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玉兰,黄 云,黄利娟,叶稳田,罗慧南
周围性面瘫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不能鼓腮示齿,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1-2]。现代医学认为,该症多是由于面神经管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使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造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进而导致面部表情肌失神经支配[3]。近年来,针对周围性面瘫病人,西医多通过药物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帮助其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然而研究发现,部分病人经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亟需辅以其他有效干预措施[4]。中医称周围性面瘫为“口癖”,认为其多由人体正气不足、颜面脉络空虚、邪气乘虚而入,致面络气机不畅、筋脉闭塞、面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治疗应注重祛风通络、行气活血[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明确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干预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脑病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2~73(53.78±4.09)岁;病程8~18(14.35±2.18)d;体质指数19~28(24.78±1.23)kg/m2;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6]:Ⅲ级6例,Ⅳ级14例,Ⅴ级6例,Ⅵ级4例。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5(52.65±4.10)岁;病程7~19(14.29±2.21)d;体质指数20~28(24.80±1.21)kg/m2;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Ⅲ级6例,Ⅳ级15例,Ⅴ级7例,Ⅵ级2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7]内相关诊断标准:①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均无异常;②患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3~5 d甚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发病前同侧耳部出现轻微疼痛;③患侧面部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眉,眼睑闭合无力,眼裂变大,口角下垂并歪向患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8]内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肌瘫痪、麻木、板滞,额纹消失,露睛流泪,眼裂变大,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露齿、鼓颊、闭目、皱眉、蹙额;②部分病人初起时伴耳后疼痛,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或减退,听觉过敏。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有良好的认知性、依从性及主动参与性;③病人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在接受本疗法期间暂停其他疗法。
1.4 排除标准 ①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及痴呆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或有恶性肿瘤及精神病史者;③妊娠妇女;④中枢神经系统、耳、腮腺、后颅窝等疾病所致周围性面瘫者;⑤临床数据采集不全脱落者。
1.5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药物治疗包括:①口服阿昔洛韦片(规格0.1 g),每天5次,每次0.2 g;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规格5 mg),每天1次,每次50 mg,连用6 d,随后每隔4 d减少5 mg;③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规格2 mL:0.1 g),每天1次,每次0.1 g;④口服甲钴胺片[规格:0.5 mg(薄膜衣片)],每天1次,每次0.5 mg。常规护理包括:①情感支持。与病人多进行交流,鼓励病人以各种形式表达形体改变所导致的心理感受,从而对病人生理、心理进行有效评估,为病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②形象指导。指导病人改善身体形象的方法,如恰当使用墨镜;鼓励其参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注意观察其怪异行为,预防自杀。③健康宣教。对病人进行集中授课,告知疾病的病因、用药、注意事项、日常饮食、面部按摩等内容,提高其依从性。④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时指导病人对镜练习皱眉、皱鼻、闭眼、拉口角等面部功能锻炼,可不间断咀嚼口香糖训练咀嚼肌。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以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鍉圆针定量痧疗术:鍉圆针定量痧疗术仪器选用鍉圆针定量痧疗器,配以舒缓精华油。具体操作流程为开天门—推坎宫—刮眼周围—刮面颊—提拉下颌部和颈部—术后护理。①开天门:选用10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自病人印堂穴(眉心)向上刮至前发际线,共30次,不可出痧,皮肤发红即可。②推坎宫:选用10号、11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自病人印堂穴向两侧刮至太阳穴,共30次,两侧可同时进行,不可出痧,皮肤微微发红即可。③刮眼周围:选用11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的一侧,自内而外轻轻刮拭病人上下眼睑,共25次,并对眼周穴位进行点按。④刮面颊:选用10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的一侧刮拭,再用12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刮拭病人脸颊部,尤其是鼻唇沟处,自迎香穴刮至太阳穴,刮拭手法为向上提拉,共30次。⑤提拉下颌部和颈部:选用5号鍉圆针定量痧疗器凹缘,自下而上刮拭病人下颌部和颈部,手法同上。⑥术后护理:嘱病人避风寒,多饮温水,保持清淡饮食,3~4 h后方可洗浴。
