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
【摘要】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不能用综合的劳动技能来训练小学生。因而需考虑在宏观的环境下,从实际出发,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方面能力,使学生通过特定任务设计、技能训练等方面获得个人素质的较好提升,从而在实践层面上体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内涵和学科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落实,学校加大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领域中增加劳动课程和技术教育课程,采用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强化生活实践的体验效果,提升个人技术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实施的条件特殊和各地所处环境不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改进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合理做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让劳动和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成效,很有必要。
一、鼓励学生从“一般授受”到享受“主动探究”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以“跟我学”为主,其主要特征是让学生围绕教师去被动学习,其结果必将约束学生探究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进而丧失积极性。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1]。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结合新时代教育方针,让劳动与技术教育按学生可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发展,比如用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激发学生潜能。如“做毽子”的实验,做这个实验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发掘和重现身边有趣的小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不能局限于被动地接受已有的想法,要跳出大家的认识,推陈出新,放眼未来。所以这个实验并没有打算让学生按课本上那种唯一的方式,一板一眼地炮制毽子,而是以一种抛砖引玉、循循善诱的温和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相互之间交流和协作,通过眼观察、耳倾听、手触碰毽子等方式来发觉毽子的新构成,并发觉身边可用作毽子的新材料。伴随着兴趣的深入探讨,毽子还是以前的毽子,但赋予的意义更为珍贵。同学们天马行空般创造出如塑料丝带的球形毽子、彩色毛线的毽子、纸和布条毽子,还有塑料瓶毽子等,这不禁让人想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接下来毽子设计中,更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突破常规,让学生在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丰硕的成果。可爱的学生们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带着对旧知识的新认识,以及对事物探究的渴望。之后通过对比、比赛等多种方式投选出同学们偏好的心仪毽子。比赛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一次原本连实验者都未意料到的实验,会激发出那么灿烂的烟火,更从侧面说明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是有的,但需要激发。没有出现不代表没有,而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作为,作为学生的指引明灯。探究过程是漫漫长路,需要恒心与毅力,而发挥主动探究可不仅仅是顽强的意志,是一种带着忘我的精神诉求,而这一个个毽子就是他们的开始。
二、加深学生从“浅层合作”到享受“深度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主动作为、亲身体验、密切配合、探究过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取全新认知,发展技能,共享智慧。在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合作更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形成较强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进而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学习现象。而在实际教学实践或是组织活动中,总会有不善于合作或者尝试合作的学生,他们更多采用的是一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方式,存在一起有事做就做的认知。其实这种简单地听从与参与,会令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未得到实质性锻炼和培养。积极地参与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主动寻求认知和检验认知的过程。
以《小蜗牛》为例,可以通过综合实践,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大胆发掘小蜗牛的样子、出现的方式、喜欢待的地方以及小蜗牛的壳子用途等。综合实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课堂知识和交流互助,培养合作精神,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提升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减轻教师压力,还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增进与和谐师生关系。又再如学习《风筝》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實践活动,比如开展放风筝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亲手做一个风筝来体验游戏形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文章作者的真实情感。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也能加强动手能力,真切感受作者当时快乐的心情。因此,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我们更应将综合实践和具体学科完美融合。
三、吸引学生从“有限课堂”中享受“无限生活”
知识从生活实践中来又回归生活。知识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能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并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人们将所拥有的知识与技术正确地运用于社会实践,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以学生学会多少知识为衡量的尺度,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造良好的技术素养,使学生在新时代中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就好比老师给学生教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熟知和有兴趣的故事、实例等入手。比如摸球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可能性,得到结论。由于有些数学概念较为专业,学生难以将原有认知体系与之关联,因此也可用学生熟悉的“掷硬币游戏”“抽扑克牌游戏”来替代,增强学生的活动感知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如“抢数10”游戏:两人游戏,从1开始说数,每人每次可说1—2个数,先说出10的玩家赢得比赛。这个游戏不但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体现学生对知识变化的灵活运用,而且能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四、推动学生从“教学情景”中激发“学习积极”
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开始接触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较为欠缺[2]。因此,将新的教育模式“情景教学”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利用发散性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课本上干涩难懂的知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青蛙写诗》这篇课文时,教师就是利用现实与动画中的青蛙,为学生生动展现青蛙的“声音”,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利用模仿青蛙的叫声、描述青蛙的形象等方式增强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教师一点一点地将《青蛙写诗》课文的知识点引入教学工作,让学生既能欢乐自在地学习,更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讲解《比尾巴》的课文时,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通过情景课堂,让学生自发进行课文朗诵和角色扮演的活动。根据课文的描述,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动物尾巴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记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中,学生们根据角色扮演小组模仿的动物尾巴,猜测其扮演的动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再现游戏情景,并主动熟读课文内容,剖析动物的显著特征,深度发掘知识要点,从而激发阅读积极性,增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交流,还激活了课堂趣味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讲解《端午粽》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自发组织学习节來源的活动,开展以了解端午节习俗与学习端午粽来源的课题任务,感受和铭记其内在的深刻含义。教师让同学们组织“包粽子”活动,事先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如糯米、红枣和粽叶等等,然后一边讲课文故事,一边指导学生包粽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手做着胖嘟嘟的粽子,感受拿着样式各样的粽子的成就感,还可以品尝其他同学的粽子,无形之中让同学们的生活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存在不足,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总体前景是乐观的。为使该课程更好、更完善,应通过多方协调合作,共同对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为谋划改进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笔者希望借此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实施情况有所促进,也希望能为基础教育研究方向填补小小的空白。但是笔者深知自己能力有限,研究结果不够严谨细致,文中缺陷和遗漏有待来者修缮,今后也期待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博,陈奔明.情境朗读和创新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191-192.
[2]马秀红.例谈情景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