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的理念、框架及策略

2021-07-06 03:46霍丽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

摘 要 数字化转型时代,技术赋能产业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人工智能+”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动力和新焦点。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应以支持或提升职业训练的完整性为中心,突出融合性、产业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按照产业、教育、空间、技术四个维度进行优化升级,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学习空间建设应加快产教融合促进教学资源转化,构建富含产业新场景的学习空间集群,在技术生态的支撑下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供应链,促进空间融合,深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断提高学习空间的适配性,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空间融合;IPST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0-0025-07

数字化转型时代,技术赋能产业加速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动力和新聚焦点,不仅需要将工作过程中知识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流程再造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反映技术革命从生产端、产品端、供应链端、场景端、营销端的变革,更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统筹教育目标、学习者和学习空间,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与学全过程中学习成效的提升。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大规模在线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扩展了学校的边界,加速推动了企业要素融入、技术平台升级和教育资源优化,深化了“三教”改革。构建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习者与环境、技术与方法等各要素间和谐共生的学习空间,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应成为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赋能专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和“智能+”教育新形态,引领职业院校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教职成函[2020]3号),主动承接信息化标杆学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任务,带动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重构学习空间,开展深刻的课堂革命。202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将会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不断拓展职业学校的边界。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要素融入、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叠加等内涵要素,必将极大地推动学习空间的变革,成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要素。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赋能教育的背景下,对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要素形态、设计理念和基本特征进行再认识,探讨其框架设计及构成逻辑,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再认识

学习空间一般是指用于学习的场所[1],既包括物理的学习空间也包括虚拟的学习空间。其中,物理学习空间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空间。正式学习空间包括传统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非正式学习空间包括走廊、休息室或校园的各个角落。虚拟的学习空间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包括网络社区、在线学习资源库、慕课等。职业院校的物理学习空间还包括理论与实训、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场所,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为学习者提供实训、实习体验的学习场所。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应围绕支持或提升职业训练的完整性来进行,职业教育学习空间需要满足不同教学场景之间的无缝切换,不仅需要关注物理学习空间及虚拟学习空间的设计,还要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形成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校内工作仿真模拟与校外职场环境锻炼、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和管理网络的无缝衔接[2],其关键要素是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资源和产教融合企业要素的融入。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由此衍生出的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智慧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对学习空间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变革趋势是学习空间走向融合[3]。肖君等在泛在学习理念基础上提出个人无缝融合学习空间的概念,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形成学习空间的无缝融合[4]。陈德怀认为,无缝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可以灵活、自由地切换学习情境,快捷地使用个人移动设备进行学习[5]。无缝学习需要移动技术和泛在技术的支持,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保证了融合学习空间中数据、目标、内容、活动、场景、评价等要素的流转与共享,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链条[6]。数字化转型时代,5G、AI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者与技术之間的最优化整合,使现有学习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泛在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7],支持学习空间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学习空间设计旨在支持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交互,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深度学习[8]。富有成效的学习不仅依赖于技术支撑的、智能性的无缝学习空间的创设[9],而且取决于新生代学习者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学习空间设计理念和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活动发生的形态[10]。疫情期间的教与学体验使师生深刻认识到学校边界的拓展变化,有力推动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变革,学校边界的拓展、教学场景的变化使学习空间设计迅速成为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热点。

二、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设计理念和基本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是学习空间设计遵循的根本理念。2018年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发布的《21世纪学习空间设计指南》从学习者需求视角提出富有成效的学习空间应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并能够灵活地应对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11]。通过灵活的设计和创新的技术工具支持学习者实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调节、评价和转化,从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以及与其他学习者的共同协作[12]。因此,以技术赋能学习空间,支撑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交流互动是学习空间设计的基本遵循。职业教育学习空间强调为学习者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的立体化呈现,既包括线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工作场景再现,也包括线下实训基地、实训室等学习环境中工作流程的模拟,这使得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设计呈现出更多融合性、产业性、先进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一)融合性:体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

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融合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内与校外物理空间的无缝衔接,集所有学习环境、技术、设备、设施等要素满足教学过程。技术赋能下学校边界的扩展超越了传统教室的概念,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属性,决定了其实现学校教室、实训室与企业车间、工位以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空间融合的特性。及时将企业工作场景、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实现融合的关键环节。二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无缝衔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分布式学习系统、智能陪伴技术等支撑学习活动设计,利用“云物大智”技术模拟的场景带给学生基于职场情境的模拟仿真学习。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不仅要着力解决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更需要利用技术实现不同场景中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未来“5G+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教育场景将会催生教育产生结构性变革,数据融合和学习技术融合将使教育应用更加“以人为本”和“立体化”[13],充分满足和支持智能化在线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14]。

