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陶军
摘要:解析几何定值问题是几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解题的一个难点。正确审题并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准方向,展开解答思路,是解答解析几何题目的关键。如何入手,如何设解,如何快速运算,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完成整题的解答,有效的找准解题思路,找准切入点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解析几何 定值问题 变量处理 数形结合
解析几何定值问题是几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问题,其本质是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不变关系。研究的方法是先特殊情形猜出定值,再进行严谨的推理证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几何特征并对几何条件恰当地代数转化,而代数运算常常涉及多个变量的处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选择恰当的变量,建立给定代数化的几何关系和目标所求之间的联系,这其中的核心便是研究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研究对象的位置关系确定了,就可以用代数的形式进行表达了;其次是对含字母的代数式进行运算和变形,需要不断分析给定关系和目标之间的联系,寻找运算的方向,选择灵活的计算途径,有效简化运算进行求解,需要较高的数学运算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解析几何定值问题使学生经历“猜想证明”、“探索实践”“转化和化归”等问题研究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猜想证明科学素养、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能力。
本文通过一道题目的解析,从“动态量”与“不动量”的角度,通过研究对象的位置关系,分析建构选择合理变量的分析方法,由几何与代数的合理转化,表示目标解析式,根据目标寻找并优化计算方向等方法性知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主干思路和局部内恰当的选择运算方向,从而提升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这也符合高考数学北京卷试题解析几何一贯秉持“多想少算”的理念,注重学生“动手尝试、探索实践”的能力和“先猜再证”的基本研究方法。
问题:已知椭圆C: 的上顶点为P,点A、B(A、B与点P都不重合)是椭圆C上关于 轴对称的两点,直线PA交 轴于点M,直线PB交 轴于点N,O为坐标原点,证明: 为定值。
环节一:猜想定值
分析:题中要求A、B为椭圆上不同于P的任意两点,那么当A、B在什么位置时, 最容易得出?学生容易想出的是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由于A、B两点都不与点P重合,所以排除椭圆的下顶点。因此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可以找到椭圆的左右顶点处。
预设:点A位于椭圆的左顶点,B为点A关于 轴的对称点,此时B点与A点 重合,因此M点与N点重合。所以此时 ,因此可以猜想 为定值8。同时教师还需总结:什么是特殊位置,点的特殊位置一般选取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的特殊位置一般为平行或者垂直的情况。在特殊位置猜想出结果,一般情况需推理证明。
环节二:推理证明
问题2:根据题意,通过画图的过程,请你分析图形中哪些量是动态的?哪些量是不动的(确定的)?
分析:学生绘图,在绘图的过程中再次理解题意,找到题目中的“动态量”和“确定量”。
确定量:椭圆方程已知,因此椭圆的轨迹是确定的;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确定,即点P(0,2)是已知的;点A与点B的位置关系是确定。
动态量:由题意:点A、B是椭圆上与点P不重合的动点,可知直线PA、PB为動直线,进而两条直线分别与 轴的交点M、N的位置即为不确定,M、N的位置不确定,计算 就存在困难。
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学生往往是清楚基本方法的,即:(1)选择适当的变量。(2)进行代数运算,整理所求的目标。但题目中不确定的量有那么多,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变量是“适当”的变量呢?这恰恰是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这个困难突破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到哪个变量是引起其他量改变的“源头”呢?找到了变化的“源头”,就可以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理清整个解题思路。
在研究平面解析几何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读出几何对象的几何特征的能力。在明确研究对象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再根据研究对象间确定的几何关系,合理的设出参变量,列出简易的思维简图:将几何元素的代数化、研究对象之间位置关系的代数化、所求的目标代数化。
综上所述,平面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直线、圆和圆锥曲线;“动”与“不动”是理解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的思维特征;研究几何对象的几何特征(性质与位置关系)是解决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
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