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参还五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7-06 00:41邓海峰张红霞侯献兵张永波范焕焕胡思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颈性流速胶囊

邓海峰,张红霞,侯献兵,张永波,范焕焕,王 艳,胡思斌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主要临床症状是病人感到自身或外物漂移、旋转、翻滚或浮沉感,严重时伴有呕吐、恶心、耳鸣,甚至视线模糊[1-2]。目前,颈性眩晕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常采用血管收缩抑制类药物、前庭神经镇静药等治疗,但上述药物不能完全根除疾病,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且服药过久易产生副作用[3]。中医学治疗颈性眩晕副作用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疗效肯定,优点突出,但存在不足,如中药口感问题、部分病人依从性差、不能按疗程接受治疗[4]。针灸不仅疗效肯定、操作方便,且安全无副作用[5]。本研究已观察芪参还五胶囊及针灸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的294例青年颈性眩晕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芪参还五胶囊组、针灸组和联合组。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6]:①发作性眩晕,有时伴随复视、眼震、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颈项强直、疼痛,整个肩背疼痛发僵;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②旋颈试验(+)。③影像学X线: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④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改变。⑤除外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血液病、小脑性眩晕、椎动脉 V1、V3 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人,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近期(半个月)未对本病进行过治疗,且近期(半个月)未用过治疗其他疾病但可能对本病有影响的药物,病人自愿作为研究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不能耐受针刺刺激;有出血、感染或严重心、肾、肝疾病不适合针刺治疗;严重精神疾病病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255,规格:每片10 mg)治疗,每次10 mg,连续口服14 d。

1.3.1 芪参还五胶囊组 口服芪参还五胶囊,组方:黄芪、川芎、当归、地龙、冰片、水蛭、白僵蚕、秦艽、醋大黄、钩藤、远志、栀子、郁金、人参,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14 d。

1.3.2 针灸组 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排针刺法,耳针每日取一侧耳穴,每日1次,两耳交替选穴,首次治疗选患侧;排针每日1次。每治疗6 d停针1 d,共治疗14 d。

1.3.3 联合组 同时口服芪参还五胶囊并应用针灸治疗,共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4.1 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液流速 利用TCD技术测定VA、BA治疗前后平均血液流速变化。每次测定前嘱病人休息15 min,检查时将探头置于枕窗(颈后部正中线枕骨粗隆下3.0~3.5 cm处),设置超声脉冲为2 MHz。

1.4.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7]治疗前后根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分别从眩晕(16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颈肩痛(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分)、头痛(2分)5个维度评分,总分30分,评分越低提示患病情况越重。

1.4.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恶心呕吐、嗜睡、皮疹、胃纳亢进等。

1.5 临床疗效评定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及《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9]对所有病人治疗前后每项评分进行统计。疗效指数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30-治疗前积分)]×100%。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为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且<90%为好转;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为无效。

2 结 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8%、90.82%和87.76%,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χ2=9.531,P<0.05)。详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3组治疗前后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较 治疗前,3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联合组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高于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较(±s) 单位:cm/s

2.3 3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眩晕、日常生活及工作、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头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眩晕、日常生活及工作、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头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联合组高于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P<0.05)。详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4 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8%、2.04%和3.0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青年人群学习、工作、屈颈低头使用电脑和手机时间延长,越来越多青年颈椎病病人因“颈肩部酸胀疼痛不适”等症状前来就诊。多项研究表明,颈椎病病人极易出现颈性眩晕,若得不到重视及有效治疗,易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甚至脊髓压迫或刺激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10-11]。目前,轻症病人以对症治疗为主,以快速减轻眩晕感为目的,血管收缩抑制类药物、前庭神经镇静药等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但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12]。

中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脑功能完成需气血津液濡养,若气虚血瘀,不能上荣头目清窍,而致髓海失养,即发为眩晕[13-14]。气虚血瘀是眩晕病人的主要证型。故治疗当以补气活血祛瘀为原则。虽然中药疗效较好,但口感问题限制其应用。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多数学者倾向于多元、综合疗法。针灸是一种操作方便的绿色疗法,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将充分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以此发挥治疗效应[15]。本研究随机选取294例青年颈性眩晕病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联合组、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8%、90.82%和87.76%,且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P<0.05)。分析原因,芪参还五胶囊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血行,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和营,佐以地龙、水蛭、白僵蚕化瘀通络,郁金、远志、人参养心安神益智,冰片消诸窍之火;诸药合用,既补不足之虚,行瘀滞之实,虚实兼顾,使气血畅通,得以上荣,濡养头目,脑有所养,诸症皆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单药黄芪通过降低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及其在细胞间堆积,缓解钙离子超载、抗氧化等机制,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川芎中川芎嗪能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地龙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障碍[16-17]。诸药合用,发挥中药多靶点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血管痉挛等作用,从而改善头晕症状。

本研究使用较小、较短的毫针,一方面可降低进针皮下与皮下软骨的疼痛,增加治疗频次;毫针直径小有利于贯穿整个穴区,固定针柄,便于延长留针时间[18-19]。结合颈部排针刺法,在一个部位或一个病变的节段连续密集针刺,针刺数量多、深度深、刺激量大、针感强,具有较强的疏通经络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神经节,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减轻炎性水肿;局部连续深刺可减轻神经根及肌腱组织黏连,提高弛缓的韧带及肌肉兴奋性,增强修复能力,从而减轻症状。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作用于远端,排针刺法直接作用于局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快速解决病人早期痛苦,排针刺法局部强力疏通经络疗效持久[20]。如此治疗远近配合,急缓结合,标本同治,依据刺灸法作用的特异性,合理搭配,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和眩晕、日常生活及工作、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头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联合组优于针灸组、芪参还五胶囊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针灸组和芪参还五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芪参还五胶囊及针灸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芪参还五胶囊及针灸联合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降低病人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

猜你喜欢
颈性流速胶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时光胶囊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什么是颈性眩晕
时光胶囊
爱虚张声势的水
聚焦“毒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