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求真寻实是现世一思

2021-07-11 08:49张静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雅明以人为本

张静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通过对艺术世界中一切相互关联的存在物的描绘,从侧面隐现出如今现代社会的主导因素是机械技术,是具有深刻研究意义的杰作,因此,艺术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成了当下不可终结的话题。本雅明就艺术作品本身提出的“灵韵”概念富有深刻的理论研究价值,也是其提倡的理念精髓所在,也让我们不免对人本身产生极大的反思,值得仔细推敲。文章阐释了机械复制传播下思想的流变,围绕“灵韵”本身渗透出的真与实的性质且联系我们所处现世,对人生、对社会如何更好前进的未来大走向展开了简要论述,并结合当前大环境展开求真与寻实的思考,提出通过审美教育重拾真与实。

关键词:本雅明;“灵韵”;机械技术;以人为本;破坏式创新

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篇论著中,不难感知到身处印刷文化鼎盛时期的本雅明对艺术作品中“灵韵”(Aura)消逝的惋惜,同时也对机械复制技术兴起持有肯定态度的矛盾斗争心理。笔者认为,在审视利与弊的情况下要明白一大前提,那便是不可能完全做到趋利避害,只能最大化享受其作为工具带来的各种价值,同时也不可忽视其存有的弊病对我们作为万物之灵所独有的思想本质的侵害。

一、机械复制传播下思想的流变

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原作必然是“灵”与“肉”俱存,而机械技术的出现,能复制的只有“肉”,却不能复制“灵”。机械,浅层面理解与机器并无区别,但如若不从工具使用角度上分析机械,而从形容词意义上来看那便是刻板的近义词、灵巧的反义词。机械技术起初是为了降低人们工作难度使其有更多精力与时间去从事其他事物,但在如今看来也让大多数人类本身成为机械。

机械复制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形式与发展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在机械复制时代之前,受一定时空限制的大环境中,艺术作品高高在上,只供上层社会享用。而今时不同往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艺术最初的膜拜价值开始消散并逐渐走下神坛,其神秘性、权威性、神圣性、经典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工业生产将艺术作品产量化、普泛化,不仅上层社会可以观赏思考艺术的魅力,所有怀有各种目的的人也都可以趋近艺术的领地,或用其宣传教义思想,或用其谋取利益金钱,或改变价值理念。总之,艺术从神圣化走向贵族化,又到了如今的平民化。当艺术成为一种平平无奇的事物装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所谓的“灵韵”已然不复存在。

在机械复制时代下,思想快速传播,大量主流意识加快流动,停下来思考变得很困难,致使大多数人思维僵化。如机械复制的产物——电影艺术,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画面让观者无法停下思考,在画面的迅速流动播放下,每个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编导想要表达的意图中被引领着、带动着、徜徉着……这些活动的画面已经充满着我们的全部思想。而本雅明不会对视角精心挑选的修改后图像和假新闻感到惊讶,也不会对电影明星的崇拜如何持续和发展感到惊讶。在摄影棚之外,电影用一种人工制作的“人格”来呼应灵光的凋谢,同时用电影工业的金钱培养出来的明星崇拜并不保护人的灵韵,而是保护那种“人格的外壳”,即商品的虚假外壳。换言之,电影艺术只是一种运用机械手段的艺术种类,是资本主义为了获取盈利、博取大众眼球进而打造的一种虚假人设和物设的空洞之产物。

二、“灵韵”的消逝:真与实之死

“灵韵”是本雅明美学思想架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所谓“灵韵”指的是对象或现象所存在的一种独特性。关于“灵韵”,探讨的学者不计其数,观点也各不相同。本雅明认为,“即使是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灵韵”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他指出,原作与复制品的最大区别便是有无“灵韵”。艺术作品最终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感觉,再外化成可观可触的视觉产物供世人观摩。

