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澜澜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数学味”,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数学学习,以此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数学化情境,引导思考;开展数学化活动,激活思维;进行数学化拓展,用策略进行分析,让小学数学教学有“数学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味;情境;活动;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88-02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紧扣教材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学习的真谛,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有“数学味”,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数学化情境,引导思考
情境教学已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了广泛应用,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失去了“数学味”。创设情境要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数学化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思考。
1.基于数学模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感知数学模型,从而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通常会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适合的情境中感知数学、锻炼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出系统而完善的数学模型。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小数模型,创设了相关的生活情境。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超市商品的价格牌。如果一个冰淇淋的价格是2元,那么它的价格牌上会标注‘2.00元;如果一块巧克力的价格是10元5角,它的价格牌上则会标注‘10.50元。除了超市的价格牌,大家还有没有看到过其他类似的情况呢?” 有学生回答:“我曾经在《动物世界》中看到蜂鸟的身体长0.05米。”有学生答:“我有一次发烧去医院,护士姐姐给我测量体温,她说我的体温是38.5摄氏度。”问题一经抛出,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小数。接着,我选择一些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分析:“在前一阶段的长度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学会了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刚刚有同学说,蜂鸟的身体长度为0.05米。那么,根据1米等于100厘米可知,0.05米就是将100厘米分为100份后的其中5份。”紧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长线,并将其平均分成10份,先用黄色粉笔标出其中1份,在上方标记0.1,再用粉色粉笔标出其中2份,标记出0.2,以此类推……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与意义。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小数模型,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应用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和回忆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搭建小数的基本认知概念,为学习理论知识做好事实支撑。随后,学生紧跟我的节奏,一步步认识小数,熟练地掌握了小数的知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2.基于数学迁移,创设教学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新知识的学习总是需要依赖一定的社会背景,换言之,新知识的学习总是与情境相互关联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数学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联想,从而有效建构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时,就在课堂中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案例并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如下情境:“今天是布朗熊的生日,它邀请了好几个小伙伴来聚会。为了欢迎小伙伴,它想让每一个来的小伙伴都能吃上2个苹果,可是它不知道最后会有哪些小伙伴来,也不知道要准备多少个苹果。有哪位小朋友能帮帮它呢?”在我的鼓励下,有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个小伙伴来,那它就要为小伙伴准备2+2个苹果;如果有3個小伙伴来,它就要准备2+2+2个苹果……”学生一边回答,我一边在黑板上及时板书。突然,有学生看到黑板上9个2相加的式子,便提出了疑问:“多个2相加,书写算式时很容易出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式子简化呢?”由此,我顺利引入“乘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学情境联系起了生活问题与数学学习,建构了基本的认知框架,为学习乘法相关知识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开展数学化活动,激活思维
在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观念中,将数学划分为了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前者是将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更强调生活化气息;而后者则是数学世界内部的生成、重塑与使用,强调“数学味”。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来看,数学课堂应该兼顾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再根据具体教学的内容而有所侧重。
1.开展数学化操作活动
要想帮助学生快速感知数学相关知识点,教学活动就不能脱离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亲自实践中收获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考虑到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相关公式,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实践中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简单的分组后,学生快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将梯形拆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计算出梯形面积;有的小组则通过折叠、剪切等方式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之后的成果汇报中,各小组纷纷展示出自己的讨论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进行实际操作,发现数学规律。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获得了自主探究的快乐。
2.组织数学化游戏活动
学生能够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就设计了一个积木游戏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足够多的小正方体积木。之后,我通过提出改变正方体叠放数量、改变正方体摆放位置等要求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物体。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受我影响,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现有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正方体积木,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操作中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激发了自己的数学学习热情,有助于促进数学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升。
三、进行数学化拓展,学会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数学化拓展学习,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價值。
1.组织数学化拓展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来为学生创造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习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例如,我在教学“周长”时,就采取了课外实践的方式,将数学思维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我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后,将教学活动地点从教室移至室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收集树叶,并借助实验器材亲自测量树叶的周长。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通过一种更真实、体验感更强且兼顾趣味性的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亲自动手,从而深刻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周长的知识。
2.引导数学化拓展应用
俗语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数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学思维和数学理论知识早已被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足以见得数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更应当明确职责,让数学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做到活学活用。
例如,在教学“千克、克、吨”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了相关教学情境,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生、栗子、硬币等物品进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数学理论之间的桥梁,带领学生感知和认识质量单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感知和升华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让数学课堂回归“数学化”,就是追求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师应当平衡好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教材着手,灵活地将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创新和优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浓郁的“数学味”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