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彦谚 陈言婕
摘要:江华瑶族长鼓舞支系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相对于国家非遗传承人的一脉,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绸巾长鼓舞等都有着“同而不同”的尴尬身份,甚至在“非遗”的光环下渐行渐远,逐渐形成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边缘化的局面。为了缓解这种现象,本文针对“小支系”在传承中对缺乏民族自觉、发展资源分配不均、传承主客体链易断裂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三项传承策略,希望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解决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边缘化的问题。
关键词:江华瑶族长鼓舞 “小支系”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07-03
自十八大以来提出“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近几年的国家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均取得了巨大发展。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是江华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研究更是江华瑶族人民对“文化自信”的践行。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每一支都涵盖了深厚而又独具特色的风格与韵味,包含大量的江华瑶族文化精髓与内涵。
一、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形成
(一)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定义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华瑶族长鼓舞就是名录中的一支,所以关注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研究也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具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江华瑶族长鼓舞只有大圩镇赵明华老师一人,因此这支长鼓舞已然成为了广大群众视野中的“江华瑶族长鼓舞”。然而经实地考察发现,江华瑶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与赵明华派系风格迥异的其他江华瑶族长鼓舞,例如:码市绸巾长鼓舞,与其他长鼓舞表演相比,一直保留女性角色挥舞长巾,伴随长鼓起舞;水口镇锣笙长鼓舞,据考究拥有7种以上的表演道具与长鼓共舞;中央冲乡长鼓舞,在表演动律上更为跳跃,风格更为活泼。这些江华瑶族长鼓舞在江华地区作为区域长鼓舞流传,但在大众理念中不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一部分。因此本文提出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概念:除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赵明华派系,其他支系都属于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希望以此保护江华瑶族长鼓舞的完整与多样性。
(二)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现状
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包含了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绸巾长鼓舞等,至少有8支以上风格不一的江华瑶族长鼓舞。从2009年起,湖南江华瑶族地区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已经发现了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记载。至2014年,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被收录到湖南民族民间舞中。截至2020年1月为止,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数量又有所增加,每个地域派系分支更加明显。整体而言,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尽管越来越多的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被学者们挖掘出来,但是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面临的现状却十分困难。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国家非遗名录下赵明华一脉的瑶族长鼓舞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而相对瑶族长鼓舞来说的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绸巾长鼓舞等却有着“同而不同”的身份尴尬问题,甚至在“非遗”的光环下渐行渐远,逐渐形成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边缘化的局面。所以需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确认识瑶族长鼓舞也是势在必行的。本文旨在提出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概念,并对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进行研究,推进江华瑶族长鼓舞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民族自觉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科学传承观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不认同,缺乏民族自觉性,很难去传承自己的文化。由于瑶族长鼓舞起源于“盘王还愿”,代表着对先祖的祭祀祈福,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了这种传统文化,瑶族人民开始出现了对自我民族文化的不认同。尽管政府大力支持了瑶族“盘王还愿”等重大节日,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宣传瑶族文化,同时在江华地区推进中小学积极与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合作交流,构建特色中小学教学课程,增强民族族群自我认同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个性化传承,使得瑶族长鼓舞的多样性在流失。
其次,由于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没有记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长期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灯下黑”的状况,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同,导致这些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对自己的传承产生了消极想法。许多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传承人和其后代也认为自己与非遗文化相差甚远,不愿意主动传承,传承人自己都对自己的文化不认同、不自信,使得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绸巾长鼓舞等出现了“同而不同”的身份尴尬问题,在“非遗”的光环下渐行渐远。一些瑶族长鼓舞的分支暂时因为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出现边缘化,但是类似于锣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等这种区别于其他长鼓舞独具特色的类型仍然需要去保护和重视。瑶族的多样性、个性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增强族内自我个性的认同感,主动传承瑶族文化。
