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应用于弹唱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06-28 11:16刘燕
艺术评鉴 2021年9期
关键词:弹唱协调性舞蹈

刘燕

摘要: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弹唱和舞蹈是专业技能课中的必修课。弹唱是指边弹边唱的综合性音乐技能,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弹唱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手忙脚乱、顾着看谱子唱歌词,手在键盘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尤其是左手伴奏,往往出现伴奏和弦不正确、伴奏音型不恰当的情况。有的学生低着头集中于键盘弹奏,找不到谱中对应的旋律和歌词,导致弹唱起来声音断断续续,缺乏流畅性和完整性。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踏板,归根结底是因为弹奏、演唱、创编、演绎均缺乏一定的协调性。而舞蹈课程中的相关技能训练与学生弹唱中的协调性问题密切关联,舞蹈是训练协调、速度、肌肉、爆发力等基本能力。四肢的开发和四肢的协调性是学舞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舞蹈的协调性关联着舞者的舞感,还影响着学生们每个阶段的稳定性发展。学习舞蹈能潜移默化地开发身体的每个关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协调性。本文将从舞蹈训练四肢配合、道具融合、表演情节的想象等三方面阐述舞蹈对弹唱协调性问题的影响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舞蹈  弹唱  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95-03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技能是指幼师生掌握舞蹈基本功和培养表演幼儿舞蹈技能,学生处于低年级时,应掌握好舞蹈基本功和形体训练,高年级有一定的舞蹈功底应掌握表演性的幼儿舞蹈,最终达到全面开启即兴幼儿舞蹈的重要技能。在整个舞蹈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肢协调性,加强音乐节奏和动作节奏感,提高舞蹈表演性。钢琴弹唱是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舞蹈、视唱、声乐、钢琴等,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弹唱和舞蹈都是一种表现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舞蹈恰恰需要解决肢体带来的协调性,舞蹈培养的动律、舞姿、舞感带动着弹唱中肢体的协调。因此,舞蹈中的协调性训练对钢琴弹唱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舞蹈训练四肢配合、道具融合、表演情节的想象等三方面阐述舞蹈对弹唱协调性问题的影响和对应策略。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弹唱和舞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弹唱来说,难度较大,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的一门技能学科。弹唱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等等目前尚存在较多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方式老套,学生的基础薄弱。弹唱是培养学生弹和唱的配合与协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手与脚的配合、弹与唱的配合、手与手的配合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协调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们弹唱无自信,无情感。舞蹈训练的是学生全身能动性和肢体协调性,与弹唱中需要解决的协调性是紧密相关的。

协调性是身体各个部位协调的运动,它牵动着身体的每个部位,包括神经末梢。协调性是学习舞蹈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学习者,协调性是必不可少的,它影响着学生的稳定性、表演性、感染力等等,影响学生舞蹈协调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仅是模仿某个部位动作。舞蹈训练是肢体全方位的配合训练,是由简单的律动到复杂的动作短句过程。在教师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动作的框架之外,还需重视手脚并用,或者重视头忽略中段等等问题。

第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弱。在舞蹈配乐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常常只是投入在模仿动作上,大都忽略了音乐的感知力。由于音乐听力和感知力较为薄弱,导致音乐节奏和动作不够统一和谐。

第三,方位的错觉,学生普遍会存在方位概念的模糊。教师在示范讲解中,学生会忽略方位的变化,习惯性面向一点去完成动作。这些都是舞蹈协调能力的缺乏,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协调性也需要不断培养。

第四,气息运用不到位。在跳舞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关注了动作,却忽略对气息的运用。缺乏气息的动作,协调性也得不到提高,且动作僵硬,没有感觉。

二、舞蹈协调性应用于弹唱的依据

舞蹈是运用人体动作作为媒介的材料,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变化的队形画面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艺术形象。舞蹈主要是培养学生六大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这六种能力对于舞蹈人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培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与情感,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进一步感知弹唱与舞蹈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两者是有互相促进,互补作用。舞蹈的训练能提高弹唱中的协调性,提升弹唱的流畅、融洽性。吴祖强先生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说:“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所以如何判断一个有能力的弹唱学生,就是在弹唱过程中,其是否能流畅地完成作品,富有较强的协调性。

三、舞蹈协调性应用于弹唱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身体四肢的配合,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训练四肢的协调性是作为弹唱幼师生而言非常重要的训练目标。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脚指尖和手指尖的末梢神经还未开发,动作僵硬且缓慢,还有很多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喜欢乱发力,或者不清楚如何发力,这些都是因为自己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

在音乐舞蹈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动作延伸感,投入时间和精力逐渐一步步完成好四肢的配合。在舞蹈训练中,首先想要锻炼学生的四肢神经就应反复练习,开发学生的肢体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碰到一些不习惯的动作也要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变成习惯性动作,记忆在身体的每个肢体上。协调性的训练是开发四肢的能动性,配合呼吸,节奏,速度的能力。越是复杂、不习惯的动作,训练的成效就愈发显著。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学一段相对比较不习惯的舞蹈动作,進行反复练习。每周上课都有不同类型的舞种,让学生在不习惯中培养协调性。只有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控制弹唱的力度,控制自己身体并操控自己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长时期的练习。其次民间舞的动作丰富,多练习民间舞的组合有助于四肢的协调性和延伸感。比如:傣族舞组合,在练习的过程中能锻炼学生手指尖的延伸,强调关节的运动。再比如:在东北秧歌的动律里,是由身体的几个部位共同配合完成的。它的韵律特色丰富,且带有较强地表现力和感染力。东北秧歌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离不开舞者的专业基础协调性。在动作中协调性占主要地位,主要通过身体的四肢完美配合,才能跳出东北秧歌的味道。

