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对标本阳性率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19年12月的临床样本39份与2020年1月~2020年6月的临床样本41份作为此次研究样本,应用全自动细菌检测仪检验,对比不同年份的标本检验结果。结果:2019年标本微生物阳性率94.87%比2020年82.92%高(P>0.05);不同年份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其他标本阳性率比2020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通过分析讨论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方式加强采集标本、管理、运输和检验等环节,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为诊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标本阳性率
因我国实施了计划免疫,麻疹、百日咳、结核等一系列小儿常见多发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降低。而通过疫苗接种,爆发性流脑以及重症乙型脑炎等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在小儿疾病当中,小儿感染性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依旧居于首位,会对小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由于致病菌类型不断增多与细菌感染疾病多样化,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方法较多,其中微生物检验是常用方式,可为诊断疾病提供有效依据[2]。大量研究表示,加强检测完善性及操作技术可提升检验技术准确率,有效保障检验质量。本次研究采集2019~2020年临床标本共80份,分析讨论不同年份的标本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19年12月临床样本39份与2020年1月~2020年6月临床样本41份作为此次研究样本。2019年临床样本39份中呼吸道标本有10份、血液标本9份、大便标本10份和其他标本10份;2020年临床样本40份中呼吸道标本有10份、血液标本10份、大便标本10份和11份。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采集标本者均无认知障碍;(2)采集标本者均无心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3)采集标本者均无凝血障碍;(4)采集标本者均无免疫障碍;(5)此研究获伦理委员会同意,采集标本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愿意参与。排除标准:(1)采集标本者患恶性肿瘤;(2)采集标本者存在严重营养不良;(3)采集标本者存在认知障碍;(4)采集标本者处在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我院于2020年1月起,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对标本采集、储存、送检和检验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定期检查试剂和仪器设备与标准是否相符,同时加强相关人员微生物检验有关知识培训教育。取样:由专业医护人员负责标本取样,对取样工具消毒灭菌,确保标本储存容器清洁干燥;采样均匀且避免受污染;若未能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测,应将其保存于4℃左右冰箱中,且在24h之内检测完毕。采集标本方法具体如下。采集呼吸道标本:标本用咽拭子进行采集,需采集晨痰,在取痰前告知患者用清水漱口数次,采集标本量为3~5mL,且采集标本为黏液痰、含少量的新鲜血液血痰以及干酪痰均是合格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儿童标本量1~3mL,成年人3~5mL,应在清晨采集空腹血液标本;采集大便标本:告知患者自然排便之后,取黏液、脓血部位粪便3~5g,置入于无菌容器中,不推荐用肛拭子采集粪便标本;采集尿液标本:采集患者晨起首次尿液中段尿,选择于抗菌药物使用前进行采集;生殖道分泌标本,用生理盐水对尿道进行局部冲洗,然后在尿道口的1~2cm位置插入无菌棉拭子,停留十多秒后轻轻转动以采集标本,最后将其放于无菌容器中进行送检;采集穿刺液标本,经腰椎穿刺进行采集脑脊液3~5mL,并注入于血培养瓶和无菌试管内,立即送检,在送检期间需要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微生物检验:选择全自动细菌检测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Walk-Away40型)进行检验,根据说明书严格操作检验细菌。
1.4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对比2019年和2020年分标本阳性率;对不同类型标本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计量数据选择()代表,以t检验差异;计数数据选择[n(%)]代表,以χ2检验差异。P<0.05时有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年份标本阳性率
2019年标本微生物阳性率比2020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类型标本阳性率
不同年份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和粪便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其他标本阳性率比2020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因素
经单因素分析法可发现,管理不妥、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标本采集不科学、输送方式不当等属于影響微生物检验结果重要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患者机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后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疾病,且其感染源较广泛,具有较强的危害性[3]。临床诊断疾病常用手段较多,其中以微生物检验最为常用。该检验方法能够有效了解患者体内细菌等微生物存在情况和类型,从而给予针对性治疗。而有关研究指出,做好检验管理相关工作能够有效保证诊断效果。实施微生物检验管理,主要是通过采用合理手段加强标本采集、储存、运输和检验等环节管理,可以保证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状况符合,能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效依据[4~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飞速发展及成熟,微生物检验技术不断提高,导致较多致病菌获得控制,致使采集标本阳性率也随之降低。此次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标本微生物阳性率明显比2020年高;2019年血培养标本阳性率明显比2020年低;2019年其他标本阳性率比2020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标本类型和时间均会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可从侧面反应出微生物检验对于疾病防控重要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单因素分析法可发现,管理不妥、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标本采集不科学、输送方式不当等属于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重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了在实际微生物检验中应做好相关管理工作[7~8]。因此检验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身检验水平,从而提升微生物检验准确度[9]。
综上所述,临床在微生物检验时,通过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需采取科学方式加强采集标本、管理、运输和检验等环节,能显著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从而为诊治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邹红波.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研究[J].中外医疗,2019,38(1):23-25.
[2]张亚丽.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41(3):222-223,248.
[3]代良纯.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1):250-252.
[4]国显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3):196-197.
[5]吴冬青.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19,27(11):161-162.
[6]王峰.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改进对策研究[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1):75-77.
[7]胡乐兰.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影响情况[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9):59-61.
[8]郭健.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3):102-104.
[9]李品宏,王云龙.浅析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0):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