(二)传承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国家给予所有江华瑶族长鼓舞的关注度、推广度、传承支援力度是极其不均的,社会给予赵明华派系的新闻报道量占40%,政府拨款资助型项目占50%,录制视频的传播量占总体的90%,整体占比较高。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与赵明华派系相比总体占比不足,新闻报道量占10%,政府拨款占40%,视频播放量在15%左右,分配到每个支系的资源非常少,分配上也極其不均,从而出现一些困于大山中的支系面临失传的境况。
其次,许多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人身份没有得到国家认同。迄今为止只有大圩镇赵雄老师在自发的努力下获得了湖南省的瑶族长鼓舞传承人身份,有一定的资源资助,但绝大多数没有身份的传承人还处于非遗瑶族长鼓舞大环境中“灯下黑”的状态。这种种问题的出现,导致许多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艺人们仍处于自发性传承,依靠村内少量的红白喜事的邀请进行演出,微薄的收入也使很多原来从事于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演出的班团解散,为了谋求生存出去务工,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主要传承人为了继续发扬自己的瑶族长鼓舞也常常处于身兼数职的状态,为解决自身温饱问题无法专心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保护工作,这也是使得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传承主客体关系断裂问题
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方式多为家族、村落,传承方式大多为传统的一对一的口传身授的状态,很容易出现主体传承人主动传承与客体学习者被动学习的关系断裂的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潮流文化的影响,人们审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本身传承就得不到关注的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更是难以得到追捧,传承人常常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加上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找到传承人,帮助学习者找到传承的乐趣,那么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面临消亡。
如今,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适者生存”,江华瑶族长鼓舞要想在社会潮流中求发展,必须从根源出发去寻找创新性的传承策略,挖掘瑶族长鼓舞的完整性、多样性、创新性,用前瞻性的眼光和思维进行考量和预判,从而与时俱进,实现传承。
三、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传承策略
(一)将“小支系”构建到瑶族文化体系中
就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理念而言,从思想的源头避免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消亡必须是第一步。瑶族长鼓舞不仅是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祭祀祈福、自娱自乐等功能,还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保护与传承瑶族长鼓舞需要提高瑶族人民的民族自觉性,将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理念构建到瑶族文化体系中,让每位传承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需要从上至下的改观,这就需要积极构建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理论体系,并关注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动向,以文化自信为基底,弘扬瑶族的传统文化,保护这些身份不同却性质相同的瑶族长鼓舞。
(二)政府改革措施的推动传承,均衡资源分配
就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政府发挥其职能在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政府和文化部门抓住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发展契机扩大影响力,积极出台各项应对措施。首先就要重视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传承人的申报工作,重新设定申报人员的要求,既要保证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身份得到合法的承认,又要防止部分图利人员鱼目混珠。其次,增加民间团体的财政投入,给他们提供固定的排练场所与演出场地,提高剧团演出质量;最后合理分配各个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推广资源,提升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未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将更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相关政策,推动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发展。
(三)扶持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团体建立,重塑生态循环
就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而言,由于民间自营团体的解散,极大影响了瑶族长鼓舞在文化记忆中的保存,同时也使得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学习者越来越少,主客体的断裂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民间的传承中,需要恢复瑶族长鼓舞最原始保留下来的生态循环,形成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民间团体能够自给自足的模式。这就需要引进人才对瑶族个性化文化产业进行“扶贫”,帮助部分江华瑶族长鼓舞人员不足的“小支系”建立完整的团体,在保留瑶族生态文化精华的同时结合商业传承模式进行改造传承,在保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提高经济水平,增强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民间团体自我供血的功能。同时也需要积极提供各种商业演出和活动,为他们搭建演出交流的平台,促进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民间团体的供血加速,让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团体不会因为资金问题出现解散,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消亡的一大原因,促进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
四、结语
瑶族长鼓舞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重视江华瑶族长鼓舞“小支系”的传承也是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完整性、多样性、创新性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从理念上改观,重新认识瑶族长鼓舞,系统地研究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2]范泽容.湖南江华地区瑶族长鼓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郑德宏,任涛,郑艳琼.湖南瑶族风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9.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编辑部零陵地區编写组.湖南永州民族民间舞蹈[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