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2021-07-01 06:39耿飘飘吴凡张小聪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经验个体

耿飘飘, 吴凡, 张小聪

孤独感(loneliness)指个体因社会关系或社会支持匮乏而产生的消极感受,是青少年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1]。研究表明,孤独感会降低青少年的幸福感[2]、增加自杀意念[3]、影响学业成绩[4]。经验回避指个体试图回避或抗拒令其厌恶的想法、情绪、感觉和其他个人体验的倾向[5]。经验回避是形成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和社交恐怖等)[6-7]的基础。过度的经验回避不仅无效,反而会让人更痛苦。孤独感是一种与经验回避存在紧密关联的消极情绪体验,高经验回避个体通常有着更强烈的孤独感[6]。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改变产生重要影响[8]。自尊的缓冲器理论指出,在个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困扰时,自尊可起到缓冲器的作用,保护个体免于伤害[9]。尽管经验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已得到研究支持,但青少年的经验回避究竟是如何影响孤独感的,如何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水平,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基于自尊的缓冲器理论,本研究假设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在经验回避与孤独感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可以削弱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本研究拟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来探讨经验回避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机制,为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支持。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安徽省涡阳县和江苏省金湖县两所高中的14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801份问卷,由学生在班级内匿名作答。调查总共回收有效问卷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3.46%。

1.2 研究工具

1.2.1 人口特征调查问卷自编人口特征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超过6个月的留守经历。通过该问卷对被试者的人口特征进行调查。

1.2.2 接纳及行动问卷接纳及行动问卷(第2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是测量经验回避的经典问卷[10],由张春青等[11]翻译成中文。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正向记分,将7个条目分数求和即为总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57。

1.2.3 自尊量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罗森伯格编成,本研究选用王孟成等[12]的修订版,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1=很不符合,4=非常符合),共10个条目,其中反向记分的为3,5,8~10题,总分越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43。

1.2.4 孤独量表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由Russell等编制,本研究采用王登峰等人修订的第3版UCLA孤独量表[13],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法,正向计分,其中1,5,6,9,10,15,16,18题反向记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总分,得分越高个体的孤独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94。

1.3 统计方法

1.3.1 数据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青少年人口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特征青少年的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得分;对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得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采用AMOS 17.0软件对各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建构研究假设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假设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1.3.2 量表项目打包由于接纳与行动问卷、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均是单维度的,采用项目小组可使模型拟合更趋于稳定。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将量表各项目打包处理,防止以项目为分析单元造成的模型不稳定和参数估计标准增大现象[14]。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接纳与行动问卷、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分别组合成三个项目组;接着对各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项目按载荷由高到低排序,前三个最高负荷项目依次轮流放入三个项目组中,剩余项目再反过来依次排列。该方法平衡了各项目成分之间的差异,使每个项目小组的负荷和方差近似相等。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青少年基本情况及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比较

在本研究的被试中,男生370人,女生359人;独生子女294人,非独生子女435人;城镇户籍281人,农村户籍448人;有留守经历331人,无留守经历398人。被试年龄范围13~19岁,平均年龄(16.53±0.88)岁。

对不同人口特征青少年的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经验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生(t=3.59,P<0.001);非独生子女相比于独生子女,自尊更低(t=2.80,P<0.01),孤独感水平更高(t=-3.48,P<0.01);城镇青少年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t=2.61,P<0.01);有留守经历青少年相比无留守经历青少年,自尊水平更低(t=-4.42,P<0.001)、孤独感水平更高(t=4.86,P<0.001)。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青少年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比较

2.2 青少年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经验回避与自尊(r=-0.287,P<0.01)、经验回避和孤独感(r=0.418,P<0.01)以及自尊与孤独感(r=-0.418,P<0.01)存在显著相关。自尊水平越高,经验回避和孤独感水平越低;经验回避程度越高,孤独感越强。见表2。

表2 青少年经验回避、自尊和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2.3 自尊的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研究假设构建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的初始模型。见图1。对照温忠麟等[15]提出的方法,采用极大似然法,检验本研究假设的中介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参数并对其数值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拟合数值均达到良好水平(AGFI=0.949,IFI=0.976,GFI=0.973,CFI=0.976,RMSEA=0.061,c2/v=3.745),各因子载荷均显著(P<0.001)。根据分析结果,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总效应(c)为0.494;经验回避对自尊的直接效应(a)为-0.352;自尊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b)为-0.379;孤独感来自经验回避的直接效应(c')为0.360;a、b、c、c'值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在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中,不仅有正向预测的总效应,也存在正向预测的间接效应,且该效应以自尊为中介变量。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2.7%,自尊部分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27.3%。

为检测中介效应显著性,采用Bootstrap法[15],有2 000个样本被随机重复提取。结果显示,中介模型95%水平的中介置信区间为(0.089,0.268),该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表明在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关系中,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在加入中介变量自尊后,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总效应(c)由0.494下降到直接效应(c')0.360,说明自尊可以削弱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

注:e1~e11表示误差变异项。图1 自尊在经验回避对孤独感作用中的中介效应模型

3 讨论

3.1 不同人口特征青少年经验回避、自尊以及孤独感比较

本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经验回避水平,农村青少年比城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低、孤独感水平高,有留守经历比无留守经历青少年自尊水平低、孤独感水平高。中国的传统文化普遍认为男性应该具备坚韧的品质,男性倾向于采用压抑及忽略的方式处理消极想法、情绪、感觉,导致男性的经验回避水平更高[16]。农村的经济水平相比城镇落后,教育、文化等资源更少,导致农村青少年在社会比较中常处于劣势,自我评价易受挫,因此自尊水平较低[17]。非独生子女从家庭中获得的关注和资源相对较少,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孤独感水平较高,自尊水平较低[18]。由于缺少父母陪伴,曾留守的青少年安全感缺乏,存在自卑、自我评价低的情况,因此呈现低水平的自尊和诱发强烈的孤独感[19]。

3.2 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经验回避水平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经验回避正向预测孤独感。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处于“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的阶段[20]。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因为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他们采用经验回避方式应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想法、情绪、感觉,拒绝与父母、老师、同伴沟通交流,回避与外界联系和接触,就会诱发强烈的孤独感。过高的经验回避是促进心理障碍形成和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容易引发负面情感,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6]。因此,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经验回避问题的关注程度,可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开展相关主题教学,进行正念减压等团体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3.3 自尊在经验回避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在经验回避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可以缓解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较高的自尊水平意味着个体对自我持肯定性评价,使得他们即使在遭遇生活中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时仍然会肯定自身价值。自尊的缓冲器理论指出,在个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困扰时,自尊可起到缓冲器的作用,保护个体免于伤害[9]。青少年阶段是个体面临身体、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关键时期,高的自尊有助于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社会计量器理论主张自尊是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好坏的一种内在反映,它代表着个体和社会以及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8]。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抵御经验回避策略导致的孤独感等负性体验。

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验证了自尊在经验回避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实证依据。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和安徽省进行调查,样本量不够大,研究结果的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经验回避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本研究仅将自尊变量纳入模型中,未来的研究可纳入更多变量,建立更全面的理论模型。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经验个体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经验
图说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