(二)产业性: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

新技术革命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职业教育带来学习方式、课程供应链、人才培养交流和学校生态的深刻变革。学校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构建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企业生产为载体,将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极大扩展了学习空间的内涵。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师选择、教材使用、资源开发等要素与产业的渗透,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职业院校的学习空间设计应围绕支持或提升职业训练的完整性来进行[15]。教学模式的实现体现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多个学习空间的无缝切换,需要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物理场景资源模拟转化、企业数字孪生仿真资源的转化以及企业生产项目任务的转化等。相应地,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融入职业岗位标准,企业生产场景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以及支持学习的设备、环境、材料、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等因素,也应成为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的关键维度。

(三)多样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对不同场景的学习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针对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呈现出对不同学习者的包容与接纳。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和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多样性,要满足在工作场所、生活场景中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体现科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从其学习需求、实际基础以及个人风格出发,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结合信息整合资源技术建立个人学习空间来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16],在空间资源分配、内部设施建设、新技术运用方面实现物理与虚拟空间的功能互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地感知不同类型学习者对于空间环境、家具、设备、学习等的需求,提供精准适切的个性化服务将逐渐成为现实[17],从而为不同学习群体提供适配的学习空间与环境。

(四)开放性:彰显职业教育终身学习需求

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在面向更多学习者的开放,形成与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空间兼容的体系,最大化地为各类设备和应用提供接口,从而实现与其他学习空间的无缝整合。职业教育培训功能的拓展以及大规模线上教学将学习空间延伸到家庭、社区以及非正式的学习空间,不仅面向学校内学历教育的学生,还面向企业员工、社区居民、新型农民、园区技工等多个群体知识技能提升的需求。开放的学习空间应根据不同学习群体对教室学习、基地实训、企业实习、平台互动、线上研讨、课堂作业等学习场景间的切换需求制定多空间融合的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与管理标准和协议,以消除不同空间、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从数据层面建设一条横纵贯通的“高速通道”,为多空间下的各种教学业务开展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数据分析服务[18],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实现混合式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促进人与设备高度融合,运用多元、动态、碎片化的场景,为满足学习者各阶段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页面[19],使同步学习成为可能。

(五)先进性: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首先,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先进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所产生的新的工作场景,企业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式,价值链动态变化和流程再造的机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校园边界,使学习空间由学校内部延伸至社会其他空间,在学校内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院系分隔壁垒,使得专业集群呈现出深度交叉與融合的状况[20]。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承载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生产设备设施、生产流程并进行虚拟还原,及时呈现行业企业的新场景、新规范、新标准,并赋予其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促进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其次,先进性体现在虚拟空间中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的完美融合。在云物大智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运用智慧教室、智慧实训室、智能车间、数字化场馆等,探索多样化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必将带来职业院校学习场所形态、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交互形式、学习评价方式的全新变革[21],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的优化升级。

三、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框架及构成逻辑

(一)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框架

学习空间设计框架是指导进行有序、有效、科学地设计、开发、评价学习空间的理论或实践结构,通常规定了设计、开发与评价的维度和流程,并阐明各个维度、步骤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22]。如图1所示,Radcliffe提出的PST(Pedagogy-Space-Technology)框架包括教学法、空间和技术等核心要素,教学法通过空间与技术来使用教学理念,空间通过嵌入技术来支持教学,技术则嵌入空间中促进教学法[23]。此框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如图2所示,Perkins在2009年提出21世纪学习空间的设计框架,以学习者的视角思考新知识、数字信息技术和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提出学习空间应是灵活性、包容性、协作性、创造力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将真实和虚拟空间混合,以适合的教学法和数字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有效促成学习的发生[24]。

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在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强调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和职业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范式,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空间承载的项目任务、桌椅设施设备摆放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各环节的学习评价测量,为不同层次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模式与学习空间的结合中,不仅注重信息技术对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支撑,而且更加强调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行业企业真实场景、真实任务,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校内与校外的无缝衔接,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其中各相关要素均体現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关系。基于此,职业教育学习空间框架应增加产业维度,将教育—技术—空间—产业(Industry-Pedagogy-Space-Technology)四个维度建构成IPST框架(见图3),指导职业教育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

