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2021-07-01 06:39郑童邵姚君陈燕艾东马少勇姚应水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量表

郑童, 邵姚君, 陈燕, 艾东, 马少勇, 姚应水

在步入21世纪之后,全球逐渐开启了信息时代。不合理或过度使用网络,使人们脱离现实的空间,沉迷于虚幻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降低、人情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精神病学家Goldberg[1-3]是最早开始关注互联网过度使用现象,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学者。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父母在子女生活支出方面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大部分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业余生活也多半花费在网络上。同时大学生的生活缺乏家长和老师的监理,上网的时间也不再有约束,所以导致大学生中患有IAD的不在少数。IAD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日渐显露。国内也有研究指出,网络的使用时间越长和越是难以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人,其孤独感体验往往也越强;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孤独感体验更强[4]。网络成瘾主要指由于对互联网过于依赖,对自身行为与心理产生严重影响的状况[5]。1996年,Goldberg基于物质成瘾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炼出网络成瘾的概念。在1996年,Young[6]针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具体阐述与说明,即除了学习与工作之外,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8小时以上,同时造成了负面影响。他将病理性网络使用分成五类,即网络性成瘾(cyber sexual addiction)、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ction)、网络冲动(net compulsion)、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ship addiction)[7]。在网络成瘾方面,另一位作出重要贡献的是Davis[8],他对于Young的理论既有保留也有创新,首先他同意Young对于“成瘾”标准的质疑,并且提出了其他的分类。Davis[8]主张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来替代“网络成瘾”;同时按照成瘾本质,将PIU作出进一步区分,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8]。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感受到自己与所处环境的疏远感和难以融入感,从而产生的痛苦郁闷情绪。权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于心理学发展,制定了相应的八阶段理论,在人类成年初期,亲密感所引发的孤独感属于最为普遍的心理以及社会矛盾。可见对于这个时期的人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友情和爱情。如果这一时期的心理社会矛盾不能解决,那么就会出现社会疏离,从而产生孤独寂寞感。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9]。由于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业压力和更重的学习任务[10-11],在这种差异之下其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关系可能与非医学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危害健康工作提出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139名医学类大学在校大学生和非医学类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性别、医学与非医学类分层,抽取某医学大学和非医学类大学在校大学生共220人。问卷共发放给220名在校大学生,最终得到139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63%。

1.3 研究工具

采取匹兹堡大学的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其中包括20个条目,最终得分位于20~100分范围之间,本质上属于一种自陈量表。得分若是在10~39分这一范围中,则处于正常水平;若是在40~79分之中,则表示已经存在轻度网络成瘾状况;若是分数超过80,则代表网络成瘾程度极高。该量表经国内翻译引入之后,测得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具有较高的信度。

对于孤独感的评估,采用的是Russell的UCLA孤独量表[12]。该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评分上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根据实际得分,可将孤独程度做出相应的划分,低度孤独分数在28分以下,一般偏下孤独为18~33分,中间水平33~39分,39~44分为一般偏上孤独,44分以上为高度孤独。其中1,5,6,9,10,15,16,19,20反向计分。本研究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成瘾与孤独感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对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孤独感上的差异使用了t检验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成瘾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对网络成瘾与孤独感间的相关性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139名在校大学生。男生70人(50.4%),女生69人(49.6%);医学生71人(51%),非医学生68人(49%);其中一年级大学生最多,为89人(64%),二年级8人(5.8%),三年级5人(3.6%),四年级及以上37人(26.6%)。

2.2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量表得分分析

医学生调查人数为71人,网络成瘾量表的平均得分为(40.00±10.42)分,孤独感量表的平均得分为(47.82±8.55)分。非医学生的调查人数为68人,网络成瘾量表的平均得分为(42.29±11.88)分,孤独感量表的平均得分为(43.60±8.07)分。

2.3 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孤独感强的比率

在71名医学大学生中,有26名学生的成瘾分数在40分以上,达到轻度及以上的网络成瘾,占总人数的36.6%;在68名非医学生中,最终得分超过40的人数为51名,亦属于轻度及以上的网络成瘾,占据总体的比例为75%。据此能够发现,较之医学生,非医学生会存在更高的网络成瘾率。在所调查的医学生中,孤独感得分超过39分的人数为32名,占据比例为45.0%;而在非医学生中,这一人数为49名,占据比例高达72.0%。由此能够看出,较之医学生,非医学生的高孤独感比率更高。

2.4 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大学生网络成瘾和孤独感的相关性

为研究非医学类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相关关系,对其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通过Person相关系数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根据表中相关数据能够看出,医学生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上,正相关水平为中等,但在非医学生中,两者之间并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相关性

2.5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差异分析

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可以看出,非网瘾组与网瘾组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瘾组的女性显著多于男性。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网络成瘾差异分析 n(%)

2.6 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

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非网瘾组与网瘾组的孤独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瘾组的孤独感显著大于非网瘾组的孤独感。见表3。

表3 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 n(%)

2.7 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级、孤独感、大学类别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对网络成瘾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孤独感和大学专业。其中孤独感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OR=1.084,95%CI:1.032~1.140);大学专业为医学类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OR=0.254,95%CI:0.095~0.676)。见表4。

表4 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明显高于医学生,可能的原因是,医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课程较多且有更多的实践课程。医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自习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学科类别的大学生,这样就压缩了网络的使用时间。其次,在本次调查中,研究对象主要是由大一的学生组成。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于校园生活充满好奇,也乐于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更大的倾向与热情投入到现实的社会交往之中,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就更小。从孤独感来看,非医学生显著高于医学生,可能是因为非医学生中的受调查者主要为大三与大四的学生,更多的面临毕业的选择难题,在这种时刻更容易体验到孤独与无助。同时在经历过前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逐渐对大学生活以及交友失去了热情,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并且普遍上看社交范围会缩小,这样就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女性的网络成瘾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中女性对于社交较男性会更为慢热,参加校内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如男性。网络成瘾组的大学生孤独感较非网络成瘾组更高,可能是由于长期的个人网上冲浪,缺乏现实生活的面对面交流,正常的社交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这也符合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13-14]。医学类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和孤独感呈正相关,可能是由于当代医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压力,课余时间的严重缩水,心理上的亲密感难以建立,造成内心孤独感的增加。并且由于课业内容枯燥,促使他们通过网络来缓解压力,排解孤独。但是以此往复并不会缓解孤独,只会恶性循环。从大方面来看,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减少网络成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从非医学生群体来看,网络成瘾和孤独感未见相关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样本量不足,调查对象的年级与性别不够随机,样本的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其中的一些问卷是利用问卷星进行调查,也可能对问卷的信效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孤独感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孤独感越强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学生缺少社交,感到孤独,想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外界交流。随着当代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平台兴起。这也吸引了更多在生活中体会到孤独感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虚拟网络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成瘾。其次,随着网络游戏的流行,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课余生活感到孤独和无聊时,都会利用网络游戏来排解,而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冲击感、新鲜感、刺激感又一步步使大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加剧了网络成瘾的程度。大学为医学类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较非医学类大学生少,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中。并且由于医学专业的影响,医学生更能正确地认识到网络成瘾对身体以及心理所产生的危害,这让他们能够合理利用网络。

综上所述,建议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作出对策:在学校方面,应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鼓励开展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如开展学校社团、文艺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应该宣传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广而告之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规范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及时间。在社会方面,互联网时代,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应该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舆论风向健康向上。在家庭方面,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业,也要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的内外都充实健康。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应该观察到孩子心理细微的变化。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量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