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刚
【摘 要】培养残障儿童个性发展离不开课堂,尤其离不开美术课堂的摇曳生姿。如以人文滋养为落点进行美术教学设计,以个性多元为方向进行美术教学设计,以“左右连接”为突破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同时,培养残障儿童个性离不开教师的强力评价,如个性评价、人文评价和多元评价。深刻挖掘美术课程中特别有利于残障生个性发展的因子,加以教师特别的引领、艺术的处理和有意的侧重,或能真正助力于残障生的个性发展,助力于特殊教育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残障儿童;美育手段;现实追问;个性多元;多元评价
新的课改理念下,残障儿童同样需要个性发展,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因为“残障”仅仅意味着身体层面,并非精神层面也有“残障”。或者因为“身体有残疾”,所以更需要个性的发展、心灵的丰富和道德的充盈。如何通过个别化教育原则,注重通过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来助力于残障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来自一线的实践创设。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依托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手段,或能真正让残障生凸显个性、习得技能、得到滋养。美术课程之“人文性、实践性、个性化”之特点,恰恰顺应了残障生之“个性化发展”的特点,美育手段中“情景化、分层化、多元化”之特点,恰恰与残障生需要“特别与诗意”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深刻挖掘美术课程中特别有利于残障生个性发展的因子,加以教师特别的引领、艺术的处理和有意的侧重,或能真正助力于残障生的个性发展,助力于特殊教育的高效发展。
一、以现实追问认清残障儿童个性现状
时下,小学美术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现状仍然存在:统一授课、统一布置画作、统一美术探索活动、统一进行评价……这样的“广场集体”行动对残障生尤为不利,一方面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残障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了班级整体美术教学费时低效的不良后果。更重要的是,因为“整齐划一”,因为个性化教育严重匮乏,孩子们包括残障生个性泯灭、独立之思想消失、创新意识滞后,自然更谈不上创新作品的诞生,谈不上创意人生的打造。
另一方面,因为智障生数量较少,几乎淹没在正常生的“汪洋大海”中而不被老师看重,學习、作业、社团活动中几乎被“边缘化”,他们只好自己或自由涂鸦,或随意挥毫,或胡乱泼洒,犹如“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时刻既是“混乱期”,也是“机遇期”;既有“生成点”,又有“糟糕点”。如何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使残障生既能成为美术课堂中的“主力军”和不可或缺的“生成性资源”,又能收获沉甸甸的个性发展成果,成为美术教师的一个重要命题。
智障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本身就存在缺陷,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接受和理解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智障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感知觉、视觉和触觉反应不灵敏的情况,在信息接收与表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感知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薄弱”等特点,所以更需一种特别的、有创意的、摇曳生姿的教育方式,更需“实施弹性与支持性策略”,还有,尽管智障学生有很多 “缺点”,却恰恰有“一定的好奇心”、“比较容易兴奋”、“喜欢音乐和美术”等不能划分到“缺点”中的特点,而这更需要“教师整合教育资料,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需要借鉴、引用和实践美术手段。
二、以方法创新促进残障儿童个性发展
(一)以人文滋养为落点进行美术教学设计
听听这样的一些言词:“我家孩子画得太逼真了,怎一个‘像字了得?”这是夸奖还是贬低?画得像真的好吗?实际上,“画得像”只关注了技巧方面,而仅仅关注技能技法技巧是偏颇的,是狭隘的,是得不偿失的,与“个性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与“所有孩子尤其是残障生都得到个性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基于此,我们需要改一改思路换一换理念了,我们需要从人文滋养的角度来重构框架与路径,以期教改的“甜果子”也能让残障生品尝到。
曾几何时,一些美术教师只关注正常生,只关注“物”的存在——材料的低成本和恰到好处、画室的安静与多姿、画笔的丰富与玲珑、画板的恰到好处与精致构造等,而忽视了残障生的个性发展。部分教师,习惯于把一种僵硬的、恪守传统的作画方式强加给学生。长此下去,童心泯灭了、灵性遮蔽了、创作力萎缩了。基于此,教师应当眼中先有“人”(尤其是残障生)后有“物”。