IPST框架体现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学习空间设计原则。其一,“教育”是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包括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原则。职业教育学习空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任务,将企业的质量标准、文化理念和真实工作任务渗透于教学过程,设计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协同互动的学习情境,帮助其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自主建构。其二,职业教育“空间”反映学校内外的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职业教育的学习空间应及时呈现企业的新场景,以模块化的课程单元为单位进行学习空间设计。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衔接实现的是学习场地与生产场地之间的无缝切换,需要考虑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的还原度,校外企业实际职场环境中的学习需要根据实际环境的基础条件融入教学场景,以实际生产环境为依托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其三,空间“技术”选择应遵循技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辅助作用,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技术实现情境再现,实时互动、操作演练和全过程的信息采集评价等,主要考量其稳定性、可操作性、兼容性。针对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如虚拟仿真系统、数字孪生系统要考虑其真实还原度和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及时融入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智能装备、智能单元、智能产线中蕴含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其四,产业维度蕴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职业、新技术、新场景对职业教育全要素的影响。数据、技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改变着生产组织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通过平台化的方式加速资源重组[25],带来产业链全要素的重构和优化。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要素随着产业要素变化重新集聚整合,为职业教育课堂带来新技术、新规范、新内容、新项目、新标准和新方法,深刻彰显新时期产教融合资源重组、共生的类型特征。

(二)职业教育学习空间中的要素融合

职业教育的学习空间是产业、空间、教育、技术紧密融合的系统,各维度要素相互融合构成学习空间设计的基本面,成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无缝衔接的中介媒质。通过学习模式、学习资源、支持技术和学习空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各个要素及不同系统间的有效联通,从而形成完整的智慧学习支持体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26]。职业教育的学习空间要素在产业链条环境中融合匹配,构建形成立体化、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空间系统,如图4所示。

1.教学内容与技术融合:设计呈现新场景

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综合能力,关注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体验,更加强调将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中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学习空间进行统筹考虑,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生产场景呈现在教学场景中,依据工作职场的逻辑重构课程体系,体现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完成课程内容的重塑和教育场景的融合。同时,注重发挥学习空间的环境育人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空间设计的要素作为承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的载体,挖掘优质思想教育资源,在新场景中贯彻新技术、新规范,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和政治立场。

2.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融合:实现互动交流实时评价

优质高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协作、探究、交流、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深度融合旨在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新一代技术支持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创新基于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无缝衔接,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交互参与度,提高交互质量,促进深度学习,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新时期教育以自适应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教育应用,学生成就分析,教学设计、学习工程和用户体验设计提升,开放教育资源和扩展现实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触感技术)支撑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革命性变革[27],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场景体验和操作机会,实现更多场景和空间中实体人与虚拟对象的交互。同时,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实现实时分析与评价,为所有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

3.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融合: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融合蕴含着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育内容和学情分析,将企业真实项目或任务转化为教学资源,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进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和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同时,探索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空间的交互协作,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形式,创新各种教学要素间特定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匹配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为中国特色学位制的创新提供基础要素条件。

4.教学供应链全要素与产业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技术赋能人才培养过程正在改变着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教学生态。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中的各要素不仅应体现行业企业真实生产中典型岗位的特征,而且应落实在模块化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创新更多适应学习者需求的技能形成模式,这种深层次变革需要将学习环境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将在职和非在职培训结合起来。提倡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强调融入生态化设计理念,构建学习空间连续体,重构学习空间中教育、产业、技术、空间与课程供应链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课程逻辑,梳理并确立合适的课程理念、目标、材料、型态、时态、节奏、体例和资源,实现社会需求与课程设计、學生满意与课程供给、教师保障与课程品质、学校特色与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

四、职业教育学习空间构建策略

(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学资源转化,构建富含产业新场景的学习空间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中寻求深度合作,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员工素质能力为目标,创新校企资源转化路径和方式,吸引企业主动发挥主体作用,助力院校提升教学资源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促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融合,将产业转型中的核心场景和业务要素融入学习空间,推动关键生产环节智能化并转化为虚拟现实场景,创新“学校+企业+基地+云端”良好教育生态,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构建一系列富含优质资源和类型特色教育理念的学习空间集群,在区域形成集聚扩大效应,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与职业院校共同形成价值链集聚效应。

(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组织变革,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供应链

重塑职业教育课程供应链新机制,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要素与产业场景、生产流程、行业标准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基层教学组织重构,将企业、院校、系部、专业群组作为学习空间设计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对接生产过程,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以及职业岗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情分析,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的相关要素与学习模式相结合,理顺教学环节逻辑和顺承关系,促进学习空间与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模式相统一,进而实现更加多元、科学、个性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三)深化空间融合,探索混合学习形式,创新云端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需要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支持,以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一贯性和学习链条的连续性[28]。从学习空间的整体设计到定制化教学,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具有更多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创新,如“产教双师同堂”、云学徒、云实训,学习空间应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设计和产教协同育人特性。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讲座报告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从学校到企业、实训基地再到走进家庭,未来新型的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要打破物理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的边界,实现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之间的无缝衔接和融合[29],从而能够支持学习者的混合学习,支持教师组织和开展混合学习,帮助学习者便捷地穿梭于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

