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文明的韧性”写作辅导

2021-07-01 17:44姜翼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跨学科融合课堂;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7-0068-02

【作者简介】姜翼,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31)教师,一级教师。

一、教学案例设计

1.内容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文化类话题的作文行文中表现出重现象、轻规律,重展示、轻挖掘,甚至口号式拼凑文字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解和阐述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写作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邀请了政治、历史老师共同上一堂跨学科融合作文课。三位教师就“文明的韧性”这一主题,将政治、历史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与语文实践活动嫁接,突出跨界课堂对“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引导学生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学习,完成有深度的写作。

2.实施设计。

(1)课前布置如下的作文题,请学生写作:请在学校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上,以“文明的韧性”为题,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主题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组织语言,发表一次演讲。

(2)完成作文批改,并在跨学科融合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文片段,请学生来评价这些作文片段和心目中的优秀作文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为了让学生反思、批判的关注点更加集中,在选择作文片段时,我们尽量找卷面美观、文辞优美,但对文明韧性的阐述口号化、浅表化情况较为明显的片段。

(3)语文老师提示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应该只津津乐道于一个个文化故事,而应该更多地思考文化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更多地去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想办法将规律性的内容从所列举的现象中抽象出来。

(4)语文老师邀请历史、政治两科的教师就前面展示的作文片段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挖掘文化现象背后指向的文化规律。

历史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中国历史上三次文化融合讲起,讲到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延续不绝的持久“韧性”,引导学生得出三点结论:中华文化的稳定性在于中央集权制度保障了长期的“大一统”;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思想文化上的高度文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政治老师先带着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并将它们的必然规律总结提炼形成概念。基于此,政治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文化自信”,提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途径,最后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讲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样,政治老师不仅挖掘了文化自信的本质属性,而且从中华文明发展途径的角度给予学生充满逻辑性的启示。

3.评价设计。

(1)请学生梳理跨界融合课堂的收获,重新撰写“文明的韧性”演讲稿。

(2)请学生总结在作文写作中开掘深度的方法,并举一反三地讲述融合式思维在作文中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思考

开展这次跨学科融合课的目的在于以语文学科作文写作为载体,借鉴历史、政治两门学科的学科思维方式,解决文化类话题写作浮泛化表达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点落到实处。但在开展指向文化自信的跨学科融合课堂时,我们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明确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

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是为了传授浅显的、单一的知识点而设置的,而是用来应对单一学科解决起来有障碍的复杂问题,它指向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前文中的教学设计涉及了这样的一些难题:学生知道要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但是不明白如何挖掘深度,文化自信的根在哪里。仔细探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指向的其实就是语文的两大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不是文学文化常识的简单记忆和转述,而是要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弘扬。在这堂跨学科融合课堂上,笔者找到了学科与学科的内在联系,利用历史和政治的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写作问题。这是一种深层的唤醒和促进,唤醒了学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特质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了培养文化自信的路径。

2.寻找文化自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契合点。

跨学科融合课堂融合的是三科的核心素养——语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的“历史解释”以及政治的“科学精神”。在完成“文明的韧性”这一演讲稿的任务统领下,利用“历史解释”中“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和“科学精神”中“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國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相关素养,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相嫁接,从而多维度地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心中的文化自信真正具有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点。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