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烙饼问题”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研究(五)

2021-07-11 11:04刘宪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责任心思维

[摘 要]对“烙饼问题”的教材编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做了探讨与分析后,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學术研究“百家争鸣”更有利于课程改革成功和促进数学教育及学生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数学教育;良心;责任心;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11-02

一、做数学教育应该有良心和责任心

之所以出现前面研究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责任心的问题。而责任心的强弱及能否落实,良心应该起着很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做人得有良心,做教育更需要有良心。众所周知,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载体和学生学习第一手材料的教材,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虽然受制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逻辑严密,但其科学性与严谨性还是应该保证的。可对于教材上的“烙饼问题”, “我们的学生如果按照教材上学到的方法回家烙饼,家长不被气死才怪……这样培养出的不只是不会烙饼的学生,很可能更多的是刻舟求剑的学生。”

其实,不仅“烙饼问题”的编写存在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其他知识的编写也存在不少问题,甚至是科学性的错误。如, “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中‘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之……依据均为‘正方形能恰(正)好铺满所测图形。分析与论证了此依据的不科学性——只是对图形的大小与形状进行选择性取舍的一种巧合现象,且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少教师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教材编写的一些问题,不再多举。

当然,教材编写存在问题不能全怪编者。因为,教材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还要通过诸多专家的审核。倘若任何一个环节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敢于质疑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以修正。再者,教师教学时面对这么多学生,难道没有发现学生的质疑?若把学生的质疑当回事并进行研究,或许就可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教材的完善。

由上可见,责任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不容易,但缺少了责任心肯定会出问题。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教师必须摸着良心做事,时时扪心自问,提醒自己树立责任心。

二、对思维的“集体免疫”现象及原因分析

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教会学生思考,而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必须先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1.对思维的“集体免疫”现象

从“烙饼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从事数学教育的很多人出现了对思维的“集体免疫”现象。

首先,《关于“烙饼问题”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研究(四)》中分析了煮鸡蛋情境创设的不科学性,甚至是违背常识的错误认知。按理说,教师只需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可不但没有人质疑,还能得到一些专家的好评。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知识,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有的学生说煮熟5个鸡蛋用25分钟,有的学生说用5分钟……恰好引发全班学生的思考,进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教师看似随意的一个问题,却是独具匠心”。可见,专家不仅不质疑,甚至还给出了“独具匠心”如此之高度评价。这也就难怪此情境设计能在诸多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中频频出现了。这难道不能说明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思维出现“集体免疫”吗?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思考,我们自己思考了吗?

其次,笔者看过的所有教学视频、教学设计(课件)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没有人从影响烙饼快慢的主要因素(火焰一定的条件下饼的厚度及每面的面积)出发去进行教学,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除了杨雨在文中提到可以烙一张大饼(没给出烙饼时间)外,没有人给出更优且实用的烙饼方法,或其他更优化的烙法;没有人提出教材给出的优化烙饼方法是所答非所问的;没有人提出要达成教材的优化烙饼方法,是缺少很多条件的(或需要补充很多条件的)。当然,对于教材优化烙饼方法,有几位教师指出了“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闻浩的《“数学烙饼”岂能吃》指出了优化烙饼方法脱离生活实际,也指出了“烙饼问题”在教材中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不利于统筹优化思想的渗透; 杨雨的《如此“烙饼”好吃吗》在指出优化烙饼方法脱离生活实际的同时,又从数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自我圆说,接受了这一优化烙饼方法;曹永泉在《“烙饼问题”的教学思考及建议》中,从教师和家长质疑的角度承认了优化烙饼方法脱离生活实际的事实,却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关系角度反驳了人们过分强调应用的观念,认为教材编写是科学的。这是笔者所能查到的文献中,仅有的几篇认为教材编写脱离生活实际的文章,可惜的是都没有进一步探讨更优化且更实用的烙饼方法。这也说明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思维出现了“集体免疫”现象。

2.对思维“集体免疫”现象的原因分析

笔者宁愿相信对思维的“集体免疫”现象是假象,也认为肯定有不少教师发现了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可为什么不发声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多少时间来进行研究与思考;有些教师上学期间经过了大量解题训练,思维定式严重,且被教材编写的思路严格控制和束缚着,既不善于思考,也不愿动脑,当时怎么学的就怎么教;有些教师可能发现了教材编写的问题,但不敢质疑,再加上社会上的随大流思想,往往盲从于教材编写的专家,盲从于名师,就是发现问题也往往选择相信教材而否定自己的想法。另外,不管怎样,教师即使发现问题,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不得不如此教学也应是原因之一。

其实,董桂云、杨雨、闻浩所撰写的这三篇文章中并没有说数学的教育价值就是“有用”,也没有说“有用”就要由生活来检验。可在董桂云一文的“编者语”中被扣上了有用的“价值说”(“价值的定义是‘有用,‘有用要由生活来检验”)这一顶大帽子,并说作者的观点使“数学教育的价值被歪曲、被异化”,是将“数学教育贬化为‘生活之学‘近视之学‘逐利之学”——俨然是卖帽子的商人批发大帽子。刘伟平在《如此“去数学化”要不得》中也持类似观点,并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说:“历来都有人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说三道四,提出各种出格的观点,甚至规定中小学数学的价值就是‘经世致用‘格物致知。”并说“价值说歪曲了数学的教育功能”和“去数学化”。事实上,上述三篇文章中并没有说数学教育不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片言只语。教师是出于对教育的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促进人们反思,促进教材完善;就是注重实用也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之要求;况且,若是能促使教材给出既优化又更实用的方法,岂不更好?

综上,除了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对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关系到孩子发展的初等教育研究,搞一言堂或一派之言,最终贻害的是成千上万的孩子。只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凭良心和责任心踏踏实实地做教育研究,“百家争鸣”才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成功,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国家百年大计的实现。

当然,数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增强责任心,凭良心做教育是当务之急,而解除对思维的“集体免疫”现象是促进数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董桂云.谈教学“烙饼问题”[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5).

[2] 杨雨,朱艳丽.如此“烙饼”好吃吗[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3(3).

[3] 刘慧,刘宪升.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编写的研究(一):“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编写依据的科学性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9(5).

[4] 陈玉荣,陈凤云.“烙饼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1(4).

[5] 闻浩.“数学烙饼”岂能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2).

[6] 曹永泉.“烙饼问题”的教学思考及建议[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12).

[7] 刘伟平.如此“去数学化”要不得[J].小学教学参考,2019(8).

【本文系滨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材编写与优化研究——以人教版第二学段数学教材为例”(BJK13520-109)成果之一。】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责任心思维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编辑工作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3-5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实验研究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