(二)通过舞蹈道具的融合,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弹唱的主要构成是唱和弹的完美合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只关注唱或者只关注弹的问题,钢琴和人需要长时间磨合才能达到一定的完美融合。灵活运用钢琴,使钢琴融入在唱中,带动情感和富有感染力,这样在接触钢琴时,能更容易上手,和钢琴的配合更加和谐统一。大部分学生忽略了弹唱本身的要求,很多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找不准琴键的位置,出现断音、抢拍的现象。

如何与钢琴完美结合,首先,在舞蹈课上要利用多样化的道具训练,增强道具对学生的默契性和对钢琴键盘的灵活性。其次,利用舞台的布景,让学生感受人物、事物等等的真实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欣赏舞蹈作品,必要时也能跟着音乐跳一跳。多看舞蹈作品,深入地挖掘钢琴弹奏的内涵,更好地使学生充分投入情感目的。从内心情感出发,散发到每个动作里,让学生从情感中找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和忠诚。潜移默化地通过内心情感和钢琴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内心也慢慢地接受并喜爱钢琴。另外,教师可以找出一些有关于钢琴为道具的作品,比如,舞蹈作品中的《钢琴上的芭蕾》,讲述一个小姑娘与钢琴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从小就开始苦练钢琴,对钢琴产生一种深厚的情感,用舞蹈的语言来抒发,表演时,生动富有情感,热爱且真诚。

通过舞蹈道具可以更好地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形象性,道具的选择是对情感抒发的延伸和扩张。“当道具和贯穿行动的重点一致的时候,道具像演员一样起表现作用”。那么钢琴和弹奏者也是一样,当两者都起一定的表现作用时,就可以做到钢琴与人合二为一,完美结合。

(三)通过表演情节的想象创编,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舞蹈情节的想象力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故事情节想象的过程中,创造了不同情绪的表达,同时也在思想上传达另一种境界。想象力的提高也是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协调性。首先,艺术想象力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从内心散发到肢体的每个部位,带有情绪情感地演绎舞蹈,从而提升学生的协调性。就从当今各个大型演出或者比赛中来看,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一些好作品的表演者,都是具备较强的想象空间,她们的肢体协调性也随之较强,使得动作表演到位,情绪情感丰富。其次,艺术想象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之所以四肢不协调,其原因是发散性思维不够敏锐,四肢僵硬,不够灵活。

除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之外,学生在高年级会进行舞蹈创编的学习。笔者认为在舞蹈创编专业课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第一,多设立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形象、故事情节,挖掘自己的想象空间。当自己走进某个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感同身受并能表现出生动、形象性的特征,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

第二,通过各种创编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表演情节的想象力,层层递进地锻炼学生的动作新发现。且在其中的舞蹈创编里出与众不同地反思维地动作,包括教师可以设立更多地要求和目标:比如,在前面二个八拍中只能用到身体,不能使用四肢练习;脚下叮当步,手上用八个不同的动作展示等等,在固定的要求中刻意地强调自己的动作。再比如:八个八拍的一组动作反过来去练习,或者动作的重组、拆分、省略部分保留部分的技法练习等等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协调性。节奏的变化、方位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等等,给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惯性中,增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是为弹唱技能强有力地帮助和提升。

第三,多看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剧等等,体会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从自身与角色间的心灵摩擦,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个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从而置身其中。看作品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操,看的多,模仿力和协调性就会越来越强。

第四,多分析自己的舞蹈动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思考时会有很多思索,可能会有各种天马行空的场景。这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拼接出不同的动作,经过长期的训练再加入音乐的配合,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协调性,还能对艺术有更高的想象价值。

艺术的类型是不分家的,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一种艺术都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艺术的能力。舞蹈和弹唱的交集口是锻炼学生协调性,是情感的培养,是呼吸的运用,是道具和人配合生动形象的表演等等。在弹唱的艺术道路上,要不断地发现其他专业的相同问题和方法。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弹唱的技能水平。作为艺术教师的我们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与理解艺术文化的内涵十分重要,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艺术过程。我们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不同的艺术类型,同时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弹唱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受艺术的氛围,而且学习时学生也上手快,比较流畅,情感把握比較准,且弹唱时如鱼得水,自信满满,不断进步。艺术是相同的,每个艺术的领域都有共性,今后的艺术领域中相信会又更多地艺术碰撞和艺术切磋。

参考文献:

[1]商莉莉.幼师生即兴弹唱协调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6(2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吴祖强.舞蹈的音乐结构与其它[J].舞蹈,1996(04):27.

猜你喜欢
弹唱协调性舞蹈
论乐理视唱对幼教专业儿歌弹唱教学的影响
协调性练习在小学足球训练中的作用
不会乐器也能“秀”弹唱“玩”编曲
舞蹈课
南山赋
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