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华
我认为,新高考最大的新意就在于解决了核心素养怎么考的问题,考查趋向愈加清晰:着力考查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题干的文字量明显增加,背景信息更加贴近生活;知识性考查越来越少,对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越来越多……由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首先,强化问题驱动。我这里讲的“问题驱动”不是指用问题设计来引导教学,而是指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因为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学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表达—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能力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应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其次,强化思维创新。高中学生学习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是他们学不会没有掌握的知识,而是他们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而不思考。这是我从教多年得到的深刻体会。或许是强调“记问之学”的传统使然,或许是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学生的思维同质化、定势化、线性化倾向明显。我在很多场合让学生做下面这道题目。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选出能与这段话衔接的一项:A.从长远观点来看,这样做不恰当。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回答。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这是一道语文题,更是思维题,思考粗浅、不会分析的学生一般是答不对的。多种角度—理性质疑—分析框架—价值引领,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或许能帮助学生逐步实现思维创新。
最后,强化实践体验。“学习”与“生活”几乎是同义词,杜威就主张“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現在的学习方式会成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方式。脑科学已经证明,学习会从生理上改变大脑。因此,学习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背实验”的危害不仅在于缺少实验细节,增加失分风险,还在于剥夺了学生具身学习、深度体验的机会,改变了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与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参与者、创造者的初衷相违背。毛泽东同志曾批评教育“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仍有着现实意义。体验—反思—领会—行动,建构这种循环式的教学过程,将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甚至是生活策略。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