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与理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有效性

2021-07-11 05:43雒建有
文理导航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审美教学朗读阅读

雒建有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格外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水平,而“朗读”和“理解”是学生分析和感悟文章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本,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优化课堂朗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章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意境美、积累美、人性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等方面入手,探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审美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风景描写、人物塑造等,具有独特的美感,教師则是要恰当利用这些作品,提前备课,利用精炼且具有逻辑性的语言,为学生创造美好的世界,全面展现课文所描写的美好画面。朗读是阅读的外在形式,而理解则是阅读的内在阐述,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主动想象,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逐渐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一、默读中感受意境美

默读一般是在朗读前,将文章复杂的部分单独拆分开,整合实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会急于回答,而是经过一番默读,品味文本内容,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诠释文本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但愿人长久》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为什么作者一边埋怨着月亮,却又在赞美它?当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独立感受作者复杂的心境。并从全文的角度思考,苏轼最后为何又产生释怀、宽慰心理,这说明了什么?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正如天上的月亮一般,有时圆、有时候缺,这就仿佛人生一般,并非十全十美,所以这也正是世间美好的可贵之处。当在阅读学习中遇到重难点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恰当引导学生默读,仔细品味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美,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同样,语文也是感性且深情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感情不能是浅尝辄止的,而是应该包含情感地去领悟和体会。而阅读教学则是文本和师生之间的一次亲密对话,需要在读思中仔细体会,“默读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文本内,与作者进行心灵和精神上的深度对话,并被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所触动,逐渐认识到文本写了什么内容,唤醒学生独特的感知和体会,这使得课文的再次创造,而且带有浓厚的情感阅读模式,也是体现小学生个性化特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珍惜这种机会,认识到阅读理解是一项思维习惯的活动,不仅需要讨论,也要仔细品味,让学生在默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二、鉴赏中发展积累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了积累美,则是以丰富的语言形式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语感,尤其是在阅读方面,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还应该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学好语文。对此,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在鉴赏中鼓励学生的积累美,新时期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将声音、图片等现代化教育形式都结合在一起,用于诠释和完善整个教学内容,理解文章的核心宗旨。以《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实行网络式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详细展示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结合要求开始朗读,将核心点放在重点词汇方面,做好词语、句子的积累工作,如“水蓝色”“晶莹剔透”“和蔼可亲”等词语,并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们的不利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课件播放完成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和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通过多次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朗读和背诵,这样既能让学生品味文章内涵,又能积累更多的词汇、句子等,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高年级的课文会采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句、比喻句等,不仅让整篇文章更为生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更加顺口,具有极强的音律美,有助于学生背诵。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录制,并让学生搭配上对应的解说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降低背诵的难度系数。而且从最终的教学效果而言,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途径的有效手段,当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逐渐提高他们对美的认知能力,并为教师减轻一些负担。

三、理解中体会人性美

众多周知,只要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善良、美丽和人物形象,并在美和丑的强烈对比中感受到语言的人性美。阅读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性美,需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经历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目标,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契机,帮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语言文字的人性美。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美,是陶冶小学生美感,提高他们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采用朗读的形式感悟意境美,或者是通过生动的语言阐述人物的形象美,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以教材内容为重点的审美模式外,还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意识层面出发,一方面是审美的内容,人教版语文题材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诸多趣味性极强的审美对象,如小说、童话等,塑造了诸多传奇的人物形象,而诗歌和散文则展示了优美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意境等,甚至是美的内容等,强化小学生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学生对陌生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表面到内里,这种认知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则是从体验到评判,所以阅读教学活动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例如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则是从鲁迅笔下认识“知道许多稀奇事物的闰土”和“不懂一切”的少爷形象,对比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握两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概括总结,闰土是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少爷则显得有些目光短浅。强烈的对比分析中,使得学生心中有一个健康且知识渊博的农村形象。

四、体验中感悟情感美

教学过程中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感受文字美的时候,获得一定的语言引用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阅读理解中的情感美需要从策略的层面出发,首先让学生了解人物,教师介绍对应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事迹,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深刻感知。尤其是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有感而发,其中离别诗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如人教版四年级中的《黄鹤楼送别》,讲述了李白送别友人的经过,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教师描写时代背景,古代的交通、通讯不如现代发达,所以离别的情感也会更加浓厚,让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由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并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前者是让学生理解人物在情感上的发展;后者则是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感悟诗人情感。

情感和人的思想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中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以情动人”是学生感悟美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火燒圆明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圆明园的惨烈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怒。同时,对重点词汇进行评读和范读,学生的情感很快和作者联系在一起,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五、阅读中分析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搭配合理,诗词的字词传神,散文句式优美等,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美的熏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分析语句。语句精妙的用处是有形象且丰富的内容,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使用了许多优秀的词句,这些话语写得极为生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颤动”“明亮”等词,让学生仔细分析和文章相关的资料,接着体会到文章想要表达的美感。

2.词句积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桂林山水》中用的词语和句子十分形象,借助排比句式,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非常通顺。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个句式的潜在联系,回味优美韵律,使得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3.个性对话。教师从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思想美德,如《金色的鱼钩》中,当老班长在回忆指导员说的话时,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指导员的果断,而且又能及时衬托班长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红军的无私奉献,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六、结束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小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对美的认知会更为具体和真实。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作。

【参考文献】

[1]代中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提高之浅见[J].成功:教育,2018,000(005):P.243-243.

[2]刘凤玲.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000(010):127-127.

[3]徐玲娇.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J].课外语文,2019(1):35-36.

[4]胡其松.探讨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00(008):67.

[5]谢坤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J].好家长,2017,000(064):204-204.

[6]甘秀丽.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01):28.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朗读阅读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