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 高宇军
问题缘起
学生作文《论奉献》开头: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根为树木输送养分,却埋在地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说明了无私,意味着奉献。这篇作文开头的“纷纷穿飞万花间”一句描写蜜蜂不辞辛劳地采蜜、酿蜜;“根为树木输送养分”一句写根默默无闻地奉献,这两个事物的共性是“无私”。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一句蕴含的道理却是“坚持不懈”,与前两个事物不能构成类比。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的写作中都曾出现,属于共性为题。基于此,我通过设计在翻转课堂下的类比推理专题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核心概念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类比推理 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是由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别的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思维形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类比推理专题教学
学生提出课堂讨论问题 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有关类比推理相关知识的微课放到学习平台上,学生在观看微课后提出问题。教师再把学生的问题搜集上来,提炼出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邹忌讽齐王纳谏》组成的“类比推理”专题教学课中,学生了提出如下的问题:《庖丁解牛》中解牛与养生有什么联系?《种树郭橐驼传》中养树与治民有什么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怎么能由比美想到齐王受蒙蔽的?可见,虽然微课中讲授了类比推理的相关知识,学生也知道《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篇课文运用了类比推理,但他们并不能把形象背后的道理解开,这正是高中生逻辑思维需要发展的地方。由此,教师设计了以下的课堂讨论问题: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庖丁解牛》中解牛与养生有什么关系?《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与治民有什么关系?
学生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思考步骤外化,让学生按照教师列出的答题步骤去思考。思考步骤如下:首先,分别概括《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塑造的形象;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解牛过程中包含的道理和种树过程中包含的道理;再由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特点确定养生三个阶段的相比点,由种树的特点确定治民的相比点;最后,概括出解牛与养生的道理、种树与治民的道理。在学生完成思考后,要各自写出不少于200字的思考,并在独立解决问题后,小组内交流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根据答题思考步骤修改出一份小组展示稿,在修改的过程中,就形象与说理的关系提出一个挑战问题。
学生讲解问题 小组合作结束后的全班汇报环节,每个小组要抢夺发言权,抢到发言权的小组可以派代表先进行汇报,如果回答不够完善或其他小组提出异议,抢到发言权的组可以挑战其他组任意人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既让学生能关注课堂,又能让学生兴趣高涨。如果最终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教师再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问题,给学生搭出思考的台阶。例如,针对《庖丁解牛》的学生发言如下:《庖丁解牛》塑造了解牛高手庖丁的形象。庖丁把解牛這个技术当作“道”来钻研:刚开始解牛时见的只是牛,这是找到规律;三年之后,解牛时见到的是牛的骨骼,这是熟悉规律;十九年后,运用规律,解牛时按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去击大空隙,顺着大空隙行刀,不曾触碰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连的地方,即使已经成为解牛的高手了,每到筋骨交结的地方,精神也高度集中。然后,把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运用到养生之中就是养生也要了解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将“解牛”类比“养生”。
学生对庖丁解牛的过程说得清楚,但解牛怎么类比养生却并没说清楚。这时,教师以追问的形式给学生搭设了思考的台阶,把学生送到答案处。教师连着提出了三个问题: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对应养生的人,所见的是什么?“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对应养生的人,见的是什么?“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对应养生的人,见到的是什么?2.解牛的三个阶段与养生的三个阶段有什么相似点?3.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这个高度?
学生根据教师搭设的思考台阶顺利答出:庖丁解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要喜爱这个技术,其次全面了解牛,最后找到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这个道理与养生的三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养生要爱护身体,再全面了解人身体的各个器官,最后按照人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生活。《庖丁解牛》这篇寓言由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发现了养生也具有这样的道理。
学生内化知识 学生解决了核心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具体内容,运用内化类比推理的知识阐述邹忌是如何由比美类比出齐王受蒙蔽的。
总之,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在语文学科的阅读和写作中,类比推理是观点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也是证明观点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和培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