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进东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题。尤其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爱国主义转换为爱国行动。本文将围绕着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展开叙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1)16-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78
青少年一直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仍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深度剖析。
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的内容僵化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该主题的接受程度,现在部分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脱离了现实,与学生的思想脱轨。比如,现在部分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时仍一味地弘扬古代文明和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这些固然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的教学产生了局限。除此之外,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的关于人文礼仪、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几乎没有,使学生忽视了本国传统的节日,过分注重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部分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导致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并不清晰。这些教师只肯定了历史中爱国运动积极的一面,没有对学生提及其他方面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具有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在部分学校中,历史与社会科学这门学科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部分学生仅仅是追求理科的学习成绩,这也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
目前,有的学校中,个别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思想枯燥,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个别教师本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思想并不高,存在较大的问题。那么这部分教师又怎么能够担任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下去的重任呢?因此,对于初中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应该提出严格的要求,为学生起好榜样示范作用。
二、通过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祖国表达出的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厚的情谊。首先,了解本国的历史可以使学生知晓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多少艰辛的汗水和热血,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次,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历程和内涵的认识。只有加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才有可能将其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行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才有可能对祖国产生崇高的敬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除了教导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沉淀积攒下来的优秀精神和坚毅品质,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实质,进而提高自己思想境界。因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还有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通过仔细研读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读物,才能将其中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因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读物进行充分的利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就着重介绍了在世界文明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兴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并借此机会教导学生爱国精神常驻心间对于提高思想境界的作用。唯有如此,才会为祖国母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以争斗史励志,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任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为了获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努力奋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历史。学生通过学习近代史既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灾难和痛苦,进而得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又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人民骨子里的热血和坚定。在面对列强的暴行和侵略时,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英勇奋斗的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与列强斗争。这种精神会使得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教师在以斗争史来激发学生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时,也应当注意引导的循序渐进性,保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最后再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以及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培养时,也应当讲述一些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使学生明白在祖国危难的情况下,无论是官兵,还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都要为祖国而奋斗,使学生从心底里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祖国危难之时,所有的人都应该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心底的反抗精神和爱国精神,二者相结合才会引导学生产生为中华振兴而努力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近代史各个阶段历史的时候,可以在讲述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悲愤情绪。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现出愤怒以及难过的表情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形成当时情况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在知识讲解完毕后,可以让学生随机讨论,指明如何才能够保证国家不会受到欺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充分落实爱国主义的教学要求。
四、通过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通过介绍优越的地理位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时,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屈辱史以及奋斗史,而且也应当向学生介绍中国广阔的疆域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這是因为向学生介绍中国屈辱史以及奋斗史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为国学习的高尚情怀,而向学生介绍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让学生明白当前中国的疆域需要我们这一辈人的守护,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毋庸置疑,我国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无论是辽阔的疆土还是广阔的大陆架构,都可以成为学生为伟大的祖国母亲骄傲自豪的资本。使学生了解祖国母亲的伟大之处,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在讲述到我国的地理环境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根据书本上对祖国山河、地域的描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色,描绘下来。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带领同学们在假期中到附近的名胜古迹旅游观赏,亲自领略一下书本中描写的盛况,亲自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山河、大好河山。
(二)通过介绍人口现状,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之一。我国人口众多,即使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的净增长人口数目还是不在少数。人口众多的缺点就显而易见:首先,人口素质容易偏低,受教育水平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其次,人口数量较多对于环境和资源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成为居民平均居住水平提高的阻碍和局限,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让学生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使其以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身上应该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性、长期性和曲折性。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中国历史中出现的伟人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即向学生讲解一些中国近代史。通过对伟人事迹的介绍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伟人的敬佩感,让学生将伟人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复兴而努力的伟大目标。这样在忧患意识和榜样示范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轻松、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并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切实转换为实际的爱国主义行动。
例如,在学习人口状况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在人口众多的地区,他们面临的难题和困境,使学生意识到人口众多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在当今的和平年代,也仍然有一些人无法满足温饱需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即使身处和平时代也要有远虑,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总之,教授历史与社会的教师应该坚定爱国主义的立场,以严格的观点和真切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不同的内容。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起到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五、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需要将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每一门学科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增强思想道德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卡力比登·力提甫,张芳.从高校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高教学刊,2019(12).
[2]卡力比登·力提甫.基于国家认同观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2019(17).
[3]张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讨[J].智库时代,2019(52).
[4]査火云,郑航.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分析:国家认同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0(6).