(四)优化技术生态,实现全过程数据支撑,有效支持学习者深度学习

基于深度学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技术生态,探索数字映像、动态呈现、虚实共生、全域感知、移动计算和具身体验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实现,将物理空间中的教师、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生特性,与虚拟空间中的虚拟技术服务相统一,通过数据流动实现对学习过程系统化、全流程和全方位的支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教学、实训、考核、评价、管理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师生、生生深度有效互动,形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统一、学习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的耦合联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30]。因此,“基于智能技术整合的学习空间架构”和“基于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学习空间教学”应成为职业教育学习空间建设的方向和趋势[31]。

(五)推动信息开放,构建全媒体学习生态,提高职业教育学习空间适配性

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利用在线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和补充,积累大规模在线教学经验,开发融合企业新场景、新技术和新标准的教学资源,并拓展现有的教学平台功能,采用更加便捷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在百万扩招和拓展培训功能的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运用模拟仿真、短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职场体验,构建因地制宜的全媒体学习生态,集在线开放课程与在线直播教学优势于一体,将课程送到“车间”“田间地头”,送到工作现场,充分利用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因而,要及时将产业新动态和新场景转化为开放教育教学和培训资源,通过更加具有操作性、更乐于让学习者接受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拓展,建设线上与线下多样化的混合课程体系,加大开放教育资源的转化、宣传和推送力度,提高教师、学习者开发与利用开放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祝智庭,管珏琪,刘俊.个人学习空间:数字学习环境的新焦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11.

[2][10]霍丽娟.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47-48.

[3][6][18][28]杨现民,李怡斐,王东丽,邢蓓蓓.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融合样态与融合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0(1):46-53+72+77.

[4][9]肖君,姜冰倩,许贞,余晔.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96-103+111.

[5]CHAN, T. W, ROSCHELLE, J., HIS, S., KINSHUK, SHARPLES, M., BROWN, T,etal.One-to-one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An opportunity for glob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EB/OL].(2016-08-27)[2020-03-25].http://http://www.docin.com/p-5562454.html.

[7]刘军,邱勤,余胜泉,等.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6):8-19.

[8]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82-94+112.

[11] JISC. Designing spac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A guide to 21st century learning space design[EB/OL].2012.http://www.jisc.ac.uk/uploaded documents/JISClearningspaces.pdf.

[12][16][19]毕家娟,陈琳,宋盐兵.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构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9-13+36+107.

[13]付道明.5G+人工智能技术的勃兴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30-32+55.

[14]胡国良,黄美初.“5G+AI”视域下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研究——基于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20(3):95-104.

[15]ANDERSON H. The challenge of learning space desig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 Dobson[J].TEMC(Terti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1:5-12.

[17]许亚锋,高红英.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1):48-60.

[20]秦一鸣,于竞.高校学习空间变革:趋势、特征与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1(2):71-81.

[21]张艳丽,袁磊,王以宁,张海,谭姣连.数字孪生与全息技术融合下的未来学习:新内涵、新图景与新场域[J].远程教育杂志,2020(5):35-43.

[22]许亚锋,张际平.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基于改进的PST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13-19.

[23]RADCLIFFE D. A Pedagogy-Space-Technology (PST)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learning places[C]//Proceeding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s Colloquium. Brisban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08:9-16.

[24]JOSEPH PERKINS. Enabling 21st century learning spaces: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CEETYA learning spaces framework at Bounty Boulevard State School[J].QUICK, 2010(116):3-8.

[25]张云勇.从“两化”到“四化”,数字经济的维度你了解吗?[N].人民政协报,2020-10-20(5).

[26][30]吴南中,夏海鹰,张沛东.成人智慧学习空间:意涵、特征与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5):70-76+85.

[27]兰国帅,郭倩,张怡,孔雪柯,钟秋菊.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2020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2):27-39.

[29]陶春.教学空间重构下的理念变革——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J].中国教育网络,2018(7):13-14

[31]塔卫刚,张际平.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8(6):31-40.

On the Philosophy, Framework and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Space Design in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uo Lijuan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technology-enabled industry accelerat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new technologies, scenarios, and models has brough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et +” and“AI +”have become the new driving force and focu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space should focus on supporting or improving the integr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highlighting integration, industry, diversity, openness and advancement, and upgrade and optimize according to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dustry-education-space-technology to link the education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talents.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space shoul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reate new working scenes in learning space, innovate the supply chai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the support of technological ecology and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spaces, deepen the mixed model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learning space and accelerate the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learning space; spatial integration; IPST framework

Author  Huo Lijuan,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6)

作者簡介

霍丽娟(1971- ),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宏观政策,院校管理,产教融合,课程开发与设计(北京,100036)

基金项目

2018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北京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2018-098),主持人:霍丽娟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