真与实之死便是艺术作品之魂中“灵韵”的消逝。首先,真与实中必然含有艺术家的情感。如,在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辉煌之作《蒙娜丽莎》中,高昂其对人文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主题。其次,艺术作品作为实际物体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真与实必然含有艺术作品。当艺术家脑海中的审美意象通过他之手物化成为具体可感的物体存在时,也意味着它具有了超越作者时代、面向更加广阔无垠的未来空间而具有永恒性价值以及被更多者接受批评的可能性。接着,便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赏析的真实。来源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家主观构思处理后的艺术作品必然会引起很多观众的审美共鸣,所以在审美能力较强的欣赏者面前,无论是手工复制,还是机械复制的作品,形式几乎都一样,其缺少“灵韵”的本质也都已经不能满足欣赏者想要深入审视的需求。

从以上观点中不难发现,在艺术世界中,求真是基础,下一步便是寻实,真与实二者兼具便是“灵韵”。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所产生的情感以及我们对画作内在意蕴进行的评析便是“灵韵”。而在机械复制是主流并盛行的现如今,这些所谓的真与实在加速被吞噬,我们理应深思。

三、審美教育重拾真与实

美育思想跟如今的素质教育理念大体一致,旨在平衡人心之感性与理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思想中可知,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理可得,机械复制对于人类来说,其利、其弊皆不能被忽视,而且在利用机械复制的优势时完全依赖于它终将迷失本心。审美教育从发生及发展到未来的繁荣,被贯彻落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如今存在的“更高的教养”。作为新一代年轻人与教育者,我们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修复已经受机械复制方方面面影响的教育,以及最为重要的我们的自然本性之完整性,不再沉溺在机械复制中,从而使我们重新获取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这种被破坏的人类精神家园应该如何复原且变得更好?这是当下应着重关注的话题。蔡元培在《书姚子移居留别诗后》中有言:“夫家国之盛衰,以人事为消长,人事之文野,以心术为进退,心术之纯粹,以外物之印象为隐括。”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显然衔接了儒家心性文化传统与现代美学,从家国到人事到心术再到外物相辅相成。这批深受系统儒学教育的一代人,熟读儒学经典继而传统知识基础十分扎实,当他们看到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兴办实业与儒家正统观念本身产生抵触且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时,大力提倡美育企图以美救国,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审美这种心理意识活动才能使得素养变得高尚。美的本质必然是真实,物的真实以及赏物时主体心境的真实,因此,真与实必然是艺术世界中的第一性。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总能通过细枝末节发现历史的循环走向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如今人工智能野蛮生长的情况下,人类正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奔向现代智能化的时代。一切看似快捷便利,省时省力,殊不知人工智能可能正一步步毁灭着人类。总而言之,无论是狩猎经济社会,还是手工业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生活,创造子嗣,创造着一切,所以当体力劳动以及脑力劳动都由机械代而行之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我们的文明又将走向何方?同时属于我们自身的“灵韵”会终将消失殆尽。笔者不知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人类的幸运还是被机械智能捆绑着却无法逃脱的悲哀。

美育的工作不能停止,也只有美育可以重拾人性的真与实。我们无法改变现在的局势便要去接受它,在更好地利用机械技术的同时避免被其吞噬。现代化已经来临,我们避无可避之下理应学会运用得当之法来更好地引领其走向。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使艺术作品已然通过机械复制以亲民性宣告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并由圣坛走向民间,从而使审美教育的范围愈加广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多角度地看待艺术与技术的对立统一问题。真与实的消逝着实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真实理应是我们作为高级动物追求的真理。现如今我们已经处在技术繁荣的洪流当中,我们要时刻警觉不能被其淹没,最大化发挥审美教育的本质意义,使之完善人类与生俱来的“灵韵”中的真与实,进而使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张晶,祝子怡.艺术与技术的交响: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理论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92-95.

[3]宋德泳.技术发展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的创新[J].艺术百家,2019(1):25-27.

[4]李梦莹.灵韵的消逝与救赎:论数字时代艺术的审美距离问题[J].宿州学院学报,2020(5):47-51.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本雅明以人为本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本雅明论布莱希特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本雅明的俄国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