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涵养:探寻育人方式变革

2021-07-01 17:53朱晴怡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文化自信

【关键词】江南文脉;文化自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7-0063-03

【作者简介】朱晴怡,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31)党委书记、副校长,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11年,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培育学校,2020年学校入选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百十年的办学历史中,无锡一中始终秉承“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坚守“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进入新时代,“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将“文化自信”确定为价值追求,将“江南文脉”作为载体与途径,开展“文化自信·江南文脉”省级课程基地的实践研究,探寻无锡一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路径。

一、整合課程资源,实现全要素育人

无锡一中地处锡惠山麓古运河畔,追溯历史,学校所在的锡惠一带是探究无锡文化脉络乃至江南文脉发展的重要区域。我们通过探寻文化遗存、整合地域资源、挖掘校史资源、推进国际理解,构筑“点·线·网”的课程资源模型。以惠山古镇、古运河历史遗存、东林书院等十大实践基地为点,串点成线,形成文博线、传统文化线、名人故居线、工商遗址线、红色文化线,再由线到网,最终形成基于江南文化的核心思想、历史发展、现实表征的课程资源(见下页图1)。

对于上述课程资源的利用,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实现校园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打开校门,我们既关注区域内的人文资源,如锡惠山麓的园林、祠堂,校门外的京杭大运河以及无锡地区的东林书院、学宫遗址等彰显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遗存;又强调校园内生发的文化因子,深入挖掘学校的校史文化。对这些校园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统整,就形成了厚植文化根基、树立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2.实现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融合。

针对高中生的认知习惯,我们在课程资源整合中注重“互联网+”的思维,实现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融合。线上围绕“小娄巷”“惠山古镇”“寄畅园”“泰伯庙”“清名桥”“伯渎港”等历史遗存制作微视频,在线上学习平台进行推送;线下依托“文化自信·江南文脉”一中论坛,围绕“文化自信”“江南文脉”两大主题,邀请教授、学者、作家、金牌导游等开展系列讲座,与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有效互补。

3.实现真实与再造情境资源的结合。

除了区域与校园内的真实教育情境,课程基地还配套建设了两大校内场馆——江南文脉馆和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实现真实情境与再造情境资源的有机结合。江南文脉馆以时空开篇,分别以“雅意闲趣”“诗礼簪缨”“昌明隆盛”“妙手天成”四个板块展现“文雅江南”“才华江南”“富庶江南”和“匠心江南”四大主题。无锡一中历史博物馆则注重研究学校发展历史,突出校史中的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和文化故事。

二、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指向“文化自信”价值追求的课程体系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梳理人文类学科核心素养——思政学科的政治认同、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通过融合人文类学科资源,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构建“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的课程体系。

1.在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上下功夫。

我们梳理了高中思政、语文、历史、地理四科国家课程中指向文化自信或者与江南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编撰了《指向文化自信的人文类国家课程实施案例汇编》,开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案例教学,例如思政的《传续江南文脉 彰显文化自信》、语文的《文化传承中的无锡精神探寻》、历史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以无锡荣氏企业兴衰为例》、地理的《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无锡发展》等案例,在凸显学科育人价值方面作出示范引领。

2.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下功夫。

围绕“文化自信”“江南文脉”两个关键词,开展学科延伸教学,开设包括“吴文化初探”“传统文化之乡土技艺”等在内的27门校本选修课程;开设以“文化自信·江南文脉”命名的校本课程,以“江南文脉绪论”开篇,以“文化自信概论”结束,系统讲述江南地区的家族文化、祠堂文化、饮食文化、运河文化、园林文化、工商文化、科技文化以及无锡一中的校史文化;以思政学科为核心,融合语文、历史学科,聚焦“四个自信”,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

3.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下功夫。

我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生文化认知实际,确定“行走江南”主题,在不同学段有序地推出“重新认识家乡”“我和我的家乡”以及“无锡博物研学”等项目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寻江南文脉,重新认识家乡,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爱国情感。除此之外,“诗意江南”“书画江南”“无锡话基本功测试”等学生活动也有机地融入学校实践活动中。

三、开展跨界教学,实现全员育人

跨界教学是指由不同学科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无锡一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以思政、语文、历史、地理四个学科组为主体,由分属不同学科的六名教师组成了课程基地项目核心组。以项目为中心,打通学科壁垒,打造更高品位的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跨学科教学研究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

1.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跨学科教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不是学科割裂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融合性,这些具有融合特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点所在。例如:我们开发了一节《依托校史故事谈道路自信》的三师融合课。以校友“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故事为主线,历史老师谈1949年前后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封锁,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史实;语文老师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入手分析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家国情怀;政治老师则从道路自信的角度深入剖析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节三师融合课,使得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得以融合与彰显。

2.开展基于项目研究主题的跨学科教学。

在“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校通过确定研究主题、设计情境、整合内容、协作过程、更新手段等环节,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从已有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自主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实现促进文化自信的目标。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基于项目研究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例如“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就是通过融合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整合校园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以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增进文化自信。

此外,我校还开展了基于国家统编教材的跨学科教学。语文大单元任务群中专门设置了“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和风俗……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这一单元任务与“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即通过思政、语文、历史、地理四科的跨学科教学来实现“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一价值追求。

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通过探索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教师跨界教学的实施路径,在全要素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上不断思考与实践。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实现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