.浅析《荷塘月色》中的“江南采莲”[J].青年文学家,2020(21):26-27.
[5] 高友泽.以《荷塘月色》为例看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J].好家长,2014(51):121.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