中医特色护理操作包括5个方面。①面部中药湿热敷:按医嘱辨证进行中药湿热敷,将中药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 000 mL,浸泡30 min,熬煮30 min,待降温至40~50 ℃后用6层纱块浸湿,拧至半干,敷于患侧面部,温度降后更换毛巾,每次热敷30 min,每天2次。②面部穴位按摩:两手擦至掌心发热,按于病人颊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摩擦,力度由轻渐渐加重,至病人脸部微红发热后,取其太阳、鱼腰、承浆、地仓、阳白、印堂、承泣、四白、迎香、颊车等穴,用双手拇指交替点按,力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每穴点压1 min,每天2次。③耳穴贴压:取病人面颊、口、眼、额、肝、皮质下等出现结节反应点,常规消毒,用探棒自上而下探查敏感部位并压一小窝,将王不留行籽粘在医用胶布上,贴于小窝处,按压至出现酸麻胀痛感,每穴按压1 min,每天3次,隔日取另一侧耳穴贴压。④饮食干预:风寒袭络证者嘱其多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大豆、葱白,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风热袭络证者嘱其多食疏风清热食品,如丝瓜、冬瓜、黄瓜等,忌辛辣燥热食物;风痰阻络证者嘱其多食通阳泄浊食品,如海参、白萝卜等;气虚血瘀证者嘱其多食益气活血食品,如桃仁等。⑤情志护理: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结合病人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播放舒缓的音乐、幽默的故事、小品等,以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利用说理开导法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病因、发展及转归,以减轻其心理负担,提升治疗依从性。两组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随访半年。
1.6 观察指标 ①疗效[9]:痊愈为面部表情及功能正常,面部运动时双侧肌肉对称无异常;好转为面部肌肉静态时无异常,但运动时略不对称;无效为面部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痊愈+好转。②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为各区面肌运动正常;Ⅱ级为轻度面肌无力,可伴有轻微联带运动;Ⅲ级为面肌无力明显,但面部未出现变形,联带运动明显;Ⅳ级为面肌无力明显、面部变形;Ⅴ级为仅有不易察觉的面部运动;Ⅵ级为面部肌肉完全麻痹,无运动。③其他: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复发率。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组病人H-B面神经功能比较 单位:例(%)
表3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筋肉弛缓性疾病[10]。病人病初常伴有耳内、耳后乳突区或下颌角疼痛,临床症状可于1~3 d甚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现阶段西医治疗该症的基本原则为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血液微循环同时防治并发症[11]。然而研究发现,部分病人接受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后仍可出现预后不良现象,且受药物毒性作用影响,常可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损害病人日常生活质量[12]。因此,积极探寻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干预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低、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费用较少、随访期间复发率较低,表明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明显,有利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同时降低复发率。分析其原因:中医特色护理通过面部中药湿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组织代谢,从而消除面组织水肿,解除面神经痉挛和受压,进而加快局部肌肉组织弹性恢复[13]。太阳穴可醒脑、提神、明目;鱼腰穴可镇惊安神、疏风通络;承浆穴可生津敛液、连通体表体内;地仓穴可祛风止痛、安神利窍;阳白穴生气壮阳;印堂穴清头明目、通鼻开窍;承泣穴活血化瘀;四白穴祛风明目、通经活络;迎香穴疏散风热;颊车穴开关通络[14-15]。通过按摩面部诸穴,不仅可疏调局部经脉气血,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同时扶正、补虚、祛邪,预防病邪内侵[16]。此外,该疗法可兴奋面部运动神经,改善肌肉收缩功能,从而促进病人恢复,防止面肌萎缩。耳穴贴压具有操作便捷、效果显著等优势,治疗过程中病人会有轻微的气体流动感或触电感,能够刺激耳穴,调整相应所属的经络,继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7-18]。采用王不留行籽制作耳贴,则利于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根据病人证候给予针对性饮食干预,利于通过食物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调整阴阳,强身健体,进而促进病人恢复。通过情志护理则利于及时调整病人心理状态,帮助其克服负性情绪,继而提升治疗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19]。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承导师胡广芹[20]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传统刮痧疗法的总结创作而成,其选取的刮痧工具亦是特制的鍉圆针定量痧疗器。该痧疗器是胡广芹教授以力学原理和人体工学结构为基础,以高强度石英石为原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制作而成,符合人体解剖特点,能够精准把握刮拭幅度、速度、力度、深度以及出痧的程度[21]。刮拭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头面部为少阳经、阳明经聚集之处,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进行头面部刮拭,疏通二经经气,不仅利于散寒通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亦可扶正祛邪,减少复发。叶稳田等[22]研究表明以鍉圆针定量痧疗术对头部进行刮拭,可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疏通气血。通过局部点按眼角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等穴,可调节经气血脉,促进细胞代谢,改善纵缓不收的面部肌肉营养状态,使得经脉气血得以调养,面神经得以滋养,经筋纵缓自如。联合中医特色护理以及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能够快速消除神经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从而改善供养需求,增强神经兴奋性,加快病损神经修复,进而提升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联合鍉圆针定量痧疗术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明显,利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同时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