实践证明,先有“人”后有“物”时,“虚假”的、雷同的、缺乏个性张扬的作品就会失去市场。相反,个性发展便有了凭借、空间和舞台。这意味着,教师应该远离以竞赛获奖为目的而忽视学困生尤其是忽视残障生的做法。当教师充分关注“残障生”时,鲜活的、原生态的、个性化的作品才有一席之地。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是关注“人”的先行者。
(二)以个性多元为方向进行美术教学设计
如果美术作品都追求“像不像”,那么所谓残障生的“个性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的“创新发展”就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做法是一定引领孩子们“似像非像”——有点像,但是有自己的加工、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补充、有自己的另类思考,一定要更注重“好”和“妙”;一定要让学生尤其是残障生进行创意想象、创意选材、创意绘画和创意修改。
以《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为例,照样子画瓢是要不得的,抄袭与纯复制是应该予以摈弃的,可以让残障生最大限度地进行想象画:耳聋者长出了五个耳朵、瘸子小猪居然有八条腿、“口吃”小鸟学会了三门外语……这样的创意包含着残障生的美好期待和个性追求,意味着他们在绘画领域和精神层面上的“重生”,尤其应该得到格外的提倡和大力的普及。
(三)以“左右连接”为突破进行美术教学设计
个特和创意来自于无所不在的“连接”——残障生尤其需要这样的连接——连接自然、连接美好、连接精彩、连接更大的时空。而在这样的连接中,美术作品本身或已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连接中,残障生绘画兴趣的汩汩而出,想象力、个性力和创新力的不断挖掘、美好情感的不断润泽、美术经验的不断累积、个性意志的不断张扬,才是学校小学美术教育中特别是特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
仍以《这个地方有点怪》的教学为例,可以这样“连接”:因为某个动物的四肢受伤了,所以给动物按四个轱辘行不行?因为肥胖走不动,所以安个翅膀冲向蓝天行不行?因为眼睛瞎,安个天眼或者火眼金睛行不行?……可以在视角元素的“点”上下功夫,可以在“线”上进行创新,可以在“面”上进行破解,可以在“色彩”时进行不一样的渲染。
三、以多元评价助力残障儿童个性发展
残障儿童的成长,真的需要一些“重要他人”的评价激励,而且这个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好的评价犹如“催化剂”,能够催生出活泼泼的学习动力。对于残障生的美术作品的效果评价不是单一的,而是个性化的、人文化的、多元化的。
(一)个性评价
正如上文所言,残障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上,应该少一些“像不像”,多一些“好不好”“妙不妙”。否则,残障生就会变成只知道复制不知道创新的鹦鹉,变成“人云亦云”的复制者。以下几点不可或缺:
1.关注残障生视角下的作画习惯(例如也许是左手画画,甚至是用脚来作画;还比如也许习惯于无人处作画,习惯于音乐中作画……);
2.注重残障生绘画时选材的特殊性,比如或许有消极思想、灰色情调、孤独意识等等,对此,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给与区别对待;
3.注重残障生在绘画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勇气和魄力,以及自尊、自爱、自强意识的萌芽,以极具特别的方式进行个性评价。
(二)人文评价
不论作品好坏,不论是谁的作品,一定要给予评价。某个残障生在《民间面塑》的学习中,完成了一个自认为很不错的作品,等待着被表扬、被激活、被“喜悦冲昏头脑”,但老师偏偏忘记了评价。于是他有点失魂落魄,有点灰心丧气,有点就此不想画画的念头。对残障生忘记评价就是一种不人文,就是对残障生情感的忽视。如果,教师利用短暂的時间来关注评价残障生的作品,那么他们的信心更足,他知道自己努力的“核心地带”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这样的人文姿态一定要频频光顾到残障生身上。
(三)多元评价
以《亲亲密密一家子》的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安排评价活动:(1)学困生尤其是残障生在版画过程中遇到了何种困难?是如何解决困难的?能否分享你的“勇敢”的过程?(2)分组评奖,尤其要评出“残障生”队伍中的佼佼者;(3)总结版画的种类及其肌理之美、成功得失和创作心得。课后把残障生的作品拍摄成微视频或美图,发布在钉钉群或微信群,让亲情的正效应充盈在更大的时空内。
美术教学中一定还有更多培养残障生个性品质的渠道、方法与策略。关键就在于美术教师如何去调控的问题。美术教师应该慧眼识金,能够及时发现残障生“闪闪发光”的地方,不失时机地挖掘、激励和张扬,力争促使残障生得到多方面的个性锻造和滋养。但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正常生得以起飞的地方,也是智障生美好品性和个性发展的主阵地;但愿,残障生能够在美术的大花园中尽情吮吸、奋力翱翔、个性发展,全力享受美术大世界的馥郁与花香。
【参考文献】
[1]钟霖.浅谈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8,(8):34.
[2]徐忠义.创新:小学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元素”[J].教师月刊,2017,(10):31.
[3]钱初熹.与大数据时代同行的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运用美术教学中美育手段培养残障儿童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